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哪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一) 迁民纪略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五、六百年以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代代流传,妇幼皆知。甚至有很多人不识其始祖,却知大槐树。时至今日,洪洞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大地了。 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日知录之余”等书都有明初迁民记载。民间迁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大量的民间牒谱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大槐树处迁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次迁民对巩国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振兴中原、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以后我国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政府以移民恳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增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把我国封建社会推更高的阶段。研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对当前我国农边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大量的资料证实明朝洪洞大槐树边集中移民无疑是历史事实。“正史”有记载,野乘有反映,民间有传说,加之数百个县、千百万民众记载的移民历史和“正史”相印。为此,明朝洪洞大槐树处迁民这一历史事实是充分肯定的 (二) 交通区位优势 洪洞县是晋南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道路都要经过这里,再加谐应(洪)武统(洞)一中国之音,便被定为迁民之地。 明朝时,这里有规模庞大的广济寺,是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断。再加唐宋以来,又建有驿站,常驻驿官,办理四方来的公差事务。广济寺旁,有一株树身三、四围“萌遮数亩”的古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萌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大树叉上筑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老鹳窝星罗棋布,十分壮观。明初开始迁民时,便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没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给“凭照川资”按规定发迁地成队地发迁而去。故土难移,迁民当起程离开时,眼含热泪,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出很远,还频频回头,遥望搭在树上的老鹳窝。因为它望的最远,为此,老鹳窝和大槐树便成了标志,数百年来传来传去,竞将大槐树误传为村庄。 明朝的广济寺和大槐树迁民后的百几年后,就被汾洪水冲毁,辛而在原大槐树长根的东面孶生出第二代古槐,后来也死掉干枯,年被大风吹倒,政府拔款整修,打了水泥座,树身用数道铁箍固定,重新竖立起来,作为迁民的见证。似移民世代子孙一样,这棵枯槐北面又孶生出第三代古槐,现在正枝繁叶茂,拙壮成长,不论当地人或成千万上亿的寻根者,看到它,自然就得到很大的安慰,欣喜找到了自已的真根,真是嘉树延年,世代相传啊! (三) 明朝为何要移民 元朝的统治在中国只有89年,由于是少数民族统治,元贵族对大汉实行严酷统治和压迫、加上荒旱灾疫,封建地主又实行残忍的盘剝,使的人民无法生活下去,被迫揭竿而起进行大规模起义。 至正元年,仅山东、河北、湖广就有余支起义队伍。后来更加频繁、声势越来越大,力量较大的有:方国珍、刘福通红巾军、徐寿辉、郭子兴、张世诚、朱元璋在濠州起义。元政府出其强兵鋭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战,掳抢杀人,干尽残暴之事,至正十七年察罕贴木尔与起义军战,“两伤俱败,各斩首万余人。”至正十八年“元部刘起祖守顺德,兵尽粮绝,只好劫民财,掠牛马,强壮者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后来地主武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出动内部武装,助元作战,对农民军根据地都是“拔其地、屠其城”。双方大战,各死其大半。“使豫、鲁、皖南、皖北之人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当时只剩了十八家。这样双方死人无数,红巾军几十万人死而怡尽,被彻底镇压下去。地方志记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准,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实行拉锯战,后来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场元未的最大战争整正进行了16年之久才算结束,中原地区死人无计,血流成河,战争后,千里之地不听鸡鸣,成了无人无生地区。 元朝未年,天下大乱,水、旱、蝗、疫也不期而至,仅黄、淮河就八、九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废墟”。据《元史》比比皆是的记载:洪雨荒旱、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8次,造成“湮没民庐,死者众”。“禾不入土,人相食”。地区宽广,涉及百数余县。中书省户部及河吏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接岁饥馑,民不聊生”。 元未的中原地区不但水旱严重,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就有19次,那时的大名路、元城等11县,饥民就有71万6千9百余口。元统三年到到至元未年,通州、京师、河北、河南、山东大饥荒15次,难民无计,南逃北,北逃南。饥饿出现:“人食蝗,人相食”之残状。其次瘟疫又多次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诸省,死者堆沟入土而埋,男、女、老、少混杂成堆。 以上兵、灾、疫相辅而泛,百姓非亡即逃,更使中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人粮巨减。”元政府只好将大批的州、府降格、合并、裁减,将不足三千户的均合并、降格30余州,并县六十余。 明政府建立后,中原战区的各地纷纷上奏:“人力不至,久至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中原多是无人之地”。“财政巨减无收”。正是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的致命之处,一穷二白的朱王朝采取了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鉴宋纳、郑州知州苏琦等投臣的的力谏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便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以稠迁稀”的移民高潮。 “靖难之役”加重了中原的荒凉。元未十几年的战乱,水、旱、蝗、疫,人口大幅度地减少,而山西却很少这些灾害,加上又是元军驻军、储备、修整、屯兵的后方之地,却呈现另一番景象,同邻省相比,这里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连年丰收,人口迅速增长,加上难民的流入,人口相当河北、河南、山东的总和。而繁华之地的人又尤以晋南一带更为稠密。 为此移民民源主要以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州、平阳府为最多,共涉及51县,其中平阳府就占28县,人口最密,迁民自然要数平阳府了,而洪洞正在平阳府管辖之内。 明初的移民时间不长,生产刚刚有点起色,却又发生了“靖南之役”,四年的战争,更增加了中原的荒凉,为此后来又有了更大规模的“永乐迁民” 朱元璋在位,太子死于他前,而他驾崩时却将皇位传于孙子建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建文帝采取了“削藩”措施。当时位居北京的燕王朱棣,非常不满,以入京诛奸“清君测”为名,发兵南京,所经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之地,抢掠屠杀更为严重。据《民史》记载:燕王兵压江北,中原一带除正规军外,各省农民组织部队,抗击燕王,而燕王夺取江山心切,是与他抗据的军队或百姓“杀无遗类”仅真定一地就“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战,朱棣乘风纵火,“斩首数万,溺死者十几万”所经地方“村城皆成废墟”。在所经冀豫一界时,遭到十八联村地方武装抗击,而绕行,后返回屠杀,只剩狐、刘两姓。这就是明朝政权争夺战著名的“燕王扫碑”。据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与建文南北构兵,南军大军自南而北抗袭,北兵胜大军,犯阙自北而南,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四年的拉锯战,旧伤补洞,人口几净灭绝,后来朱棣终于战胜了建文帝,取天下而名永乐,紧跟着二帝前的移民,长达50余年,后来明朝的迁民一直“以窄补宽”延续至明成化才结束,长达余年。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陈武,山西省山阴县人,现居太原。山阴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山阴县文史协会副会长、山阴县文联学会会员、朔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百强诗人,获“神州当代优秀文学家”称号。《杨庄村志》主编。有数百篇、首、副文章、诗词、楹联刊登于国家、省级、市县级刊物杂志上。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作者提供的照片多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陈武纪实——一个远去的行业:典当*陈武 出口*陈武 出口(续)*陈武 “人民作家”赵树理*陈武 省府、闫宅、万字楼的前身后世*陈武 杭州西湖记略*陈武拜谒岳飞诗两首*陈武七律两首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文物非遗传说轶事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