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大槐树园区的根雕大门

员工们每天都要表演的威风锣鼓

当年离别的实景演出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题记

您有走路背手的习惯么?您的小脚趾甲是两瓣儿么?“解手”是您或您的家族的口头语么?

如果是,那您哪,多半就是来自大槐树的后裔。

数百年来,在中华大地数以亿计的华夏儿女心中,“大槐树”已成了生命的根脉,记忆的追寻,灵魂的故乡。

不管去过的还是没有去过的,了解的不了解的,山西大槐树连带着洪洞县,却因此名扬海内外,铭刻于亿万华人的心底。

那么,大槐树何以被当做“家”,被称做“祖”,被看做“根”,又是如何成为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故乡的呢?

在又一个思念亲人的中秋季,记者对“大槐树”进行了一次顺道谒访,同时也向您讲述大槐树与我们相关联的故事。

探寻先祖迁徙的足音

洪洞县(hongtongxian)又称莲花城,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全县人口80万,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

虽只一河之隔,甚至还有“秦晋之好”的过往,但对山西近邻的了解,在记者来说还真是皮毛而已。这不,到了大槐树才明白,人们常常说起的“老家在大槐树”,原来是源自明朝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全国性大移民。

记者寻访大槐树时,她和时下许多地方一样,已发展成了旅游景区。

还未进园区,那根雕一般的大槐树模样的大门一下子就触动了记者的心扉,不由伫立许久,端详许久,沉思许久。

呼吸着槐树的清香,在90后导游李倩倩的陪伴下记者观澜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据李倩倩介绍,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由“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区域组成,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文化景点。

在入口处,李倩倩向我们介绍了根雕般的大门:“这是天下第一根,由水泥钢筋浇注,是寻根祭祖园的标志建筑。”正说着,从园子里面传来的阵阵激荡人心的锣鼓声,原来是由百余人组成的威风锣鼓队开始了表演,宏大的气势,铿锵有力的鼓点,表演者激情的演出,令人心潮澎湃,李倩倩说,锣鼓队的演员都是景区的工作人员,每天早上9时和下午2时准时开演。

紧对大门的是一面照壁,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红色楷书——“根”。李倩倩讲解说,木字旁的造型是对移民后人子女归心似箭,回乡祭祖的心曲的揣想。此字右面的撇和捺写成两条腿的形状,像是不忍离去而迈不动腿,根字的两边还有八字墙,分别用篆书写着“饮水”“思源”四个大字,使人思乡的情怀在心间涌动。

照壁后面,有一水渠,名为“同源渠”。渠上跨着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三座石桥,石桥连接的是献殿。沿着“同源渠”,记者穿过朝堂决议、移民动员出发情景的石雕群和千姿百态的移民浮雕图,过了一个牌坊,便来到了碑亭。

据了解,碑亭是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史载,古大槐树是汉槐,到明朝时,树干要八个人才能合抱。然而,年,汾河流域洪水暴发,距离河床不到百米的广济寺与大槐树被洪水浸泡,庙宇倒塌,大槐树被大水冲走。广济寺也只留下倒卧的元代石经幢。后来,僧人将石经幢移到大槐树的后面,算是留下了洪洞大移民的唯一见证物。令人欣慰的是在古大槐树的东侧,生长出了由她的根繁衍而生的二代大槐树及三代大槐树,如今已成参天大树,周围也繁衍成一片槐树林。

绕过碑亭,远远地就听到一位老人悲壮的声音,循声而去,只见千年槐根下正在进行着当年大移民的实景演出,四周围满了观众。那悲壮的曲调,移民们不舍故土的眼神与脚步,以及官兵的骄横,把人们带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的所有景点,都以移民为主线贯穿。园中各景点都编排有实景演出,还原当年移民的真实情景。”李倩倩介绍到,除了在入园口看到的《威风大锣鼓》,每天还有《铁锅记》《祭祀》《魁星点斗》《传统婚庆》等十多个演出。

走过祭祖广场,拾阶而上便是园中的核心——“祭祖堂”。她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堂内分为10个区,分别供奉着中华个姓氏祖先者的牌位,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查询着自己的姓氏,虔诚地跪拜着祖先。记者也“公私兼顾”,请了香火,叩拜在祖先的牌位下……

随后,记者参观了展现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历史的“中华姓氏苑”,观看了洪洞“移民实证展览馆”,领略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四合院和婚礼庆典等民俗。

参观中,这里到处都有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乡愁”,她弥漫在整个园区,也浸润在每个游子的心间。

十八次大移民如何在洪洞上演

“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辐射最广,影响最深的移民壮举。”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常务副总经理何东海这样说道。

