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断断续续地接触了私募证券量化策略,干脆对这一大类策略的子策略逐一做了深入学习,为了巩固学习成果,不断进化提升,决定马上执笔记录下自己的切身感受,权当是阶段性总结。 一、研究私募证券策略的必要性 对于可投资金在百万以下,目前个人投资者能选择的资产类别只有公募、银行理财等,这部分资产类别相对比较简单,今天不做详细阐述。 对于可投资金在百万以上,并且符合证监会认定的合格投资者,目前可投的资产类别十分丰富,比如信托类非标固收产品、私募证券投资产品、私募股权产品。每一品类的产品都有过辉煌,比如信托类债权固收产品,1年期,年化10%的利息,过去10年最符合中国高净值客户投资偏好,信托类产品虽然有严格的风控,对管理人也有牌照要求,但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底层资产的质量大不如从前,加上资金池、期限错配等各种不规范操作,暴雷事件已经成为常态,政府也在逐渐出清。私募股权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这一品类有明显的马太效应,能够在股权领域获取收益的也只是那一小簇高高净值和顶级GP。非标固收暴雷了,股权产品投不进去,视线自然转到私募证券,在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的认知里,私募证券就是高风险的股票交易,而实际上私募证券的投资标的不仅只有股票,策略也非常丰富,也不全是高风险,听说债权类非标固收收不回本金,没听说过二级市场产品跑路吧,私募证券市场是目前所有投资大类中受政策监管最严厉的地方,能在私募证券做出成绩的管理人都是靠本事吃饭的老实人,所谓的风险是指波动性,而放眼整个私募证券的产品类别,收益、流动性、波动(回撤)也各不相同,这一大类资产就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投资偏好,而要选择到符合个人投资偏好的策略及产品,就必须研究了解私募证券的各个子策略。 二、私募证券策略的分类: 区别于非标固收债权,也区别于非公开市场的股权投资,私募证券的投资标的是清一色的标准化资产,包括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可转债、外汇、货币等等,这也映射出私募证券策略的多样性。 1、主观多头策略: 交易标的:股票 交易策略:主观选择少数优质企业集中持股,根据管理人的风格或研究赛道,相对固定在某种风格或某个行业里,随市场剧烈波动,需长期持有,低换手率,仓位由主观判断 赚钱逻辑:赚取优质企业长期运营带来的阿尔法,过程中承受市场贝塔,长周期下来指数贝塔可以平滑掉 2、量化多头策略: 交易标的:股票 交易策略:通过量化模型选择大量优质股票,通过模型自动发出买卖指令,基本不择时高仓位运作,广覆盖,高换手率 赚钱逻辑:贝塔(指数波动)+优质股票的阿尔法,所以又叫指数增强 3、股票多空策略: 交易标的:股票、股指 交易策略:选择出低估的股票买入(多头策略),选择出高估的股票通过融券做空,或者做空股指(带杠杆的空头策略) 赚钱逻辑:做多个股+做空股指=市场中性策略,赚得低估股票的阿尔法;做多低估个股+融券做空高估个股=抵消市场贝塔赚得优质个股和劣质个股的双份(至少大于1份)阿尔法 4、宏观对冲策略: 代表基金:罗伯逊的老虎基金、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达里奥的桥水基金(对冲策略皇冠上的明珠) 交易标的:几乎涵盖全球市场全资产类别,主要是股票、债券、商品、汇率、货币,既有现货,又有期货 交易策略:几乎涵盖二级市场全策略,股票多头、债券策略、期货策略,主观为主,多空皆有,长期短期皆有 赚钱逻辑:搭建各类资产价格变动的因子库,基于当下宏观研究,选出实时核心因子,动态调整各资产、各策略的组合配置比例,大趋势做低频长周期,黑天鹅做低频短周期,赚趋势性方向捕捉的钱 5、市场中性策略: 交易标的: 散户:股票 主观多头:极少数优质上市公司股票 市场中性:一揽子优质股票+股指期货 操作手法: 散户:选择股票+择时低买高卖,往往事与愿违 