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楼村中医世家渊流 一 楼村医道之兴,自十世祖史文魁肇端,至今二百有年矣。文魁公,楼村医道之源也。 史文魁,九世祖史必达之子,八世祖史奉德之孙。史奉德,年幼失怙,“赖母陈氏(时年二十五岁)一力独撑,苦节抚孤”(事见道光七年<年>版《赵城县志》)①。奉德公天纵之才,少蓄奇志,焚膏继晷,勤勉自持,年十八中秀才②,一时才名远播。然奉德公自幼贫寒,饱尝辛酸,无意仕途而留意陶朱之术,欲以富而扬其德。故殚精竭虑,奋发图新。“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管子·小匡》)”。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惨淡经营。故阜通货贿,财源滚滚。仅卄余年,即财积巨万,富甲一方。遂大兴土木,筑宅修院。乾隆丁酉()年,建成宏伟上新院大宅一座(北有砖窑五孔,东西各三孔,其上均有楼房,南有大厅。二楼大厅脊檩题有“旹大清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十三日午时竖柱上梁创建,主国学生史奉德,男必达、必选、必遴、必遇,孙文魁共建”,字迹至今可辨)。自此四世同堂,百人同爨。奉德公有必达、必选、必遴、必遇四子,四子中唯必达最贤!必达公聪慧颖达,手不释卷,苦读经年,学富五车,通晓阴阳。嘉庆十一年(年)三十岁时拔岁贡入国子监③。然终因造化弄人,无缘仕途。及壮,尽息功名利禄之心,大展培桃育李之志,庠序启慧,春风化雨,吟诗属对,琢句雕章。一时德隆望尊,名噪乡里。而其兄弟亦捷悟之人,同心戮力,竭诚尽智,克绍箕裘,光前裕后。故能鼎铛玉食,成一时之望族;诗礼寿世,传百年之佳话。 文魁公者,名门世家之嗣也。富而不忘耕读之本,贵而未滋骄奢之色。常伸济困解厄之手,广施救贫扶弱之财。少负才名,胸怀天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弱冠中秀才,美誉著桑梓。本可一鼓作气,金榜题名,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然文魁公性情高古,恬淡如水,慕仰高士,绝意仕途,醉心岐黄之学,沉缅雷桐之术,尤喜谈佛论道,着意拈花。二十余岁时,已饱读天下医典,妙悟仓扁神术,终成一代名医。 文魁公内外通修,诸科皆精。三十余年探究,六十余载行医,著述盈箧,医案等身。悬壶济世,造福乡邻,生死肉骨,著手成春,时人誉为神医。终身业医,解厄消灾,德飚千里,誉满八方。自创楼村药铺,名扬天下。文魁公,楼村药铺之鼻祖也。 文魁公一身绝学,尤善外科,且精于升药之术。自创“三教归一”之法,制出诸如珍珠八宝散、红粉散、解寒救腹丹、红升丹、消疽散、祛风散、阴阳散、口疮散、水银散、风痛膏、千锤膏等灵丹妙药,约略统计,不下百种;复制出诸如定变回阳汤、跌打内服汤、补肾地黄汤、十全大补汤、去腐灵药汤、阳症伤寒澄心汤、大归汤、急消汤、生肤汤、变阳汤、特败汤等特效奇药,粗略统计,亦过百种。种类繁复,不遑枚举。尤其刀枪重伤,跌打损伤,不必缝合,上药即效,完好如初,不见疤痕。而对重症大疾,诸如痈疽疔疮,热毒肿疡,内服外敷,不日而愈。文魁公之医道,时于平阳府治,无出其右者。 文魁公,实又乃中华之大医也。 二 文魁公,字冠五,号近山。“冠五”者,实五冠佛④之谓也;“近山”者,乃毗近罗云山之意也。世传先生早年曾在罗云山下洞儿沟得异人授技,遂成一代神医。 关于文魁公“自云受异人术”之说,历来颇多疑窦,尤需商榷。此说见于其堂侄史鹏鸣《禹庭自序》和清光绪二十九(年)年进士、赵城名士张瑞玑所撰《清六品衔附贡生禹庭史公暨德配贾安人合葬墓志铭》诸文。 张瑞玑文中⑤有云:“冠五公者,公之伯父也。精于医,自云受异人术,秘之未尝传人也。”异人者何也?世传李禾阳是也。李禾阳者何人?其实不可考!“李禾阳”之名究竟由何字组成,也不可考。其名其字,是“禾”、“和”、“合”、“鹤”、“何”、“荷”、“赫”、“龢”,还是其他?是“阳”、“扬”、“仰”、“央”、“鞅”、“炀”、“洋”、“雵”、“杨”、“飏”,还是“言”、“燕”、“岩”、“彦”、“炎”、“雁”、“颜”、“焱”、“琰”、“晏”、“研”、“砚”、“验”(洪赵人“阳”、“言”不分)还是其他?且市井传闻,多顾此失彼、张冠李戴之处,故此说愈加玄晦。姑且相信真有李禾阳其人,则其何许人也?自何处来?家住何方?皆不得而知也。世人皆云李禾阳乃李自成之军师,此说传之久远,流传至今。然细思穷究,则漏洞百出。李自成兵败当在公元年(顺治元年),冠五公习医却在年前后。李禾阳若属李自成旧部,既使当时四十岁上下,到嘉庆五年(年)也超过二百多岁。如此,岂非陈抟转世!岂不荒唐之极!又说李禾阳当属李自成旧部之后人,隐姓埋名,潜踪罗云洞儿沟修行,以期东山再起。待罪之身,流亡之人,既隐其姓名,潜其踪迹,时人何以得知其名?又何以得知其为闯王旧部?其实,种种说法均属妄断臆测。李禾阳有无其人,未见任何典籍所载。据传,罗云老者有云,在罗云山下某处,曾有李禾阳墓碑,当年以四旧之物除之,坑埋数丈,故不得复见。姑且说有此人,与李自成亦马牛不及!称其为李自成旧部,更是三人成虎,以讹传讹。若有李禾阳其人,充其量当属修行之人或游方僧人,尚或粗通医道,也未可知!岂可附会穿凿,捕风捉影?尚或籍此,立李禾阳为楼村医道之首代者,几近荒唐。 静而思之,诸文之论多诡异之说!何哉?冠五先生乃一代鸿学硕儒,旷世名医,此乃百年之定论,并无异议。然一技之成,一派之立,岂是一朝一夕之功?须是悬梁刺股,艰辛历尽,甚或皓首穷经,兀兀穷年方能有得!况刳麝剸犀,驱邪泄恶,炼石飞丹,引清纳和,闻风祛疬,生死骨肉,触手生春,咳珠唾玉之仁术乎! 冠五自是修行之人,学富五车,博通古今,天资高妙,人中麟麒。冠五精绝医道,自何而来?当是师天地造化,师古今医典,十年面壁,苦修参悟而来。古人云,不为名相,当为名医,冠五之愿也。倘若冠五真有“受异人术”云云,亦托辞耳。