那么,大移民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还要从元末明初说起。

元朝末年,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频,终于激起红巾军起义。元朝政府对起义军进行了残暴的镇压,致使黄淮流域的冀、鲁、豫、皖等地百姓深受其害,十亡七八,几成无人之地。而当时的山西却是另一番光景。自金、元以来,山西一直是北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元末明初长达20多年的战乱期间,山西所受损失不大,自然灾害也少,与中原地区相比,气候条件较好,社会秩序安定。特别是晋南平阳府与泽、沁、潞、辽等州,农业生产没有受到破坏,人口持续增长。再加上邻省难民的大量涌入,人口急剧膨胀,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现象。

在这种局面下,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认为中原地区当务之急是“田野辟,人口增”,制定了“人多地少的窄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屯田”的国策。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近五十年的移民大迁徙。

当时的洪洞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所以这里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明王朝把办公地选在洪洞县城北二里的广济寺,设局驻员,办理移民手续,发放凭证川资。之所以把集散地设在广济寺,一是广济寺为唐宋以来历代朝廷的驿站,交通便利,北达幽燕,南通秦蜀,东连齐鲁,西地河陇;二是古寺规模宏大,既能办公,又能住宿。寺院旁又有一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树冠很大,蔽荫数亩,具有标志性,适合集会之所。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实际上可能远非如此。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了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涉及到2府、17州、66县。

据说在第一次迁民时,尽管明朝政府给老百姓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如:给地十五亩,耕牛一头,三年不征税等,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于是明朝政府便采取了强制手段,在洪洞四周大量张贴迁民告示“凡不愿外迁者,必须在三天之内,赶到广济寺旁大槐树下报名登记,愿意外迁的人可以在家等候消息”。人们于是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来到大槐树下,到了第三天,大槐树下已集中了十余万人。突然,官兵围住了老百姓,官员宣读圣旨道:“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外迁”。人们就这样在惊呆中含泪哀号,在依恋中告别父老。人们折槐树枝作为纪念,一步三回首,三步一回头,渐渐远去的家园最后留在他们泪眼中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鹳窝……

以后的迁民,官府采取了强制性手段,规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不能迁往一地。强迫人们登记,并发放凭照川资,实行军队押解外迁的方式前往目的地。这种情况下,不知造成了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骨肉分离,又不知演绎了多少生死茫茫,相见无期的人间悲歌。

于是,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移民们惜别家乡时记忆里的最后标识。

自此,“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民谣传唱在大半个中国,她那如泣如诉、哀婉断肠的曲调令多少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当年大移民过程中还流传下来许多民间传说。

说是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移民的手反绑着,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上路。由于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时间久了竟成习惯。所以,在今天的华夏大地上,几乎随处可见背着手走路的人,那你的祖先十有八九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发的。此外,因担心移民逃跑后无法分辨,官府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上一刀作为记号,所以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由两瓣构成。而押解过程中有人要大小便时只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日子长了,这种口头语也简单化了,变成了“老爷,解手”。从此,“解手”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词。

还有河南一些地区流行的“打锅牛”的认宗习俗,据说也都和洪洞移民有关。

有多少移民从大槐树出发

陕西与山西仅一河之隔,又地脉相连,人气相通,加之关中又是古时的“天府之国”,所以,来自大槐树的移民也比较多。

根据明史等的记载,自洪武六年(年)到永乐十五年(年)的近50年内,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个县(市)。其中:河南县(市),北京、天津、河北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综合各种史料记载,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分布主要在51个县(市)。陕西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来的。主要分布在以下32县市: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麟游、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兴平、乾县、榆林、商州、华阴、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渭南。

据记者搜集各方资料分析,我省武功县的戴氏,麟游县的赵氏、邢氏,扶风县的刘氏,彬县的陈氏,米脂县的杨氏、并氏,眉县的刘氏等等,其先祖都是明初从洪洞迁来陕西的。与顾炎武齐名的清代大学者李因笃,先祖就是明代初年由洪洞移民到陕西富平的;三原清代巨富李凤翅,其先祖也是明初洪洞移民;临渭区孝义镇的富商赵家、柳家、詹家,固市镇板桥常家;大荔的八鱼村李家等,原籍都是洪洞县。

当年山西移民到陕西,往往是一个家族,或一个村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有的也沿用着祖居地的地名,成了对故乡的怀念与记忆。

在山阳县,山西移民后裔早已演变成地道的“本地人”,但在县城里,至今还保留有其先祖在明成化年间建的“山西会馆”;礼泉县赵镇尧都村,就是由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迁入的移民,为纪念故乡而起此名;吴堡县辛家沟乡贾家山村的贾姓人家,是明嘉靖六年即公元年,由山西永宁州贾家垣迁来,至今已繁衍近20代;在蒲城县金粟山下,有一个至今还保持着明清风格的村庄——山西村,长方形的原始城墙保存完好。据说,这个村子的王姓家族便是自大槐树而来。

