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一棵古大槐树,魂牵许多代,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十次,永乐年间移民八次,共计十八次。据有的研究者考证,分布达十一个省(市)二百二十七个县。也有的学者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家谱国际寻根文化馆结合所“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台簿”等资料统计,认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余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余(市)。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洪洞人这样大规模地迁徙?而且次数还是如此之多呢?有人说是由于:一是明初山西人口稠,成为明初移民的主要输出区。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洪武十四年(年)改户户帖制度为黄册制度时,河南人口是人,河北人口是人,而山西人口却达人,是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 有学者还指出:“山西由于兵乱较小,大部分地区也没发生过大的灾害,故风调雨顺,社会安定,人丁兴盛,加上邻县难民大量流入,使得人口众多,因而成为明初移民的主要输出区。人口稠密又首推晋南平阳府的二十八个县,占山西移民县的二分之一多;洪洞县又是平阳府的人口首密县,当时迁民自然是‘地狭人众’的洪洞县为多。”或者说洪洞县“是山西人口最密集的县,且地处交通要道,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因此成为明王朝迁民的重点。” 相传,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甚为壮观。明政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不忍离去。 为此,大槐树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年被飓风吹倒,县上拨了专款整修,年起先后数次进行了防腐处理。祭祖堂里右首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表上共有八百多姓,正面供奉着它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它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后经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 近年来,不管是大陆民众还是海外同胞都竞相来此寻根祭祖,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据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的所长范忠义介绍:自年4月1日起至10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期间)举办了首届洪洞大槐树认亲寻根问祖节以来,到现在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4届,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数万游子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