试想,李禾阳并非绝世高人,断无长桑君授扁鹊禁方、黄石公授张良《太公兵法》之能,更无姜子牙垂钓、鬼谷子课徒之才。冠五托其术受之异人者,一则喻其医术之妙,一则言其医道之神矣,故“秘之未尝传人也”。此乃古人通用之法,勿需大惊小怪。昔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于轩辕山化为巨熊而挖山不止(大禹本轩辕黄帝六世玄孙,帝颛顼之曾孙,其父名鲧);周文王飞熊入梦而得太公望(姜尚),凤鸣岐山而周室兴,皆古人欲扬其神而寄意玄冥之托词也。《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之母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极言高祖乃真龙下凡,非寻常之辈!后刘邦醉斩巨蛇,成其霸业,更富神奇诡谲之色。大蛇色白,喻为白帝;刘邦脸红,喻为赤帝,白奸赤忠,喻其为正宗也。史迁拈其传说入史,貌似荒唐,实则为刘邦壮行色也。如是观之,冠五“自云”之说,便豁然开朗。倘若真有李禾阳其人,亦有李禾阳授徒之事,冠五求医拜师之举,当时定会传言阎闾,人人皆得而知之,何必自云“受异人术”?而他人却不去说?即使受异人奇术,亦绝非一蹴而就。若此,岂非吕洞宾点化曹国舅羽化而登仙之神话?岂能不传遍天下,神人共知?何必“自云”?退而言之,即使果有禾阳传技、冠五拜师一事,也需韦编屡绝,铁研磨穿。果真如此,妇孺岂能不知?童叟岂能不晓? 冠五若受异人点化,瞬时而成一代名医,则冠五神人也,非常人也。我宁信冠五是人而非神!还是还其本来之面貌为宜。 其实,冠五医道之术,断非“受异人术”如此简单,而是苦心孤诣,殚精竭虑,法天师地,苦修静参,自悟而成。自冠五遗存之医案文稿及书籍中得见,冠五读遍了当时所能见到之诸多医家典籍。诸如《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难经解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脾胃论》、《医旨绪余》、《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温疫论》、《医学源流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傅青主女科》、《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女科辑要》二卷、《伤寒杂病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中藏经》一卷、《脉经》十卷、御篡《医宗金鉴》九十卷、御篡《性理精义》十二卷、《银海精微》二卷等,皆通习而详参之,遂成一代名医。李禾阳之旧事,于冠五之煌煌巨著中并未一字述及。何也?盖禾阳之事虚且伪也!故不见于辞翰。其实,冠五自二十余岁时,内科外科,已臻化境。自创楼村药铺,终身事医凡六十余年;造福桑梓,救民水火;晚年传其堂侄史禹庭,使其绝学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这些倒是铁板钉钉、不争之史实。 三 冠五公乃楼村史氏一代医宗,医术精通,著述宏丰。其制丹升药之法,用药疗疾之术,颇多独到之处(家中古书多有“冠五”、“近山”字样者,文字工整,笔法遒劲,此皆本人笔迹。) 《庄子·养生主》记载,古时“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过程俨然一个舞蹈组合,和谐优美,可视可听,使文惠君叹为观止,“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繴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贵在依乎天理,顺其自然,方可游刃有余。庖丁追求自然法则“所好者道也”,道乃事物易变之规律。庖丁之追求,绝非简单之技艺,而是超越事物本身之“道”! 冠五公之所好者,亦道也;冠五之术,实近道也。 冠五自叙云:“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其人急需之物,可以当药;一心重受之人,可以当药;一生未见之物,可以当药;平时契恭之人,可以当药;平素常乐之事,可以当药;生平痛恶之物与切齿之人忽而去之,亦可当药。”于冠五而言,一切皆可当药。酷好之物,急需之物,重受之人,未见之物,契恭之人,常乐之事,痛恶之物与切齿之人,皆妙药矣。何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墨之画,无韵之诗,均是妙品。医者修至化境,自然拈花而笑。世间诸物,皆医心医情医神医魂之妙药矣。 冠五云:“余行医四十余年矣,近来不多开方,即开方亦只以本地所有之药。一切川、广贵重之物概不多用,盖以铺中药品不真、炮制未至也,且恐一时粗心,方不对症,为害不浅矣。今读笠翁(李漁)⑥是书,全推情理,不用刀圭⑦,真所谓无药有喜者也。于何知之?知之于予一生之所阅历者。有一人服药百果,全无应验,后棺衣俱备,食冷(冻)柿子而愈;又一人请医数十,愈加沉重,后不顾性命,食冷糕米而愈;有小儿痨,不肯请医,最善保养脾胃,后寿九十有三;有吐血症,不能服药,极能节制饮食,后年八十有二。为长寿类,难以尽述。笠翁此论可谓先得我心也,故传而录之”(以上选自冠五医案之后记)。冠五晚年不多开方,恐药物不真,又忌炮制未至。而笠翁是论,正与其契合。笠翁全推情理,不用刀圭,可谓无药胜有药。冠五列举数则回生之例,皆食冻柿子、冷糕米而愈且享高寿者,又举节食养生、保脾延年之人而寿登耆耋者。冠五集毕生之学养,一生之阅历,点明为医之道,贵在顺其自然,依乎天性。无法之法,可谓至法;无药之药,可谓神药。此上上乘之境界矣,非德昭慧敏者不能履此。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却病第五》:“病之起也有因,病之伏也有在,绝其因而破其在,只在一字之和。