主观多头:通过深度调研选择极少数优质上市公司股票+长期持有低买高卖,重调研轻买卖 市场中性:量化选择一揽子优质股票+做空股指,重选股勤换手 赚钱逻辑: 散户:靠运气取胜,牛短熊长,九死一生 主管多头:承受剧烈波动,但靠强大的选股能力+长周期持有,赚到优质公司的确定阿尔法 中性策略:频繁对冲筛掉短期市场波动下的贝塔盈亏,留下一揽子优质股票的短期阿尔法 6、CTA策略: 交易标的: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包含股指期货而非股票 交易策略:CTA管理期货是降杠杆,而传统期货交易是加杠杆,所以CTA期货策略安全垫很高;宏观期货策略是主观人为判断,盈亏波动大,CTA策略靠模型和程序决策,回撤控制在10%以内;CTA策略有横盘平台期,有市场容量,也有失效期,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模型不断进化,也需要横向判断策略是否真的失效——个人觉得这是CTA投资成功的核心 赚钱逻辑:靠趋势靠风向,商品和股指涨跌都可以赚钱 7、套利策略: 交易标的:ETF、商品、可转债、期权 套利方式:现货与期货套利,同一商品跨市场套利,同一商品跨周期套利,相关商品间跨品种套利,期权波动率套利 赚钱逻辑:利用计算机系统高效捕捉以上各维度的价差,及时高频买入卖出 特点:回撤小,收益率稳定(8~10),流动性好,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可替代正在出清的信托债权类非标固收 8、债券策略: 交易标的:二级市场债券,包括利率债(国家信用,低利率),信用债(企业信用,利率高一些) 交易策略:在交易所市场买入卖出,赚取价差 赚钱逻辑:1、票息收入2、利率波动带来的长债短债的反向波动产生的价差(需要对利率走势紧密跟踪)3、企业面临违约风险或已经产生违约带来的市场折价,与信用恢复后的价差(需要对企业进行深入跟踪) 适合人群:银行理财、保守型 三、私募证券策略的选择: 投资人大致分为三类:稳健型、激进型、中间型,而这么多策略,到底该如何选择呢?无非还是从收益目标、风险偏好、流动性要求几个维度进行对应: 备注:作者属于非金融机构专业人员,无定量数据,更多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 把交易标的、赚钱逻辑、波动、收益、最佳投资期几个关键维度罗列在一起,可以很清楚的进行策略选择: 稳健型且对流动性有高要求的投资人,可以选择债券策略、套利策略,完全可以替代风险收益比越来越差的非标固收;激进型且对流动性要求不高的投资人,主观多头策略和量化多头策略是最佳选择,如果对流动性有居中要求的,可以适当加配CTA策略、市场中性策略、宏观对冲策略。 上述只是根据风险偏好、流动性偏好进行的策略匹配和组合,对于组合中的某一种策略来说,表中收益指的是拉长到最佳投资期后对应的总体水平,可真实情况是,根据投资标的和投资策略的差异,各策略上攻的条件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在短暂的牛市中,股票多头策略独领风骚,满仓运转的量化多头比主观多头表现更佳,反之亦然;在趋势明朗时期,CTA策略和宏观对冲策略又勇夺收益冠军,长周期趋势选择低频CTA,黑天鹅湖选择中高频CTA,没有趋势的时期或者策略失效,收益也会停滞不前;同时,波动率越高的策略,在不同年度的收益率波动也相对越大,更值得细品的是,交易标的和赚钱逻辑低相关的策略之间在同一周期内的收益也是此起彼伏的。 由此可见,组合的目的除了匹配风险偏好和流动性,也为投资高手调整不同时期策略比例从而提高该组合的整体收益创造了条件,这里有点为组合中各策略进行择时的意思了,择时在投资中是把双刃剑,所以这里用了“投资高手”这个词,这也正是体现专业投顾深度价值所在。 说到这里,引申出另一个话题,优秀投资,不是简单的产品选择,而是策略选择,不是单纯的策略组合,而是策略组合颗粒度细化和不断优化,我想只有如此,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也是投资进阶之路上不可回避的突破。 年12月20日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