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当中,历来不乏善恶有报之说,譬如《易传》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但是,现实中也每每遇到“好人无好报,祸害遗千年”的情况,这时很多人心中不免疑惑,甚至对因果产生怀疑。那么这种情况,为何会发生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解读。 其一,善恶业力。 《俱舍论记》云:“造作,名业。”身口意三者的善恶造作,在佛门经典中都被称作“业”。通俗来讲,身业即身体的行动,乃至屈伸、取舍;口业即言语、音声之造作;意业随“意识”而起,乃心中所思所想。 自造善恶业,自得苦乐果,因果不空,定业难改,《景德传灯录》直言,即便是佛也不能灭定业。所以,假如人行善却遭恶报,一定是过去业行不清净,以致恶报现前。譬如,典籍中有位名叫俞净意的人,在外戒杀放生,但是在自家餐桌上,却从未断过肉禽虾蟹;在外讲慈悲为怀,但在家中却邪念丛生。古人说:“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一以贯之的善人尚且难遇,更不要说我们烦恼未断,因而生于娑婆的凡夫众生了。三业不清净,自然会招感种种恶报。 不过,行善却遭恶报,也不全然是坏事。《金刚经》中说,受持读诵此经功德无量,但若诵经却遭人轻贱,则是业障消除的表现。同样的道理,行善却遇恶报,也是随缘消业,甚至因为行善,过去的重业如今得轻报。 其二,善恶果报的标准。 佛说诸行无常,苦空无我,但是凡夫众生却将五蕴假合而成的此身认作为“我”,乃至生出执著,以“我”的标准评判是非善恶。但是,俗世间的事,从不同角度来看,善恶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对于同一件事,不同众生看来,善恶也是不同的。譬如,船员的失误,导致沉船,简直就是“十恶不赦”,而对于被捕上船的鱼虾来说,却获得了新生。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凡夫有“我执”,才会从我的角度去感受果报,让自己安乐的就是善报,让自己烦恼的就是恶报。但是,每个人的感受并不相同。譬如,摩耶夫人诞下悉达多太子,七日后便往生,在常人看来非常不幸。然而,佛经中却记载她生往了仞俐天,受人天福报,《地藏经》中开示,佛陀成道后曾多次为其说法,以报答生养之恩。 其三,因无缘,果不生。 另外,佛门中所讲的因果,并不是机械的因果论。所谓“因无缘,果不生”,果报的成熟,还需要恰当的因缘与时机。《优婆塞戒经》云:“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背后蕴含的也是这个道理。 就如同一片果园内,栽种着不同品类的果树,有的果树当年坐果,有的却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坐果。常言道“老天疼憨人”,只要深信因果,奉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诫,善果福报定会随缘而至。 总而言之,“好人无好报,祸害遗千年”之类的俗语,多是在对佛理不明的情况下,对于世事的牢骚、抱怨。世间事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非善即恶,学佛人应当有这样的智慧,不妄加评判,也不妄下结论,否则平白造了口业,又是一桩因果“官司”。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