俗云:家不和,被邻欺。病有病魔,魔非善物,犹之穿窬之盗,起讼构难之人也。我之家室有备,怨谤不生,则彼无所施其狡猾。一有可乘之隙,则环肆奸欺而崇我矣。然物必先朽而后虫生之,苟能固其根本,荣其枝叶,虫虽多,其奈树何?人身所当和者,有气血、脏腑、脾胃、筋骨之种种,使必逐节调和,则头绪纷然,顾此失彼,穷终日之力,不能防一隙之疏。防病而病生,反为病魔窃笑耳。有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则百体皆和。即有不和,心能居重驭轻,运筹帷幄,而治之以法矣。否则内之不宁,外将奚视?然而和心之法,则难言之。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怒不至于欲触,忧不至于欲绝。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此和心诀也。三复斯言,病其可却。”笠翁认为断绝病起病伏之根本,只在一个‘和’字。“和”什么?和气血、脉腑、脾胃、筋骨。“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则百体皆和”。而“和心”之要诀,则在“拙”、“痴”,甚或“微聋”、“暂哑”。心存善念,与人为善,忠厚仁义,温良孝悌,“病其可却”。笠翁是论与冠五之论可谓异曲同工,故颇得冠五之心。 笠翁之《病未至防之》一文,强调防病犹如用兵,宜“预发制人”,合于《素问》“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则。《病已至而退》一文,言退病之法,止在一个“静”字。静可养心,静可致和,“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者;病人之心专一,则医人之心亦专一”。强调“延医服药,危道也。不自为政,而听命于人,又危道中之危道也”。李渔非医道中人,而所言却病、防病、治病、退病之法却一语道破玄奥,颇合岐黄之道、为医之则。故深得冠五激赏,故录之书左,传之后世。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清陈清淳语),此良医之法度也。而冠五之术,已臻此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冠五深谙此中真谛。故法天象地,妙悟阴阳,古今合参,道法自然,遂成一代大医。 冠五能寿之人,寿八十五而归于道山。可谓修道养寿,美德延年。古人云“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广金药方·养性》),冠五之谓也。 四 楼村药铺之发展,皆基于文魁公。文魁公,乃楼村药铺之开山祖师,医林之正脉也。 文魁生二子:长子史玉鸣,次子史金鸣。 十一世祖史玉鸣,喜读书,尚功名,有拏云之气,鸿鹄之志。未承家传岐黄绝学而重孔孟之道,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悬梁刺股,映雪偷光,而终有所成。十一世祖史金鸣,乃十世祖晚来之子,耽于山水,志不在学。 十一世史鹏鸣,字禹庭,号琴南。十世史文华之子,九世祖史必选之孙也。史文华之父史必选与史文魁之父史必达乃胞兄胞弟,而文华与文魁属堂兄弟。自史奉德始,延至史禹庭,已历四代。史奉德—史必达—史文魁—史玉鸣;史奉德—史必选—史文华—史鹏鸣。 史奉德 /\ 史必达史必选 史文魁史文华 史玉鸣史禹庭(史鹏鸣) 由此可见,禹庭(鹏鸣)乃文魁之两叔伯侄儿。禹庭年幼丧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其堂伯文魁公高义抚孤,视如己出。文魁公者,旷代之仁医也,惜长子玉鸣业儒而无意《素问》之学、次子金鸣年少眷顾山林而远离歧黄之术,故七十余岁收禹庭为徒,将一身绝学毕授于其远房之侄。禹庭时已为秀才,窃慕文魁公之术久矣,遂弃举子业而从之。不数年,尽其业,又更得《中藏经》、《金匮要略》而读之,禹庭由是以医名。 禹庭传其子直诚、直修、直静,直修传其子海鳌、海藻,直静传其子海仙,诸般详情,自禹庭父子医案及著述中均可显见。禹庭父子三代行医,皆循文魁公之法度也。禹庭以降,楼村药铺事医者已众,悬壶济世,造福乡里,使文魁公之绝技得以有序承传。 《禹庭自序》载:“先哲云‘望闻问切,神圣工巧,又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盖言行医之难也,而在内科为尤难。余入泮⑧后,课徒村中。” “冠翁七旬余矣,平生品学兼优,晚年尤善养生术。外科声名洋溢四方,而内科之精熟,自卄余岁时,人皆仰之。初心望余上进,继令先习幼科,再详女科。所有脉诀方药,不时考究,且嘱人品为重,钱财为轻。余唯唯。越十余年而翁归帝乡,求治外科者纷然。余心中惶愧,终不敢师心自用。光绪戊寅(年),曾大中丞札催修志,余忝列采访。幸以翁济世活人之事并高尚之志,载在邑乘,翁可谓不没矣(《光绪丙戊年()嘉平月大寒二日识》)”。 这段文字源自禹庭自撰之《内科脉学择要》序言。楼村事医者皆耳熟能详,倒背如流,且传之久远。 这段文字传达了何种信息?其实这段文字有多层涵意可供揣摩。 冠五德高望重,时人及禹庭对冠五皆充满敬畏仰慕之情;冠五外科惊世,内科精熟;且‘自卄余岁时,人皆仰之’;冠五传禹庭医道之前,禹庭已是秀才身份,故言“余入泮后,课徒村中”;冠五授禹庭医道,可谓倾囊而出,不遗余力,故禹庭自语:“初心望其上进,继令先习幼科,再详女科,所有脉诀方药,不时考究。” 冠五不仅传道授业,更教禹庭做人要旨“人品为重,钱财为轻。”冠五八十五岁魂归帝乡,求治外科者纷然,禹庭医道尚浅,加之冠翁医名太盛,故禹庭心中惶愧,终不敢师心自用(自以为是)。光绪戊寅(年),时山西巡抚曾国荃修《山西通志》,禹庭是采访之人,得以将冠五先生济世活人之术并高尚之志,载入邑乘。冠五先生得以名垂青史,光耀千秋。 