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是无数贫苦百姓的颠沛流离。移民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六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明初的大移民。 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明初大移民搬出了一个新的安徽行省。明初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移民安徽?你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切都要从朱元璋说起。 苏三离开洪洞县,就会来到前面的大街上。一句苏三解,让人们记住了洪洞县这个地方。洪洞县之所以能如此出名,也与明初的移民有关。明初大移民又称洪武大移民,历史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南部的瓦屑坝和北部的山西洪洞构成了两个巨大的移民集散地。按照明朝的规定,移民必须到上述两个指定地点办理移民手续,在官兵的监护下前往中原。 事实上,朱元璋强烈要求百姓移民是无奈之举。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它给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带来的灾难却是空前的。 元朝擅长战争,但对农业一窍不通。20年任由黄河泛滥,导致大片良田沦为泥沼,民不聊生。由于大量难民的聚集,瘟疫也开始四处横行,导致很多地方的人离开了。 明朝开始的时候,朱元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战后重建,而重建的最好方式就是移民。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北逃的蒙古人南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恢复各地的社会经济。今天的安徽在当时横跨南北,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因此成为迁徙的主要地区之一。 从当时的移民路线可以得知,北方移民主要前往沿淮地区,而江西、皖南移民则前往皖江地区。 按照当时的区域划分,安徽包括徐州、凤阳、安庆、庐州、池州、滁州、贺州。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徐州包括砀山和萧县。 徐州的移民主要是来自山西的农民,有3.6万人口。 凤阳府的移民来源广泛,包括苏南、浙江的16万农民和富人,山西的4.5万农民,北平真定府的农民,山东的8.5万农民以及江西饶州、九江地区的农民。在安庆,有27万农民来自江西饶州、九江等地市,2万农民来自惠州,其余1.9万农民来自全国各地。 在泸州,6.4万农民来自江西饶州等地,6.3万来自徽州地区,4万来自宁国地区,4万来自应天府,5万来自华北地区。 池州地区有来自江西饶州、九江等地州的农民6.5万人,来自徽州的农民和商人人。至于滁州和贺州,有1万名农民来自苏南及附近地区,还有1.7万名农民来自江西饶州等地。 由此可以看出,安徽移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北方,来到皖北。另一部分来自南方,加上安徽本地人的迁徙,来到皖南。 一北一南,不同的水土养育了不同的性格,皖北人性格豪迈,爱交朋友。皖南人性格内向,比较细心。这两种看似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创造了一个既好客又温和的地方性格。 明初,大量移民涌入安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但根据朱元璋当时的政策,瓦家坝、洪洞地区的移民按照四家留一,六家留二,八家留三的比例搬迁。 中国自古就有长子继承家产的规矩,而面对移民,自然离开家族的是庶子和次子。他们从小没有接受最好的教育,又没有留下很多家产,所以人口结构不稳定、文化迅速衰落的情况频频发生。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随后的几年中,安徽与周边省份相比发展非常困难,直到现在也难以与一线城市竞争。但明初的大移民,充分体现了政府巩固国防、恢复经济的决心和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 这一举措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对巩固中央集权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也为明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此后的年,都属于明朝。 对于这些移民而来的安徽人来说,即使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他们对家乡的怀念依然不减。在安庆,很多人的家谱上都记载着他们的祖先来自江西瓦鸡坝。 由于历史久远,移民后代只能从祖辈的故事中了解家乡,因此,泥石坝成了他们记忆中的固定符号。就像华东等地只记得大槐树一样,生活在安庆的江西人永远不会忘记泥石坝这个地方。 此心安处是故乡,如今,昔日的移民已在安徽落地生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曾经的故乡只存在于故事和传说中,只有安徽才是他们的归属。 粗犷的皖北和内敛的皖南共同造就了安徽人开朗、细心的特点,一旦家乡需要他们,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赶回去。最美的山是家乡的山,最甜的水是家乡的水,这句话大概是每一个来自安徽的人的心里话。 从古至今,安徽都是一片从不缺少美的土地。无论是人间仙境的九华山,还是天然氧吧的梅山水库,抑或是毛坦厂中学的黄梅戏、琅琅书声,都是每一个来自安徽的人最深刻的记忆。 安徽也是美食之乡,不仅有王致和臭豆腐的美誉,徽州臭鳜鱼、淮南牛肉汤、合肥小龙虾、黄山炖乳鸽、泥鳅粉条、无为盐水鸭,都是来自安徽印象的各有味道。 愿安徽发展得越来越好,愿过去的异乡人现在找到自己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