时间:2021/3/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明清时期的山西洪洞晋氏

刘云平

清雍正十三年修成并刊刻的《洪洞晋氏族谱》该谱由晋德肃等修,记载了以晋友谅为始祖,居住在山西洪洞的晋氏。该谱五卷,活字本,16册,线装,3函,附事功图,原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美国盐湖城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有缩微胶卷。现在已知洪洞晋氏族谱两种,除了上述雍正十三年所修本外,还有晋焕如光绪九年续修的抄本一册,不分卷,版心题“晋氏族谱”,卷端题“洪洞晋氏族谱”该谱现藏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儿,内容包括:宗派续录告成记、宗派、续修谱牒跋三部分,主体是宗派即世系表部分。雍正谱世系到晋淑端与子家资为止,光绪谱接着从十六世荣祖续起,世系名字旁的小注记载简略,且续纂部分篇幅不及雍正谱世系部分多,光绪续修谱的资料价值很有限。光绪《洪洞晋氏族谱》为《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著录。晋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出自山西。依据南宋史学家郑樵的说法,晋是以国为氏的古帝王氏:“晋,大夏之墟也,尧之所都平阳,其国曰唐。及叔虞封于唐,其子燮父嗣封,改为晋,以其地有晋水故也,今为晋州”。叔虞是周武王第二子,被封于唐,即平阳,叔虞子爕父嗣封,因当地有晋水,改封国名称为晋。郑樵还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晋室后人为晋氏。所谓春秋时的平阳、宋朝的晋州,即明清时期的平阳府,今属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隶属平阳府,也就是说平阳为晋氏的发祥地。洪洞晋氏明代始修族谱,然而可追述的祖先与世系仅仅是七世。嘉靖五年洪洞晋氏七世祖晋伟始修谱,一世祖友谅大致生活在明太祖时期。实际上雍正《洪洞晋氏族谱》的成书有一个过程,经历了明清两朝。《洪洞晋氏族谱》创立于晋伟,关于其人与修谱,卷二世系表记载:晋伟字士奇,号东野,明廪贡,北直元城县丞,诰赠户部员外。为任六年归,“修家谱以别宗派”。成化二十三年丁未二月二十六日生,嘉靖三十九年戊午正月十六日卒,享寿七十二岁。《洪洞晋氏族谱》经十一世孙晋淑淹在清康熙年间编辑后完善。关于晋淑淹,卷二的世系表有小传:“淑淹,字文甫,号正庵,庠生。梗直无私,十年苦心修辑家乘,抄本成帙。生于顺治十三年二月初七日,卒于雍正十二年七月十六日,享寿七十九岁”。洪洞晋氏本来默默无闻,靠经商有了起色。洪洞晋氏从始祖友谅至四世,没有留下事迹,而到了五世祖晋统,发生了变化。晋伟是《洪洞晋氏族谱》中第一个有准确生卒年的人。晋伟的长子晋朝臣将门楣光大。晋朝臣生于正德五年,死于万历二十七年,享寿八十三岁。他在嘉靖十九年中举,官知州,升户部员外郎,进入了中央。比起他的父亲,成为真正的士大夫。晋朝臣倡修洪洞城墙,用砖包裹旧城墙,雍正《山西通志》卷八《城池》记载:“隆庆元年邑绅晋朝臣、刘应时(本人七世祖,本人二十三世)、韩廷伟等倡义输财,砖甃全城,益增高广,计高三丈五尺,女墙六尺,厚二丈,周围较旧宽二百五十步有奇。”晋朝臣撰写《保甲记》,记述洪洞推行保甲乡约经过。这些记文成为当地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晋朝臣万历时在知县乔羽主持下,纂修了著名的《洪洞县志》,意味着他是洪洞士大夫的代表性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洪洞晋氏的全盛出现在晋应槐时期,他是晋朝臣长子、晋伟长孙。晋应槐字植吾,号念冲,生于嘉靖十二年,卒于万历三十五年。晋应槐获得了科举时代最高学位进士,官至巡抚,成为晋氏宗族中官位最高者。而且他有一子也中进士,二子三孙中举人,使晋氏成为真正的士大夫宗族。

