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编者按:“在洪洞土话里,抬”有很多种用法,“抬花轿”叫“抬”,“抬盐抬糖”叫“抬”,把东西藏起来也叫“抬”,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抬”?看看刘志杰老师怎么说。

临汾洪洞方言之“抬”

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一提起“抬”,脑海中就会浮出戏曲《抬花轿》里八抬大轿娶媳妇的镜头:几个捂着羊肚子手巾的汉子,一人扛起抬棍的一头,吆喝着震天的抬工号子,花轿里的新娘子随着轿子颠簸得一上一下,心花也绽放得合不拢嘴。

抬,之对象一般是体型巨大或分量很重的物件,一人双手搬不起来时,才需要两个人来抬。但是在临汾洪洞一带,有一种“抬”却是连五岁的小女孩也能用小手轻松地完成。

香味四溢的厨房里,母亲在指导女儿做饭。要知道嫁到婆家必须“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烹饪技艺的娴熟往往来自于母亲手把手的传承。

酱油瓶、盐罐、醋碗、油壶……,要演奏一场锅碗瓢盆交响曲,着实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涉灶未深的小女儿不免有些手忙脚乱,这时,老练的母亲发话了:“先抬盐,再抬酱油,最后抬醋。”

一勺酱油、一撮盐、一点儿味精,重不过钱儿,谈不至两,又不是沉得搬不动的东西,难道也需要“抬”?

是的,这么轻的东西也叫“抬”,包括倒了碗开水,要给娃娃喝,须抬点糖。就是在过去勒紧裤子的年代里,也得抬一点点儿糖精,不然提不起那小嘴张开的欲望。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抬”:往锅碗里放调料(中原官话)。就算是方言,古人对一个用语、一个词的使用都是有一定的传承、嬗变的过程的。那使劲搬抬东西的“抬”又是怎么过渡为抬调和面儿的“抬”的呢?这要介入一个我们忽略已久的老词儿——“抬揌”。

“抬”指抬起,“揌”同塞的部分义项:填入、放入。如“(把袈裟)就乱乱地揌在包袱之内。”

而“抬揌”是一个叠韵连绵词,又是一个并列词组,“抬揌”=“抬”+“揌”,先抬出来,再放进去,仿佛这样就解释了“抬揌”这个词的涵义。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们古人对一个并列词组的感受往往存在“偏心眼”,就是偏义复词。

在某个复词中,有一种由两个含义不同而有关联的词素组成的复音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取其中一个词素的含义,而另一个词素则只作为陪衬,这种词叫偏义词。如“窗户”,看似“窗”+“户”,其实心系“窗”,没有“户”(门);“安危系于一身”中的“安危”,看似“安”+“危”,实则偏心于“危”,“安”只是个陪衬;“外头太危险,出去要是有个好歹怎么办呀?”“好歹”,偏心于“歹”。

“抬揌”就是偏心于“揌”的一个偏义复词。虽然意义上偏心于“揌”,但外表上却偏心于“抬”,也就是时间一长,从口头里把那个“揌”字给省略了。“抬揌”简略成了“抬”,却只保留了“揌”的意义,即“抬”表示“填入、放入”的意思。

同样,“抬揌”省略后的“抬”也表示藏起来的意思。《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抬”:藏。

我们单位一个员工在班上与工友调侃中炫耀:“我家有一瓶茅台,放了好几年了都没有开口哩。”

“好!下班后就到你家,把那瓶茅台解决掉。”

下班的人流涌动,西边的余晖也漫漫散淡。工友兴高采烈地到了他家,沙发上坐定,让烟。

然后这位从卫生间里缓缓拿出一瓶酒,放到茶几上。大家扭过商标一看——玉堂春。

“怎么是玉堂春呢?你不是有茅台么?”

“唉!你听我说。茅台——茅抬。这瓶酒在茅子里已经抬了好几年了。”

“哦!这么个茅抬呀。”

古往今来,有些东西要浮在表面,有些东西却要“抬”得很深。比方说户口本、存折、账本,要“抬”在一个别人不容易找见的私密空间里,而银行卡的密码则要深深地“抬”在心里。现在有些“抬”得太深的例子,不但是别人寻不着,就连急用的时候自己都找不见户口本了,发动全体家庭成员来找,都埋怨道“一人抬了,十人寻不着”;到银行转账,想不起密码者也大有人在。

所以,调料好抬,不能抬得过多;秘密难抬,也不能抬得过深。到底“抬”到什么样的度过合适呢,那就看您如何拿捏了。

(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洪洞土话:“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