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知名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间歌谣道出了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故事。这个故事跟曲周一个美食有关——老家饸饹。

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人口大迁徙,当时曲周县也是移民目的地之一,移民动身前往曲周时已是秋后,为的是多积攒些安家落户的费用。飒飒秋风之中,大槐树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是醒目。拜罢老槐树,就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颗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故乡的标志,能让人记住家乡的唯有家乡的味道,吃上一碗饸饹面,便回味起遥远的老家味道,记忆中难忘的乡愁。

当时老家的饸饹面的做法也随着迁徙队伍被带到曲周,既现在的曲周饸饹。关于“饸饹”的定义,《辞海》解释为:“北方一种用荞麦面轧成的食品,参见‘河漏’。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即饸饹,北方一种面食”王桢《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长食,滑细如粉”。也就是说,饸饹即是过去的“河漏”,外观滑滑细细像粉一样,在那时是一种家庭自己制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里做的擀面条一样平常。在北方尤其是在山西(晋西北)、陕西(关中地区)饸饹较为常见。

饸饹面到曲周已有多年的历史,一个风味小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饸饹面馆,主要集中在曲周老城滏阳河桥头,以南甫和河东村李姓家族经营为主,一直持续到解放后。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曲周饸饹面是安家饸饹面,面馆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特色是以传统手艺(饸饹床子)制作饸饹面并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将饸饹面配料进行了改良,制作饸饹一般都用两口大锅,一口锅煮着肥美鲜嫩的猪肉、大骨头(俗称老汤),另一口大锅是专门下饸饹的。为了保证其制作口感的纯真性,“安家饸饹面馆”采用老家原始的手工艺——把饸饹床子横骑在下饸饹的大锅上。把和好的荞麦面、小麦面放入饸饹床子里(此床子多用硬木料做成,中间有圆洞,下方有孔,上面有与圆洞直径相比略小的圆形木柱头伸入洞中挤压)。人坐在杠杆上迫使面从下方的孔内落入沸锅中,待面条压到一定长度,再从下面把面条截断。煮熟后再配上豆芽菜和各种浇头(臊子肉、卤猪肉),加入纯猪油熬制的辣椒油或蒜汁,和着老汤吃起来筋滑顺口,香而不腻,味道鲜美,成为曲周百姓面食的首选。本县的老主顾和到曲周的外乡人,都要吃碗安家饸饹面,搭配店内水煎包,饱饱口福。面馆天天爆满,人声鼎沸!

如今,饸饹面不仅成为了曲周小吃的标志,并且于年8月成功入选邯郸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来源:观邯郸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