晋应愧的事迹出现在多种记载,他进入了《明史》。嘉靖朝晋应槐曾被邢部给事中欧阳一敬弹劾,《明史》记载:欧阳一敬“劾太常少卿晋应槐为文选郎时劣状,而南京侍郎傅颐、宁夏巡抚王祟古、湖广参政孙弘轼由应槐进,俱当罢。吏部为应槐等辨,独罢颐官。”《明史》还记载,万历十年:“宁夏土军马景杀参将许汝继,巡抚都御史晋应槐讨诛之。”晋应槐在湖北为官被当地列入名宦。晋应槐也与父亲倡义修城,在明朝入祀洪洞金城祠,至清雍正朝又入祀忠臣祠。晋应槐也有著述,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七五《经籍》著录晋应槐有《渔樵庄说》、《庭训录》,卷一六四记载他为关帝庙新建寝宫作记文,卷一七四记载为工部侍郎孙光佑作墓志铭。

晋应槐子孙为官情况。长子承宠,嘉靖三十五年生,万历四十二年卒,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初任行人司行人,奉差云南,候补考选。子承命官至永平知府,清雍正朝入祀忠臣祠。子承忠曾为知州,官至工部郎中。孙淑程仕陵川县教谕,孙淑文、淑周未仕。洪洞晋氏经过晋伟、晋朝臣、晋应槐祖孙三代的努力,成为科举成功的士大夫家族,将晋氏转变为名门望族,同时成为地方上的民望。顺治十三年修、十六年刊《洪洞县续志》,则记载了乡贤为明朝韩廷伟、晋朝臣、刘应时(本人七世祖,本人为二十三世)、刘守仁、晋应槐,清朝杨学震、阴承绪,晋氏出现二人,反映出万历年间晋氏的崛起。

十四座牌坊展示洪洞晋氏宗族的荣誉,是由晋伟、晋朝臣、晋应槐、晋应龙、晋应兆、晋承宠、晋淑抃(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祖孙五代创造的,受表彰者都是明朝人。洪洞晋氏崛起于16世纪中叶,在明嘉靖、万历时期成为活跃的名门大族。明清鼎革,洪洞晋氏迅速转换为清朝的官宦家族。这种转换以晋淑轼最为典型,晋淑轼,明崇祯十五年中举,四年后于清顺治三年成为清朝首科进士,官至通政司通政使。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一一《人物-平阳府十一》有传记载他的传记:“晋淑轼,字长眉,号积庵,洪洞人。前壬午举人,国朝丙戍成进士,知中牟县。邑多盗,设鸣钟合击法,闻钟声捕役、乡保辄视所向掩捕监,胥获,以治行最,行取兵科给事中,寻转工科。疏请安插流民,又请会剿稗沙羊山海寇。寻例出知大名府,时巨冠任凤亭巢踞四省界,议招抚,众不敢往。独携一役,径抵巢,宣布朝廷德意,凤亭感泣解甲,听命唯谨,归途寇王为指挥所擒。请如凤亭例,曰:被擒求抚不可解,辕门辟之。而疏奏凤亭授副将。五台冠高三闻之,亦就抚于晋焉。擢顺天府府丞,迁鸿胪寺卿,特简通政使司通政使。以病请归里,卒年甫四十有九,人多惜之。”晋淑轼在清初为维护地方社会秩序贡献了力量。此外,晋淑说,崇祯三年举人,清顺治四年进士,官歙县知县;晋淑玉顺治十二年武进士,官至副将,也是类似的事例。洪洞晋氏从应子辈、承字辈、淑字辈三代连续出进士,而且淑字辈还出了晋淑抃、晋淑轼、晋淑说、晋淑玉四位进士,的确显赫。淑字辈还有其他人为官,如;淑恺为即墨营守备;淑召,贡生,官知县;淑昉,官上饶知县;淑京,贡生,官盂县训导;康熙年间,十一世淑字辈以下科举仕宦转衰。综上所述,洪洞晋氏从明嘉靖到清康熙、雍正时期,一直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雍正十三年洪洞知县余世堂《洪洞晋氏族谱》讲:雍正七年“奉檄采忠义孝弟事迹人一统志,予延邑绅士取传来邑乘,考核前明以及本朝诸先达实行实迹,共计四十一人,而晋氏忠臣义士卓卓可传者得八人焉,已申送入通志矣。继又奉檄特请入专祠,俎豆馨香之。因念洪邑名贤辈出,而晋氏居其尤,亟欲表彰之,以为吏治光。”(雍正谱卷一)从明到清雍正时洪洞地方名人41人中,晋氏有8人,约占20%,晋氏的“忠臣义士”被县官提供给国家的《一统志》、山西省的《通志》并入专祠,洪洞晋氏由此会在地方上产生很高的威望。注本文整理于常建华著《明代宗族组织化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