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饮食 http://m.39.net/pf/a_4924134.html 临汾洪洞方言之“豆条”与“米丝” 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在五谷养育下,汾河流域的先民刀耕火种,繁衍不息,才孕育了我们黄河流域的文明。豆与米都是五谷当中之物,五谷在山野妇孺都是随口挂在嘴边的。前几天碰见一个妇女,说她女儿住院了,有人责怪她为什么平时不好好照护着点,还能让病了。妇女反驳道:“都是吃五谷的,哪有不得病的?”生活圈子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不乏心直口快的炮筒子,他们总是“舌头底下藏不住一颗米”。进入冬季,北风吹,雪花飘是季节的特征,而刚开始下雪时,很小,仅在路灯下能看见飞舞的身姿,就听见有人说“下了米颗雪了”。在一些领导出面的场合,下属总是有人识眼色,积极献殷勤,而脊背后面就被缀个“能豆”的浑号。“让人是个礼,锅里没下你的米。”“红豆豆,剥米米,妈妈叫娃端椅椅。”“娃娃睡,掐谷穗,掐得谷穗喂鸡鸡。”“蝇子噙他一粒米,他追蝇子十里地。”“水一缸,豆一筐,老鼠闻着豆儿香。老鼠爬上豆腐缸,扑蹬一下掉进缸。”这些都是流传已久的含有豆和米(谷)的俗语或民谣。而就像这些俗语民谣一样,“豆条”和“米丝”就是老百姓飞天想象力的产物。“豆条”并不是大豆作物的枝条或茎蔓,而是我们常用的八号铁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因为粗如豆粒,形象地称之为“豆条”。在农村,独门独院是传统的民居体式,无论守家的纯农民,还是在外干事的工家户,从东墙到西墙都要拴一根长长的“豆条”,好像一条 将院落一分为二。就在这条 上,大人的衣衿被褥、小孩的肚兜尿布,夏日的汗衫细纱、冬日的毛裘棉呢,都是早出晚归的常客。人要晒暖暖,衣要晒太阳,要晒透晒干晒着清爽卫生,那根长长的“豆条”就是在生活中架起的一座桥梁。“米丝”也并非过桥米线,而是直径如米粒大小的细铁丝,因为柔软纤细,就是女士和小孩都能随意徒手拿捏。米丝也叫“绑丝”,专门用于缠绕并缚住容易散开的物件。笤帚把子掉线了,就拿米丝缠两圈再拧成结;菜畦里要用两根棍棍绑成西红柿架子,米丝是柔弱生命向上必不可少的交织;就连小时候厚厚的课本散架了,也是用粗针钻眼后用米丝穿过来代替订书针的。豆条架起了生活的桥梁,米丝交织了生命的绿色,因为这些看似冷冰冰的金属条条,其实就像豆子、小米一样,是有呵护生命的温度和善解人意的柔性的,有了豆条和米丝,我们的生活就更加结实,我们的人生就更加牢靠。(编者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洪洞土话:斗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