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7.html 临汾洪洞方言之“脚子” 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两轮如日月,一轴定乾坤。”这是一副传统的经典对联,过去在过年的时候,是贴在平车上的。与其说是对平车的概括评价,不如说是对车轮子的写真。“两轮”+“一轴”,明显等于“轮子”么,这反映出轮子就是车的精华所在。老百姓对轮子有一个更形象、更灵动的叫法——“脚子”。大概是缘于车之有轮正如人之有脚。古人对车的组成分解得非常细致,有轩、辕、轂、轼、衡、轸、轮、辐、轴等等,而出生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辈们,将车质朴而简单地分解成这样的公式:厢(xuo)儿+脚子=车儿(char)。最早的车“脚子”是木制的,由此还诞生了另一个方言“轱辘子”。它撑起古老的岁月,辗转于或平滑或泥泞或陡峭或平缓的大小途程,咯呀呀,咯呀呀。驮着一代又一代走过来,劳苦功高,直到被空芯的橡胶胎所替代。咯吱,咯吱,一下一下奋力压下去。用打气筒将那个很像游泳圈的东西撑得鼓鼓的,硬硬的,“这个脚子就有了气了,才能轻快。”曾经流逝的岁月里,能够拥有一架平车儿,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更多的时候是张家的“脚子”搭配上李家的“厢(xuo)儿”,抱团儿取暖,供两家使用。手执辕杆,肩膀挎个拉带,本该老黄牛完成的任务往往落在了你我的肩上,拉土杂粪、运麦个子、送公粮、拉炭,都得靠一双“脚子”。小时候到外村里走亲戚,平车也是交通工具,我与哥哥一个人拉车,一个人“坐美美儿”,轮流着来。“脚子”,一般要成双成对(当然独轮车也有),同样两个“脚子”,不一样的排兵布阵就分别成不同的世界:“脚子”一左一右,并驾齐驱,那就是平车儿,即使姜太公渭水河里钓到大鱼,周文王也只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吭哧吭哧”努上八百步。而“脚子”一前一后,一行一随,这就成了车(cha)子(自行车),两脚可从容地轮流踩下脚镫子,脚不沾地而行百里,那是一种别样的潇洒。记得小时候过年写对子,捎带写一些小条条和小方块,条条上都是“满院春光”呀,“小心灯火”呀,而方块上以“福”字居多,也写“多”“快”“好”“省”,贴于箱子上、柜子上、面瓮上,只有“快”不能贴到箱柜或瓮上,不然寓意瓮里的白面下得快,不好。那么“快”贴到哪合适呢?大人有办法,除贴风箱上,就是平车上,希望“脚子”转得更快些,转得更轻松些。再后来,手推的“脚子”变成了脚蹬的,脚蹬的“脚子”变成了烧油的,“脚子”转得比我们想象到的要快出许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