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洪洞方言之“打疾(qí)起,摸合夜(hóya)” 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提起点谷真麻咋,你跪下,他爬下,每人占了一楼嗲。打疾(qí)起,摸合夜(ya),尽是婆娘和娃娃。”这是就本地稼穑之事(点谷),老先人传下的句歌儿,在临汾洪洞一带老百姓口中到底流传了多少年?谁也回答不上来。但种庄稼的辛苦劳累,特别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经常两头不见太阳,却是不争的事实。“打疾起,摸合夜”就是乡土版的成语“起早贪黑”。这里提到两个时间段:“疾起里”和“合夜里”,一个一个来说。发jí音的字读成qí,在临汾洪洞一方已经是司空见惯,如“逢集”就有说“逢齐儿哩”,“簸箕”都说成“簸器”。“疾起里”有的人写成“齐起里”,指大清早。雄鸡一声打鸣,把东边的晨曦唤醒,也把劳作的人们唤醒。修理地球的人们总是比太阳还要更早地起床,而且起得很猛,起得很急。《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迟和疾擦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螫得人牙疼。”其中“迟和疾”就是迟和早的意思(参见毛西河注)又如《望江亭》第一折:“这个行程则宜疾不宜晚。”《谢天香》第三折:“我则是斟量着紧慢迟疾。”以上都是“疾”作“早”解的例子,同例“迟”作“晚”解,与“疾”相对应,“疾起”就是早起的意思。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日之计在于晨。“疾起里”是新一天的起点,是充满希望的伊始。也许把握好每一个疾起,就能把握好整个人生。好多人抱怨碌碌无为,蹉跎岁月,最大的失误就是:在疾起里这一大好时光实体验证“春眠不觉晓”的古老韵味。“合夜”,指黄昏向黑夜过渡之时,即暮夜。《素问·金匮真言论》:“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丹波元简注:“犹暮夜,言日暮而合于夜也。”在整理当地方言和民谣时,有人把“合夜”写成“黑夜”,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在我土方言中,“黑”读作he,而“合”读为ho,过去合夜一般指太阳刚落下去,晚霞还在闪耀余晖的时刻开始到天空漆黑人们合被而眠这一段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离家十五里读高中时,由于伙食营养跟不上,患了夜盲症。夜盲症,村里人俗称“?儿眼”,“?(xu)儿”即“?娃儿”,也就是麻雀。合夜时分麻雀就两眼朦胧,开始落窝了。而正常的人应该还能看见些东西,虽然不是真真切切,但起码像雾里看花觑个梗概。而夜盲症者正好连一米之外的景物都看不见,所以称?儿眼。而对于“黑夜”,在我们这里只是个书面用词,口头白话中很少用到。黑夜一般泛指整个晚上,或指整个晚上的任一时间点,土话中称之为“黑喽”。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白天还像老虎一样脾气,到了晚上尤其是后半夜,料峭寒意却在不经意间悄然袭来。这时候大人总是韶叨着:“今嘛黑喽睡下盖住点儿,可不敢后背着凉!”而对于“合夜”,只是黑夜的序曲阶段,“合夜”之后便是“半夜里”。随着电灯的使用和普通,学生开始上晚自习,后来又有了电视,人们对“合夜”的时值开始不自觉了延长了,不管到什么时候,只要还没有入睡,就还算作合夜里。公历纪时,零点过后就算翌日清晨了。但是,在传统思维模式中,零点才算当天的半夜里。三更灯火五更鸡,到鸡鸣时分,才能算是第二天一打早儿,也就是“疾起里”,这个时候起床耕作就是“打疾起”。爬格子开夜车的文人墨客,忙活一合夜能赶出一篇稿子来是件很惬意的事情。因为这个时候来往鸿儒也陆续作别,胡同里的喧嚣亦已化作宁静,凡世浮尘也随着大脑的浮思逐渐沉淀下来,理理渐次清晰的文思,灵感就像串串珠玑一个闪亮一个闪亮地迸发出来了。但是开夜车、摸合夜,不要摸得时间太长,网友总结过过度熬夜对人体的五大危害:皮肤受损、抵抗力下降、记忆力下降、阴虚火旺、视力下降。专家建议,熬夜时如果用眼较多,最好间隔四十分钟休息十分钟左右,或者每隔一小时休息十五分钟左右。还可以选择远眺、作眼保健操等方式,缓解眼部及大脑的紧张程度。但最根本的劝告是:尽量避免夜以继日地工作。摸合夜后,第二天最好不要再打疾起,白天最好能充分休息,如果不能,最好靠午休来补觉。“打疾起,摸合夜”,事业节奏、生活压力,再加上智能手机,迫使人们不断地改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节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