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医院那里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柏乡县洪洞移民之我见(三) ——《洪洞县志》的有关记载 1、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明朝万历年间编修的,纵观全书,居然没有一处提到移民的事情,更没有涉及大槐树和老鸹(鹳)窝的传说。该县志记载:相传旧无城,至明正统十有四年,始奉文创筑土城,据说新修的这座城还非常简陋。如果《洪洞县志》记载真实的话,在传说发生移民的明初,这里还是个四周没有城墙的地方,我们很难想象明政府如何在这里设立什么移民机构,或者派驻军队来实施有组织的移民活动。该书说“宋元以来,都图因时更易,国初洪洞都里旧四坊,统八图(在城内),尊教厢,(在城外北关),四乡统十都,十都统九十八图”,然后具体记载了各都所统各图的名称。柏乡所发现的碑刻、家谱中,自称祖先是永乐二年洪洞移民的大多没有具体村名,即使有村名的也很难与洪洞县志对上号。按该书的统计,洪武二十四年,洪洞有户,口;永乐十年,有户,口;如果这些数字属实的话,那么永乐年间比洪武年间少了多户、近口。所减少的这些人户有可能是被迁移走了,但具体前往何处作为本县的志书居然没有任何记述,着实让人不解。 2、顺治《洪洞县志》与康熙《洪洞县志》中也未显示任何关于大槐树、老鸹窝以及洪洞移民的资料。雍正《洪洞县志》记载广济寺条与万历志基本相同,唯后加一句小字:“即今北桥寺旧址。”说明广济寺至迟已在晚明以前已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如果以前(明初)的广济寺里曾经有过一棵大槐树,这棵树是不会与寺庙一起迁走的。这棵大槐树如果是后来的寺中之物,它必然与明初的广济寺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可能是,原广济寺有一棵大槐树,曾与移民事件有关,寺迁址之后,则根据其历史价值再植一棵,作为纪念。 3、直到民国6年的《洪洞县志》,大槐树移民之事才出现痕迹。在卷七中,大槐树等条款记为新增。即:大槐树下为集会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民国二年邑人景大启等募资竖碑,以志遗迹。 4、年版《洪洞县志》的序中说:明清至民国,《洪洞县志》先后七次修纂编辑,现存九个版本。除民国版本现存完整外,其它版本均残缺不全。新版县志《凡例》第九条称,本志资料来源于省内外及本县档案馆、图书馆、旧史回忆资料、访问资料,概不注明出处。第四卷题目为大槐树移民,共分为五章。其中部分的论述是这样:洪洞大槐树移民历时长久,分布广泛,大规模的移民就有18次之多,人数近百万(侯伍杰《山西历代纪事本末·大槐树移民》),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据不完全统计,明朝大槐树移民姓氏共个,史书上大的移民历史记载18次,移民分布共18省(市)余县(市)。其中河南县(市),京津冀县(市),山东92县(市),苏皖两湖62县(市),陕甘宁51个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0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说明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居历代移民之冠,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神州。 作者简介 王运国,年10月生,中共党员,柏乡县冯上京村人。隆尧一中毕业,年下乡,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学教师、部队文书、班长、邢台内燃机厂工人、柏乡县粮库调运员、柏乡县粮食局秘书股副股长。年后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外贸局长兼外贸总公司总经理。热心于本县历史史事的搜集与探究。年和年先后两次受邀参校、参撰年版和新版《柏乡县志》。其后参撰《柏乡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柏乡县老地名故事》,参编《魏裔介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著有《上京拾遗》《柏乡轶事》。 王朴生,年9月生,柏乡县龙华村人,北京诗词学会会员。中央民族翻译局退休干部。爱好历史、古诗词,热心于故乡柏乡县地方历史的探讨,编辑出版上合村《村志》及北京知青《集体户简史》。 作者:王运国王朴生 编辑:施晓晶 审核:张党英赵小云 投稿邮箱:bxqmtz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