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临汾洪洞方言之“跐(cī)”

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跐,一个读音,两个声调,一平一仄。跐cī脚下滑动。如:脚一跐,摔倒了。《七侠五义·第五一回》:“脚下一跐,也就溜下去了。”跐cǐ〈动〉形声。从足,此声。其下义项有三:1、本义:踏,踩。如:跐着门槛儿;跐蹬(扑腾;蹈蹭);跐牙儿(非议;侧目)《文选·左思·吴都赋》:“虽有雄虺之九首,将抗足而跐之。”《红楼梦·第三六回》:“凤姐把袖子挽了几挽,跐著那角门的门槛子。”2、脚尖着地,抬起脚后跟。如:跐着脚往前头看;跐起脚(踮起脚)3、站着不动。如:跐住(停止;站着不动)4、脚下滑动而使身体倾跌。方言往往是一个群落展开想象翅膀翱翔于灏渺时空的生动轨迹。古时的洪赵大地,先民们刀耕火种,生生不息,祖辈传承下来的一个语音儿,可以映射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对于一个“跐”,在“跐住”(站着不动)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临汾洪洞人就引申出诸多异彩纷呈的义项。一个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或进入一个新的群体,有个从初识到融入再到被认同的过程。临汾洪洞往往形象地称之为“能跐住”,也就是能站得住脚,获得立锥之地的意思。如果未能够被认同,遭到排斥,更甚者经常受欺负,就是“跐不往”。“跐得住”还是“跐不住”?取决于人格魅力、创业胆识、处世理念等诸多方面,有些人不但“能跐住”,还在该环境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心式人物,就是“跐得很硬”、“跐得硬的硬着哩”。有些人则因为性格孤僻、没有足够的包容肚量、缺乏开拓闯劲,往往被边缘化,最后不得已退出该群体,另谋新地。这就是典型的“跐不住”。如果本身实力不占优势,硬要支撑,就是“跐厉害”哩。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物理学早有透彻的研究。如果摩擦力足够大,就能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如果摩擦力太小,那只能处于被迫的滑动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临汾洪洞一带的“跐”与普通话里的“蹭”或“擦”意义相近。墙上新贴纸张,如果有人不小心碰了一下,可能会出现皱摺、破裂,这时就会有人提醒:“这才贴的纸,千万不敢跐,一跐就跐扯(cha)了。”如果刚做好的桌子,表面不够平整光滑,就会“用砂纸跐一跐,跐着跐着就跐滑拉了。”现代通衢,车水马龙,交通规则至上,车与车如果相碰,程度较轻的为互相“跐了一下”,“跐掉了点漆”,如果程度重者就不堪想象了。如果人的头部被“跐”,轻则头发脏乱,重则出血挂彩。从这个意义延伸开来,就产生了被领导“跐”的现象,俗称“得跐了一瓢儿”(“瓢儿”又俗称“瓢葫芦”,蔑称人的脑袋),施动方的行为叫“跐剮(cigua)”、受动方则为“挨跐”。其实“跐”就是“斥”的转音,是“批评、训斥、斥责”的意思。被训得厉害了,叫“跐得没皮了”,好像头上不但头发被“跐”掉了,而且连皮肤也被“跐”掉了一层。求人办事帮忙,往往不只需要苦苦哀求,有时还得打点一些实惠,这种行为自古有之,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如果只说好话不送礼,往往被称为“干跐哩”。像许多的方言俚语一样,“干跐”本来源于人类性行为,指性生活的干涩状态,后来就转指求人办事只说好话不施“润滑剂”的现象,这真是鲜活生动的引申啊!古人的想象令人叹为观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