究竟有多少移民从大槐树出发,史料并无详细记载,只说到其中一次超过十万人,但有专家估计,历经六百年的繁衍生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约有四五亿人之多。

其实,根据记者查阅的相关资料,明朝初年的移民,并非只有山西大槐树,而是明朝政府有计划实施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它一部分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实行,或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大部分是通过官方给予优惠政策的方式引导实行的。其中主要有:将江南的富户和无地农民迁至今安徽凤阳一带;将各地官吏、富户、工匠、士兵等迁往南京;通过设立卫、所的方式将军人及家属迁往全国各地驻防,最远的到达云南、甘肃等地;将从塞外投降或被俘的蒙古军民安置到北方各地;将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边民迁往凤阳;从山东、江西等地移民于凤阳;山西人口被迁往山东、河南、河北、北京等地;江西百姓迁往湖北、湖南、安徽、四川、江苏北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人口迁入四川;军民移民总数达万,约占总人口的16%。即使只计非军事移民,总数也有约万,超过总人口的10%。

让灵魂在大槐树下栖息

六个世纪以来,大槐树成了“华人老家”的标识,成为亿万儿女心目中的神圣故土和精神家园。

那么,她是何时成为华夏儿女的朝圣地的呢?

“从现有的文字记载中可以发现,大规模、有组织的祭祖活动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园区办副主任师希敏这样告诉记者。

据师希敏介绍,清朝末年,大槐树东侧的贾村人景大启和刘广林,先后在山东曹州、茌平做官。当地的移民后裔得知景大启是洪洞人时,便热情款待,情同手足,有的还相约他回乡探亲。来到大槐树下,他们点香祭拜,跪拜叩头,甚至痛哭流涕。景大启和刘广林深感移民后裔对大槐树一往情深,便起议筹建古槐遗址,很快在当地募得纹银三百九十余两,寄回洪洞托人筹建。

这便有了可供寻根人前来凭吊的刻有“古大槐树处”的碑亭一座,也有了供游子品茗怀乡的茶室三间。此后,时有来自大江南北的寻根者。

改革开放后,随着地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开展,时任洪洞县委书记的王德贵到无锡参加一次会议时,当许多人得知他是洪洞县委书记时,异常热情,纷纷以大槐树后裔相认,听他讲“老家的事情”。

这种乡谊让王德贵非常感慨,回到洪洞后,王德贵便确定整修大槐树遗迹,建设一个大槐树公园,以方便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大槐树后裔到洪洞来寻根。

年8月,洪洞县在《参考消息》上发布了征集古大槐树迁民资料的启事。

这则刊登在报纸中缝里短短的启事毫不起眼,但它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随后两个月的时间,来自全国21个省市乃至海外的族谱、牒文、碑拓、佚事珍闻凡四百余件。来信者有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和部队战士,他们纷纷讲述当地有关大槐树的传说,有的还请求洪洞县帮助查找他们先祖生活的村庄。

年底,大槐树公园落成,除了修葺原有的建筑碑亭、茶室、牌坊和经幢,又新建了祭祖室、望亲亭、迁民壁画、大门等建筑。首届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也于年4月成功举办。到年时,前来大槐树寻根的访客已经超过了6万人,从台湾和海外回来的大槐树后裔也越来越多。

到今年,洪洞县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六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每年祭祖节都有数以万计的移民后裔云集在大槐树下。

据何东海介绍,为进一步满足移民后裔回乡祭祖的愿望,打造“华人老家”品牌。他们力求把大槐树景区打造成为全世界民间“寻根”与“祭祖”的最大圣地,亿万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根”“祖”“家”。”何东海告诉记者,现在景区已扩展到亩,建成了祭祖活动区、移民古迹区和风景游览区。

一棵树、一片景、一个家,大槐树景区正以其“根祖圣地、华人老家”的深邃而散发出无穷魅力,吸引着华夏儿女祭祖寻根的脚步……

祭拜完大槐树,记者思考了许多。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因朝代更替,因战乱动荡,因洪涝干旱,因戍边军屯等等,曾出现过多次人口的大移民、大迁徙,毋庸置疑,它们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以及各民族的团结,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我们国家能拥有今天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是与此密不可分的。

同样,以“大槐树”为集散地的山西移民活动,也是民族大融合的一部分,虽然饱含了无数移民的血泪情仇,但他对中华民族一样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独特的“大槐树”历史记忆。

大槐树,因为移民们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时曾经经停的一个标识,慢慢口口相传,成为六百年延续至今的记忆,成为大槐树移民后代的心灵之根。

陕西日报:韩秀峰屈荔鹏文\图

往期回顾?:

南关有门市出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