禹庭《自序》通篇漾溢着对冠五公敬畏感佩之情。 勿庸赘言,冠五乃禹庭之师尊,禹庭乃冠五之徒弟!冠五公楼村医道之滥觞者也,宏华夏医学之精髓,救桑梓百姓于水火,开楼村药铺之先河。文魁公乃开创者,禹庭是继承者。 冠五公乃楼村中医世家、楼村药铺之缔造者,是源,禹庭乃后来继者,传承者,是流。 张瑞玑《清六品衔附贡生禹庭史公暨德配贾安人合葬墓志铭》中载:“公姓史氏,讳鹏鸣,号琴南,禹庭其字也。世居赵城西乡之楼村,曾祖奉德,祖必达,父文华,皆以清誉著于乡。公少孤,从师受读,聪颖有捷悟,年未冠举茂才,人皆以远到期之。冠五公者,公之伯父也,精于医,自云受异人术,秘之未曾传人也。及公长,冠五公爱其颖悟,将授之公。公亦窃慕其术,遂尽弃举子业而学焉。不数年,尽其业,又更得《中藏经》及《金匮要略》而读之,公于是以医名。” 自此段文字记述而言,禹庭年少丧父,故曰“少孤”;年未冠举茂才(秀才),故曰“颖悟”;家中长辈对禹庭寄予厚望,皆以“远到期之”,冀禹庭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冠五乃禹庭之堂伯父,精于医道,秘之未肯轻易传人。禹庭年长后,冠五爱其颖悟聪慧,更不愿济世活人之医道失传,故于其晚年将一身绝学授予禹庭。禹庭窃慕其术已久,十分渴望得到冠五之绝学真传,遂“尽弃举子业而学焉”。一个“尽”字,道明一切。须知禹庭本可考中举人,进而再中进士,成万世基业,显名于世。然为承继冠五之学,却尽弃举子业。可见禹庭窃慕冠五之术,已深入骨髓,沉迷其术已不能自拔。亦足见冠五之医道何其深入人心,何其深不可测,何其高妙无极,何其影响深远,何其令人激赏!何其令人惊羡! 张瑞玑之铭文,道尽禹庭医道之神奇,亦尽叙禹庭医道之来历。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云:“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薄技指微小之技艺。微技在身,即可存身立命,衣食无忧。何况博大精深、高妙莫测之国医绝学,济世活人、触手生春之奇方妙药!得之者可为山中宰相!须知名医胜名相之理。古人一技横行天下,一方吃遍四海。冠五之学,乃岐黄之正脉也。岂能不令人垂涎!故禹庭窃慕其术已极,尽弃举子业而学焉。古人之绝技,乃安家活命之本,绝不轻易示人。冠五公将一身绝学倾囊授之堂侄禹庭,仁义之举也。其行可嘉,其德可旌,其节可铭!禹庭之医道、之奇术、之延誉,皆源于文魁公。其后有禹庭一脉,瓜瓞绵延,声望日隆,楼村药铺名声愈盛,冠五公乃首功者。楼村医道之兴,发展之盛,流传之广,均肇始于冠五先生。 冠五乃楼村中医世家之源头,楼村药铺之创立者。其余,皆为后继者,均是流。 文魁公之后,楼村众医家皆捧冠五之学为至宝,皆循文魁之法为至法,行医度人,悬壶济世,造福桑梓,流誉八方,显名一时。此乃冠五之愿也。 五 国不可无其史,府不可阙其志,家不可忘其谱。史可鉴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可知得失,以辩枝脉,以昭亲睦,以别长幼。凡修志者,旨在扬家风、承古训,继先人之德望,励后昆之图强。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犹水之清源不竭,木之根本不失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朱熹语),此笔者著斯文之初衷,修此书之宗旨也。 笔者二十余年留心收集奇方秘笈,潜心整理家传医案典籍。然家传秘书十遗其九,祖传奇方湮灭过半!实可叹也。自仅存之冠五、禹庭之医案著述,曾祖抄本、祖父医案及其他医家著述中,可约略窥得全豹。故本书之所言皆有据可稽也。 冠五殁后,有禹庭出。楼村药铺,传承有序,代有名医。禹庭乃冠五衣钵之传人,楼村医家之集大成者。 昔藏域喇嘛授赵城贾氏秘方《乌金散》,贾氏得此一方享誉十有五代,盛传三百余年。须知古时之人,得一技可吃遍天下,占一方可富贵百年。此证秘术秘技皆不可妄延也,故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说。 冠五授术其侄禹庭,不掩不饰,无留无存,真可谓大仁大义,大德圣公。 禹庭承先辈冠五医道之精髓,大胆创新,独得心源。在其晚年,系统梳理了先伯父冠五公六十余年行医之经验及自身行医体验,著成《内科脉学择要兼附外科》、《外科撷要》诸书。《内科脉学择要》一书,主要抄录了李时珍《濒湖脉学》、陈修园《脉法通论》诸典籍之精髓,同时收录大量单方、偏方、验方,精华集中在医案及制药技巧。诸如疟疾补益方、痢疾方、腹痛方、偏头风方、腿疼立效方、断洋烟方、药酒方、疲劳补益方、开瞽神方、瘰疬药方(淋巴结核)等,计有五十余方;另外收录有多种汤药丹药,特药技巧,诸如黄芪五物汤、当归补血汤、独参汤、生化汤、保元汤,举卿古拜散、肥儿散、茯神散、牛黄祛风散、保赤万应散、鸡肝药、白肉雷丸、化虫丸、冲和膏、阳和解凝膏、黄花膏等,亦有六十余种。这些方药丹丸来自传统,又独得心源,承继冠五之秘方鸿技,又有创新发展。同时,在其大量医案中,禹庭详尽叙述其行医治病之过程。医案中多处提及:此病冠五如何诊治用药,自己如何诊断立方,相互参证,辩证施治;有多处记载直接沿用冠五之法,断病下药。这一传统沿至直修一辈而不衰,冠五公之医道对后辈学者影响可谓深矣。 《外科撷要》一书,重“三教归一”制药之法(此法乃冠五公所创,禹庭依方如法炮制)。书中尽叙各种外敷之药及制药过程,并录有《十八反歌》和医案心得。禹庭所用外敷外抹之药,均直接沿用冠五之法炮制之,诸如红升丹、八宝散、珍珠散、红粉散、生肌散、生肌膏药、三仙丹、立润散等近百种丹散、膏药等,均无例外。由此可见冠五药石之妙术,皆由禹庭全部承继。该书载有禹庭自录之医案及行医之感言,十分难得。 冠五之后,禹庭一脉盛传冠五之学,成一时之美誉。除传承冠五公制药技艺、各种秘方外,尚有诊病疗疾之术。此乃文魁最拿人之处。