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手术需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80468.html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大槐树下是传说■周吉灵 在中国一提起先祖,大都会说是从山西大槐树或四川大槐树下迁来。听爷爷说,我的始祖于明代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当时沿嘉陵江乘船入川售枣,途经周家坝船翻货散无处栖身,与当时正在江边洗衣的陈氏祖母结缘后,才繁衍到如今25代多年近万人的户族。查阅族谱及先祖墓碑,也有“始祖于明代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记载,从《略阳县志》载:“始祖之子周恭礼为明永乐二十年癸卯举人”来看,吾始祖当于永乐初定居于陕西略阳县周家坝。 翻开明代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历史,陕西从山西平阳府大槐树移民仅有一次,即《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一载:“永乐元年八月……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改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如单纯从文史记录推断,周姓始祖当于永乐元年(年)8月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入陕西。 据考证,清末在山东曹州任散州官的洪洞县贾村景大启,任职期间当地人非常敬重这位“大槐树老家”官员,各项工作非常配合;同时,在山东长山县为官的洪洞县人刘子林也有同感。于是,两人相商募得文银余两,准备恢复大槐树古迹。第二年,在河南杞县为官的洪洞籍贺柏寿,也感怀当地人对大槐树故乡的敬仰,告老还乡后又募银钱余吊,积极筹建洪洞县移民古迹,于民国三年(年)将碑亭、茶室和牌坊全部建成,并刻下了“寻根问祖”“古大鬼树处”碑刻。这便成了最早的大槐树移民见证。据说原始的广济寺和大槐树已于清顺治八年()被汾河洪水冲般,毫无踪迹。只有一株干枯的二代大槐树和碗口粗的三代大槐树还挺立在公园右角。而一代大槐树则用钢筋水泥筑成,我走近时正在树下演绎大槐树移民戏剧,剧情当然是朝廷强令、府尹相劝、广济寺外大槐树下发凭照川资、捆绑双手、一步一回头遥望大槐树上的老鹳窝的惜别情景;同时,在大槐树下还演唱着《苏三起解》中“九也恨来十也恨,洪洞县里没好人”的京剧片段。 据《明实录》《明史》记载,明朝建立后,为解决泛黄水灾和“靖难之役”所造成中原地区“民食蝗、人相食”赤地千里和山西平阳、太原两府同姓户族过大,容易起兵造反等局面。朱元璋从(洪武三年)开始,下令迁苏、松、嘉、湖余富户去临濠(安徽风阳龙兴之地),又迁江南失地农民四十万于凤阳,以推动皇帝朱元璋故乡发展,最后演变成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的的“四川大槐树传说”;随后于年(洪武九年)11月至年先后18次迁山西平阳府大户去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进行移民开发,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比例迁移。这样严厉且规模巨大的移民,当然对巩固明朝政权和恢复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匆匆领略了大槐树公园风光后,我还想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大槐树移民的真实性。就驱车来到大槐树镇东周壁村传说中周姓居地周家疙瘩探访。来到东周壁村,处在洪广公路旁的东周壁村牌坊大门高大气派,但进入村庄后村委会紧闭门窗,一片狼藉,问起当地有没有周姓族人,周边人都说不知道,我又连续敲了数户人家,也没有一户开门应答,最终在有小骄车停放的门口敲开了赵家的高墙大院。当过兵的老赵翻开《洪洞县志》说:“东壁村原来叫周家疙瘩,因周姓族居住过而得名,过去周家疙瘩有古庙古墓,古庙墙上镶有一石壁而取名周壁。年一场洪水将周家疙瘩冲毁,之后分成东周壁村、西周壁村和北周壁村,现在东周壁村已无一户周姓人家,周家疙瘩也在包产到户后被盗崛者挖空铲平,已无痕迹,只有南周壁村尚有周姓居民”。到达南周壁村委会时也是房门紧锁,旁边小卖部老人说:“住在村东头的70多岁老支书李三虎,他知道情况”。来到李三虎家同样是高墙大院,好不容易扣开大门,院内却悄无声息,条方形院落种满了各种蔬菜水果,自来水、电视也一应俱全,李三虎老伴引我来到正房,李三虎得知我的来意,他告诉我南周壁村原来叫赵家堡子,解放前都居住在东周壁村旁的高地上,四周筑有土围,解放后才陆续搬入南周壁村,全村现在有周姓住户3户,都是解放后从外地迁入。走出李三虎家,回头再望望他家高墙大院,家家户户房屋都像农家碉堡,高大坚固,非本地人很难入内。随后我又分别去探访另三户周姓户族,却没敲开一户人家。 第二天蒙蒙细雨并没有阻止我寻根考证之路,听说洪洞县还有周姓大村庄叫周家庄。资料显示周家庄原系赵城县明姜镇,解放后赵城县并入洪洞县。我冒着小雨,打的来到周家庄村,村委会同样房门紧闭,当地人说周家庄大多姓周,一身落汤鸡似的我沿着村庄排院,找到八十多岁的周文可兄弟,周文可告诉我,周家庄周家共有80多户,全部姓周,当地没有家谱,姓名也没有按字辈排序,清代从河北迁入,居此地仅余年。我一听这与我先祖余年前从洪洞县迁移并没有关联,随失望而返。返回时我先后来到洪洞县档案馆和史志办,查访有关移民佐证,可他们回答同样一句话:“当地还没有一个户族与外迁的同姓族人对上号,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只是近年来,很多外迁户来信或寄来家谱,间接印证其祖上是从明代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出的。” 由此看来,大槐树下是个久远的传说,只是每个人祖上口口相传的美好回忆。 返回时,我得知临汾市尧都区还有一个周家庄,驱车奔去,那里已建成汾西高客站,长龙般的高铁已是周家庄最豪华的标志,那里的周姓族人也是后来从外地迁入的,与年前我的周家也无关联,只见到修高铁时把原来村庄切碎,人们已被高大的楼房禁锢。我想,这路修得越多、城建得越来越大,也许若干年后,谁也不知自己的祖上来自何方? 看着西斜的太阳,天将已晚,在大槐树美好传说里,乘上高铁返回故乡路上,我做了一个美好的梦想:大槐树、老鹳窝、汾河水,在太阳的余辉中渐行渐远…… 据说当代能用基因破解人类户族迁徙之迷,我期待!但我更相信大槐树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不要被打破,更别去破解和证实,只要口口相传,成为维系一个家族精神寄托美好向往的稻草。否则,我们的根就像大槐树一样也会枯死。 作者简介:周吉灵,男,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签约作家,陕西省散文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秦岭印象》主编、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读者》《延河》《文化艺术报》《特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