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洪洞方言之“筬”(shé) 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踏着古老的韵律,让我们穿越千年时光的沉淀、伴着儿时母亲弯躯劳形的记忆,开启一场带有温度的方言溯源之旅。 杼,又称作筘,千百年来就是织布机关键而又重点的部件,在男耕女织维系文明传承的岁月里,文人们都将“机”与“杼”联袂起来共同抒发隐藏在沧桑岁月深处的一种诗意。 筘(kòu)——织布机上的一种机件,经线从筘齿间通过,它的作用是把纬线推到织口。 杼(zhù),或解释为筘,或解释为梭,笔者认为应该是筘。 在我们蒲剧传统剧目中有一出《三娘教子》,简直就是“昔孟母,断机杼”的翻版。因儿子薛英哥顽皮不学,母亲三娘一愤之下,打断机杼。按常理推测,应该是将横在机子中间千丝万缕穿胸而过的“筘”一下打断了,这才导致织布机彻底损坏,解决全家寒冷哆嗦的唯一动力源泉被掘断,才得以训子励志成才。 而在我们祖祖辈辈朴实的口传中,没有人将这个织布机的关键部件叫作“杼”,也没有人称之为“筘”,而都是叫作“shé”。有些方志资料将之记作“舌”或“眚”,我想这是依音借字,并不是其本字。 那么,有没有“shé”这个字呢?如果有,这个字将是以什么为部首呢?这是笔者多年来的深思。直到前几天无意间浏览到一部明洪武辛亥(公元)年印制的《魁本对相四方言杂字》,其中一页“钗鐶钱针,梳篦镜剪,篮?梭筬,筻罩筐笛”。“四方言杂”字是明清时期私塾启蒙教育读本之一,旨在教识日常用品字,“对相”就是指在该字的左边画着图像,这是比较古老的幼儿看图识字。 我们截图看下有关“筬”字的局部,右边的图形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一定非常熟悉。 这不就是“shé”么?哦,原来“shé”字这么写——筬。 筬属生僻字,新华字典查不到。再查《汉族大字典》,筬:chéng,①竹名……②织具。《广韵·清韵》:“筬,筬筐,织具。“《篆隶万象名义》卷四十八:“筬,竹杼。”…… 按此释义,竹杼,就是竹制的杼。再查找有关资料得知: “筬”也就是“筘”,农村人工织布机上的一种打纬工具,也叫定福筘。它还可以用来固定布的宽度,它是把劈细的竹签齿隙稀密均匀地固扎在木条中,经纱依次穿入梳齿内,这个工具就叫筘。这样织成的织物中的经纱排列十分均匀。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布幅,在布边上撑有边撑,可以固定布的幅宽。这样,经纱排列就有了一定的宽度,布幅就基本稳定了,配合脚踏提综开口,织者一手提梭,一手提筘,织作起来既快又省力。 解决了“筬”就是“shé”的问题,那么“筬”chéng为什么读成“shé”呢?不禁想起了去年写的《临汾洪洞方言之“麻胡子”》中关于“城”在本土方言中读“shè”,“麻城”读麻shè,“城东”读shè东。网友在留言中还补充道:“城居村”读作shèqucun,襄汾有“古城镇”(古shè镇)、“城南”(shè南)、“城北”(shè北),平遥有“小城村”(小shè村)。这些都是“城”读作shè的有力佐证。 由此推之,凡是以“成”组成的字如“城”、“筬”读作shè是有民俗基础的。 时下正值春夏之交,气候宜人。在过去的农村家家户户就响起了纺线声、织布声。在这一场赖以为继的大戏里边,“筬”(shé)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回忆起那不绝于耳的穿梭声、机杼声节奏明快,真是一种声美交错的享受;回首那些难忘时光,更觉回味岁月,韵味悠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