《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何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古今医统大全》亦有“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之语。冠五深谙古法并臻炉火纯青之境。然技艺贵在承传,却不可遗传,故禹庭承冠五绝技可谓名师高徒,伯乐骏马,使绝学得以绵延,造福桑梓,济世活人,此大功大德也。禹庭父子潜心修炼,全面承继冠五之术且发扬广大。禹庭父子医案著述中,随处可见冠五之踪影,冠五之学已浸入其髓,融其血脉。书中有载,禹庭自医其疬疾之病,医他人疑难之症,在诸法无验后,用冠五之法立效之。禹庭《外科撷要后记》载:“余三十二岁,为行医所累,夏日炎热,夜难渴(瞌)睡,初不以为病。十月中旬,外感风寒,忽成惊悸不寐之症。四五日内饮食渐少,语言有时恍惚,合眼时如有人捕捉之状。比及七八天,而步履亦觉艰难矣。冠翁命服归脾丸,兼用牛猪二心,合水飞辰砂蒸食,月余渐就痊可”(光绪丁亥年二月十三日禹庭记)。禹庭三十二岁时,已尽得冠五真传,染惊悸之症,久而不愈,自治无效。故冠五医之,立效。禹庭《外科撷要》医案载:“汾邑张姓某,余第一次所看之喉痺也。患处如花将舒状,色紫微淡,而皮肉层摺。知是凉药为害,必刺黑血乃愈。初不信,愿服药。而病者有妨饮食,请一试之。余临行时,用小斜针刺破,出黑血,令伊以温水漱后,自己搽药,看其形色若何。后十余天,延治。云自刺后,喉中气息如常,患处起白色,此后成败,唯命是听。逐日刺一次,腐肉既脱,换珍珠散(此乃冠五秘药),四十余天而愈。冠翁曾言,行医六十年,只见此一症。未去之先,冠翁命以大盐三钱,含冰片一分,先软其坚,后用生肌药,故能速效。”医案所载,乃禹庭所亲历者。汾邑张姓之人得喉痺,苦不堪言。冠五命禹庭用大盐、冰片诸药,先软其坚,再用生肌散,方有奇效,使其速愈。由是观之,冠五对禹庭可谓耳提面命,不遗余力,心底无私,倾力以授。加之禹庭之捷悟勤勉,遂成一世医名。 冠五学贯古今,一身绝技,无论方剂学、药学、脉学、针灸学,抑或内科、外科、幼科、女科,无不精绝。举凡疑难杂病,沉疴宿疾,皆触手生春、闻风祛疠。尤其升药制丹鸿技,更是杏林独步,妙绝天下。冠五之医道,虽非仓扁再世,雷桐重生,也可谓杏林硕老,大医精诚,悬壶济世,厚德济生,真乃“读史有怀经世略,检方常著活人书”(清·何书田联语)。禹庭事冠翁日久,朝夕相伴,亲如父子,尽得冠五神韵,且能触类旁通,推陈出新,堪称冠五之高足也。 六 冠五为楼村中医世家之祖师,禹庭乃传钵之人,此乃铁铸之史实,后人无需置喙。张瑞玑之《清六品衔附贡生禹庭史公暨德配贾安人合葬墓志铭》:“表伯禹庭公之殁也,时瑞玑假馆于平阳。逾两月,表兄慎轩持公行状走平阳,乞瑞玑为文以志墓焉,且述公之遗命曰‘非瑞玑不可铭也’。噫!瑞玑能知公乎?即使知之,瑞玑能状公乎?乃当其殁矣,必欲托瑞玑之文以传之。则瑞玑虽不能知之,虽知之而不能状之,而终不得以不文辞也。”此述禹庭次子直修遵父遗命,乞张瑞玑撰墓志铭事。张瑞玑对禹庭之事知之无多,禹庭行状皆由瑞玑表兄慎轩提供,慎轩即直修,禹庭次子,故所言之事翔实可靠。此段铭文即直修转呈父命,恳请瑞玑为其父所撰(“乞”字之意即此)。瑞玑时乃举人身份,“假馆于平阳”,即在平阳(临汾)书院课徒自读。瑞玑考中进士是光绪二十九年(年),禹庭殁于光绪二十六年(年)正月十三,故铭文所叙之事皆信史也。 清光绪十九年(年),赵城知县李寿芝所撰《钦加六品衔附贡生禹庭史老先生济众碑》载:“君(禹庭)未冠游邑庠,寻弃举子业,随其伯父冠五习岐黄,活人无算。”此年禹庭尚健,寿登六十九岁,县衙立碑颂其济众之功,言其医道之奇,颂其品节之贞,更言其医道之源。在《禹庭自序》、《禹庭行医感言》、李寿芝之碑文、张瑞玑铭文中,均一一道破冠五乃楼村医道之祖,禹庭乃冠五高足及传薪之人这一史实。禹庭《外科撷要》自序云:“外科小技也。然其症杂乱,非平日得于心者,断不能应于手。况学业不纯,见医书尚且含糊读之,而遽谓吾系家传,吾为名医。若尔人者,大言不惭,余心实鄙之。忆幼时就学于家大伯冠五翁。一时问疾者指不胜屈,而药到病除,人称神明。廿余年后,余亦弃儒就医。藉前人之盛名,得一时之虚誉。敢曰附骥,心甚惶愧。今六旬有三矣,爰将平生经验之方,并冠翁所授之术,编集一书,兼附内科数言。愿后之有心于斯途者,触类详查,对症用方。若欲执方求病,庶非医家应变之道也,亦大负余之苦心矣”(光绪十二年<年>岁次丙戌十一月冬至前五日序于乐善堂之西轩)。 禹庭此文,言辞恳切,其意灿然。极言冠五医道之神奇,尽叙行医之艰难,力斥学业不纯、冒充家传、大言不惭、招摇撞骗者,“余心实鄙之”。言自幼就学于大伯冠五翁,当时求医问病者指不胜屈,门槛踏翻;而冠翁药到病除,时人称为神明。卄余年后,禹庭弃儒就医,借冠五之盛名,得一时之虚誉,故曰“附骥”(攀附之意,有附骥攀鸿一语)。六十三岁时,将平生经验之方并冠翁所授之术,编集一书,以教后世子孙。禹庭对冠五心存虔诚,感恩戴德,故时刻不忘伯父冠五翁之恩,且叮嘱后代人品为重,不可忘其根本也。 中国历来不乏“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史记·淮阴侯列传》)之人;亦不乏寸草春晖,跪乳反哺,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之人;更不乏辜恩负义、以怨报德、过河拆桥、数典忘祖之人。忠人之事者人恒敬之,怀人之德者人恒颂之,辜恩背义者人恒唾之。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尚论篇》)。良知仁术,历来医家之圭臬也。古今欲行医天下者,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仁心之精义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由是观之,医道之髓在“仁”。 冠五乃大医也。深谙医道玄奥,故传术业同时,叮嘱后人行医之要“人品为重,钱财为轻”。冠五教后人如此,且率先垂范。不唯使其绝学无私传之于侄,即使一生心血凝成之医案、典籍、秘方、验方及相关药铺什物,亦毫无保留托于禹庭。其心之仁,苍天可鉴。禹庭不负伯父冠五之重托,使冠五绝学发扬光大,名扬四方;楼村药铺得以薪火相传,济世活人,造福乡邻。冠五之懿行,诚大医仁术之最佳诠释。 “凡业外科者,外凭眼力,内凭脉理,兼要存一点天理。张姓初次之症,属少肠膀胱,用引经之药,所以必效;二次是毒气未散,用解毒药,无不应验。若时医见二次之症,未有不用针者,不知手背筋多肉少,为地无多,尝见有手软筋缩而不能动者矣!即别人治坏之症,令服药、抹药,兼用药水洗之。余为治好者,亦复不少”(禹庭语)。 “今行年七旬有一,愿我后嗣,不为名医,令人称为儒医。检点方法,修治药饵。有人送物者受之,送钱者可留其半。如无送烟送钱之人,不必计较。且言“此则余之愿也,亦余之所深幸也。”禹庭此节此界,可望其伯父冠五之项背也,亦不枉冠五苦心一片矣。 禹庭《行医要言》:“凡业是术者,首宜熟读脉书,次宜详辨经络。脉书熟则心底分明,指下了然,用药有所依归。经络辨,则部位详晰,针药咸宜,临症不至舛错。至于应熟应记诸歌,古人已明言之,勿庸后人反覆也。十二经络每月须熟一次,久则恐忘,性敏者或不虑也。 脉书七则诸脉歌廿一则十二经气血歌痈疽縂论歌五善歌七恶歌辨脓歌辨肿歌辨痛歌辨痒歌辨晕歌 针法歌灸法歌经络图歌 隔蒜灸法桑火烘法 以上诸歌诸法,俱载《金鉴》一书,择其要者记之。是编所抄之方,俱系陈方。方间有加减者,譬如取旧料造新屋,必经匠人之手,始可合法。不然,数百年前之人,岂能预知今人虚实寒热乎(虚实寒热,古书辨明。至变症断不可逆料)?凡所用末药,俱宜先时合成。宣圣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况心存济人,不敢计利,令病者疑己之吝也。如病家果系悭吝之流,合药要用价高之物,须在伊面前合药,病愈听其自便。人负我则可,我负人,则失仁术之本来面目矣。” 禹庭劝后人行医之要,熟悉脉书,再详经络,列举书目并强调诵读之要。文末复言济世活人之术,“不敢计利”,强调“人负我则可,我负人,则失仁术本来面目矣”。重人品操守,轻钱财物帛。可谓尽得冠五之真谛矣! 禹庭铭记伯父冠五遗训,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不忘初心,且告诫子孙后代,不可忘本。故楼村中医世家历二百年风雨而不衰,根深叶茂,瓜瓞绵延,名医辈出,影响深远。诸多诊病之法,制药之术,奇方灵药得以传承发扬,利民惠民,诚可贺也。禹庭后人不忘祖训,克绍家声,成一方望族。 为感念先伯父冠五先生天恩厚德,禹庭后人以禹庭名义,率孙直诚、直修、直静,曾孙海州、海峤、海鳌、海仙、海藻,元孙作标、作枢、作栋、作柱、作楹诸后人衔跪乳之情,怀结草之义,于光绪三十四年(年)为冠五文魁公立碑一通,以志饮水不忘掘井之人、吃饭不忘种田之恩(此碑“四清”时曾被贺姓族人强行折断,安在村北井口之旁。家父与史姓族人强行搬回,差点发生械斗。此碑搬回后并未直接安置在祖坟原处,而是置于旧宅核桃树下;后又被史姓族人封于旧宅井口。年家人修筑旧宅院墙时,曾挖出此碑。年清明节前,吾与壮健、壮旭回村曾专门寻碑,经贺林元先生指点,在废井旁焚香祭土,以利土地之主人,未曾找到。贺恒山(工头)当时告知,此碑已掉至井中。然寻碑之念未曾断绝。年正月,吾又专程到太原找族叔史文水相商此事,准备用挖机掀开院子,寻找旧碑;年清明归村,才被告之碎碑之事。据说修墙工人因与工头发生口角,故意将碑砸碎!碎块当时(指年修院墙时)就倾于石坡槐树旧院垃圾堆中,年六月又将碎碑倾入东沟之中。这次找来村中几位热肠好义者,在沟底挖寻半天,只寻得四块碑石。好在文辞姓名尚存,足可说明一切)。 楼村中医世家古有名家硕儒,近有四大名医。从医者近百人,皆悬壶寿世,造福一方。经家父、本人、壮健多年搜集整理,多次与相关部门疏通,又经族人史秉寿先生多方奔波,年楼村中医世家被临汾市文化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列入传承者五人。后史秉寿先生再次申报祖传宝药胃灵散又获省级殊誉,实可贺也。尤需提醒者,楼村中医世家尚有诸多奇方妙药、绝学奇技等待挖掘!有待后昆大贤求同存异,群策群力,精诚团结,与时俱进,大显身手,共铸辉煌。 七 祖父之医道,楼村医道之正脉也。 祖父,讳元恭,字宜润,行二,年生,属兔 自十世祖文魁公将医道传其堂侄禹庭始,文魁公以下,其嫡裔后人计有三代无事医者。且自第十一世玉鸣公始,十二世兆熊、十三世鑑塘两代单传,一脉孤悬,且家道中落,财帛散尽。至十四代曾祖讳长正(字庆亮)始,方有起色。曾祖兄弟三人,史庆棫、史庆亮(“樑”)、史庆标。庆亮公行二,精明颖达,耿直仁义,耕读持家。痛祖宗绝技之旁落,叹百年家业之式微,遂生图强之愿,渐滋鸿鹄之志。白日竭力司穑,晚间发奋读书。曾祖年轻之时,便将当时家中仅可仅见或可借可采之医书,潜心体味,手自笔录,久而盈箧。默诵苦读,自参自悟。曾祖心怀宏愿,势可冲天。大有楚虽一户,亡秦必楚之概!故劳筋乏身,苦心砺志,无畏寒暑,历尽艰辛。人人皆言,曾祖膂力过人,常一人可干两人或三人之活。且忠厚仁义,恭谦良善,心蓄拏云之志,身负兴业之命,故焚膏继晷,悬梁刺股。几十年如一日,抄回祖宗诸多秘方验方、典籍医案。自曾祖手稿及感言中可见,曾祖当时心中憋着一口气。这口气可吞日月,可贯长虹!他锲而不舍,坚韧不拔,自青年至壮年,二十余年典身于人,以苦力换取抄写自己祖宗医典之权力。曾祖识文断字,粗通医理,虽笔不尚属文,悬丝不能断脉,但其深知使命之重,责任之大。振家兴业,舍我其谁? 曾祖庆亮公在其《医案摘要》后记有:“楼村看病先生,内外两科,加针灸大成所传(皆依)冠五先生史文魁。内科奇方,外科配成灵丹,一切宝珍散,所传配成仙丹,后世子子孙孙也有加奇方者,曰(越)好曰(越)好!!!水流千里归海,孙史庆亮着力抄,着力抄。怕老老爷爷好药,不知怎样好处,人成神明,显个灵应,保佑自己后代沾光。” 曾祖庆亮公之言,诚发自肺腑也。 曾祖感佩文魁公之医术高妙,宝药灵验,故发奋抄书,为民造福。怕后世不知祖先好药“怎样好处”,冀祖宗显灵,“保佑自己后代沾光”。赤诚之心,苍天可鉴。文中言明,楼村看病先生,内外两科、针灸大成,均始于冠五先生。内科奇方,外科灵药,均源自冠五先生。楼村医道之兴、之盛、之誉、之奇、之绝,皆冠五先生之功也。 “文魁翁老先生,到民国二十四年,所五世真传。你老人家,并无有度其心,传于人家发财。他们的人把你的后代,不如你待他的爷爷,凭他的良心!双昌赐进士出身能显灵应,你也能显灵应,他们可是恶心恶心!他从那里发财,你老人家配出红粉散、八宝散,他们赚银钱,不计其数。你老人家寒心寒心”(民国二十四年正月史庆亮抄)。 曾祖庆亮公这通牢骚,并非空穴来风。盖受人刁难,被人拒之门外或遭人白眼,乃至被多次冷落之后心境之写照也。曾祖抄书之难,祖父学医之艰,由此可见一斑。 祖父幼时,曾祖便课其医典。伯祖父讳元吉,长祖父八岁,熟读医典,时为私塾先生,故祖父学馆受读便问道于家兄元吉公。祖父膺载曾祖厚望,发奋苦读,艰辛历尽。白天驮炭,晚间读书。有时书拴驴尾,边走边诵。有时困极,途中便睡。曾祖课子之严苛如此也。祖父一生嗜睡,言谈间便酣然有声。据其言,此乃祖父当年苦学或极度缺睡之后遗症。祖父读遍先祖所遗之诸多医典,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频湖脉学》、《医宗金鉴》、《性理精义》、《疡医大全》、《四诊诀微》、《串雅内编》、《串雅外编》、《幼科推拿》、《陈修园医书》七十种、《傅青主女科》、《中西汇参医学图说》、《人体解剖学》等。祖父较早接触西方医学,为其后来行医奠下基础。祖父十年寒窗,卧薪尝胆,悬梁刺股,终有所成。年十五即行医乡里,名重一时。后入晋绥军团当护兵,前后约三年时光。其时楼村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史海藻先生在军队任军医官,对祖父耳提面命,悉心指导,故祖父医技得以猛进。一九三六年六月至一九四一年一月,在家行医。一九四一年二月——一九四二年三月,在晋绥军61团任中尉军医。其后分别在村中、进山中学、灵石卫生院、迴坡底、刘家垣行医,直到一九七六年六月退休,事医终生。 祖父仁慈善良,心如止水。待病人如亲人,视患者如故友。远处病人就医,有时留宿多日,直到病愈。本村贺瑞元幼时磨雷管炸飞手指一节,祖父及时疗理,定时换药,不日而愈。吾友贺国俊六岁时贪玩,右额被驴踢伤,头皮被掀,血流如注,人事不省,命悬一线,危在倾刻。祖父与家父临危不乱,大胆下刀,清洗缝合,施以秘药,不日而愈。时至今日,国俊每忆及此,总对祖父、家父医术医道赞不绝口,心存感念。 灵石有一患者,膝盖骨以下胫骨大半外露多年,祖父诊后,敷以家传生肌散,逐渐长出新肉,胫骨包裹,完好如初。其白骨长肉之神,一时传为佳话,声名远播。 祖父胆大心细,临危不惧,主持“崇德堂”,悬壶济世。祖父通医理,精脉学,通晓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外伤疮疽,针灸推拿,无所不精。善医疑难杂症,中医西药,无所不晓,而外科尤精,为医中之翘楚。祖父承先祖冠五公之鸿技,开一代德医之先河。 祖父性情温和,平易近人,颇有祖上遗风。无论贵贱尊卑,男女老幼,皆平等以待。严守祖宗医德,贵人品,轻钱财,一生未曾为诊费谋,急人所急,痛人所痛。祖父师古今完人,师天地造化,师古今医典,穷勘细穷,终成大家。祖父承继先祖之诸多绝技秘方,辨药升药,辩证施治,一时铁槛磨穿,未诊者纷然。祖父栉风沐雨,勤勉一生;触手生春,活人无算;德高望重,急于公难,有德公良医之称。 元恭公,冠五之六世嫡孙,中医世家之正脉也。 祖父元恭公,当属楼村药铺第几代传人,颇值一议。就辈分而言,当属文魁公第六代传人。然其医技受过第四代传人海藻公点化,就此而言之,理当列于第五代;若按祖父直接承继于先祖冠五之学,自参自悟而成,则当归于冠五之直接继承者,应是楼村中医世家第二代传人。祖父之医道,并非楼村药铺第五代所传,也未拜过当时楼村药铺第五代任何一人!史作楹、史作权属第五代,然作楹公生于年,长祖父七岁,祖父学医时,作楹公尚未成名,无缘为师;作权公虽长一辈,但年龄却小祖父一岁(祖父年生人,作权年生人),更无法为师。祖父医道之蒙师实为曾祖庆亮公,然而曾祖并非职业医家。故将祖父之学归于家学源渊,按辈分仍列祖父为楼村中医世家之第六代传人。祖父泉下有知,不知可乎?不可乎? 八 史渭水,史温娥,史灞水,楼村中医世家第七代传人。 家父史渭水,祖父之次子,生于年。承父学,攻岐黄,性开朗,多机智,一专多能,司业甚广。农穑、土建、木艺、会计,诸行皆通;书法、绘画、乐器、体育,多样兼能。善弈棋,乐此不疲;精于医,融中贯西。中专毕业,随父行医。曾师从外科专家柴德禹,后回乡与史秉寿坐堂行医,服务百姓。七〇年到铁厂任专职医师。七七年起到山西中医研究所研修三年,获得大学学历。医技精进,后获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职称。家父勤勉自省,事必躬亲。随请随到,医人无算。病症病历,何方何药,何时痊愈,随时笔记。日积月累,医案等身。家父待人至诚,从不盛气凌人;待人至亲,患者如沐春风。远道来者,施药供饭,患者无不感戴。重节尚义,钱财为轻。德高望重,八方称颂(长子史壮举,自幼受家学熏染,立志为医。当年以高分考入山西中医大学后,何其踌躇满志!因视力原因,入学二十余天便被学校退回,诚平生之大憾。然几十年来手不释卷,醉心岐黄,痴情未移。喜有三子史壮健承继家学,悬壶平阳)。 史温娥,祖父长女,生于年。幼承家学,随父学医。后毕业于临汾卫校,一生勤勉,手不释卷,急病人所急,忧病人所忧,终身事医,名播上党。姑父王辰义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术业精湛,识病精准,科学施治,用药独特。夫妇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精益求精,名播一方(其子王雅东、王辉东业医)。 叔父,史灞水,祖父第四子,生于年。灞水公,性好动,精武术,处事灵活,交游甚广。幼承父学,悬壶济世。先在安泽中学医训班就学(学制二年含实习半年),结业后任安中校医,直到祖父退休顶替上班。其间,拜运城籍祖传骨科名家胡林盛为师,再随姐夫王辰义(北京中医学院毕业,著名专家,医院任主任医师)精习中医。医院录用,遂为职业医师。叔父年少时曾拜名拳师张常丰为师,后转益多师,融会贯通,成一代名手。习武,既可强身,亦益于医病。叔父武德高尚,从未恃强好勇,招人生厌;医术精湛,常怀悯人之心,造福八方。尝拜名师学阴阳之术,并结合五行学说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摸索出诸多行之有效治病妙法,花钱少,疗效显。尤其药物配伍、正骨接骨、中西结合治疗有独到之处。不泥古法,常出奇方,辄数味药而病除,令人称奇,受人拥戴。精外科,擅接骨;人气鼎盛,品节高尚,有古君子风范。年四十三而终,令人痛惜扼腕(长子史壮韬事医)。 楼村中医世家一门,家族庞大,人口众多,从医者甚众。早年间,家中役人、侍从也颇知药性医理,持壶操浆之妇、荷锄负担之农皆知《本草》《金匮》之义。本村旁门族人颇知医理者亦不乏其人,曾有村中黠智之人借楼村医家之名,于异地他乡以脚汗蛋丸冒充灵药治病传奇。此是后话。解放之后到开放时期,人才济济,英杰辈出,投身国家建设洪流,为国为民献计献力。文革之际,家中大量医典秘笈被抄被掠,遗失或流落民间,不得而知。有窃得一鳞半爪、一册半页者,照猫画虎,按图索骥,缘木求鱼,照本宣科,而自诩得楼村药铺真传者大有人在。同乡有某人可治烧伤,赵邑某人能治疮伤等,借楼村中医世家之威名神技而修成一点薄艺,亦可混得饭吃!亦足见祖宗医术之妙绝! 十七世史壮健、史壮明、史壮韬、史壮军、史壮雄楼村中医世家第八代传人。 楼村中医世家,传承至今已二百余年。家族庞大,人口众多,名医辈出,声名远播,德布三晋,史不绝书。 楼村中医世家,有诸多宝贵经验及方法,有诸多典籍医案及秘方,实祖国医学宝库中之明珠,医学百花园中之奇葩。历代名医为国为民竭诚尽智,尽心尽力,为世人称赞。故任何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者皆是一叶障目,蜩鸠笑鹏,弊帚自珍,夜郎自大之愚夫。大而言之,楼村中医世家充其量亦不过是祖国医林中一株小草,可谓沧海之一粟、九船之一钉。中华医学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名医无数,巨著如林。史门后裔,唯有卧薪尝胆,拼搏图新,谦恭好问,同舟共济,方能薪火永传,造福万民。 临汾中医世家(康仁诊所)奋八代先祖之余烈,承百年家学之精髓,中西合参,独辟蹊径,使祖传绝技大放异彩,誉满三晋。中医世家悬壶平阳已历二十余载,声望日隆,诊者盈门。楼村中医世家已走出洪洞,走向平阳,走向全国。第七代传人史渭水携子史壮健及儿媳冯亚萍,承先祖绝学,守仁德之道,急病人所急,虑病人所虑。铭记祖训:“人品为重,钱财为轻,”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精研细琢,推陈出新,以病立方,对症下药。加以针刀、艾灸等疗法,药到奏效,手到病除。无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均有显效,尤其对治疗皮肤顽症,独有心得,疗效奇特。二十年间接诊患者十万余人次,均能抱病而来,满意而去。病愈者赠以锦旗、牌匾、书画,不计其数。史氏父子师古不泥古,法新重创新,较前六代先贤多有过人之处。临汾楹联协会主席刘琳撰联颂曰:“一门仁德盛传八世业,九鼎金丹普泽万家春。”川医大师、著名学者、蜀人张学渊赋诗赞曰:“汾水涛涛流万古,尧都雄镇数千年。岐黄有术能医国,仓扁通神好问天。祭祖洪洞隆祭祀,承家史府重承传。良方仁术声名远,八代光前启后先。”这些盛誉,诚先辈仁德、后辈心血凝成。 中医世家正在走向辉煌,走向世界,服务苍生,造福百姓。中医世家同仁正在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近年来中国台湾扁鹊派传人李相凉弟子、灸疗泰斗谢锡亮,国医大师陆广莘、程莘农,山西四大名医之一于慎中等,均亲临指导;并引入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先进理念与方法,使中医世家后继者医技大进,获誉日隆。 洪洞史氏中医世家年被列入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史渭水、史壮健父子均为史氏中医世家非遗传承人。 中医世家门诊目前新增项目移毒疗法,主要针对瘿瘤症瘕诊治,并腹针、脐针、五行针、元气针、祛痘、祛斑、小儿推拿等纯绿色疗法。 史壮健、冯亚平夫妇于年至今,先后申请五项国家专利并获批准;并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完成中医世家门诊商标及版权。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史门后裔尚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〇一七年清明前五日 于唐艺斋窗下 注释: ①《赵城县志·卷三十六·杂记类》。 ②《赵城县志·卷三十六·杂记类》:“以上监生,史奉德。”监生,明清两代指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国子监,明清时最高学府。 ③(《赵城县志·卷二十三·科目下》)。 ④冠五:佛教密宗上师、主持、方丈修法时,戴着象征五智如来之宝冠。五智,指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冠五即五佛冠之谓也。 ⑤本文选自《张瑞玑诗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年。 ⑥笠翁,即李渔(——),初名仙侣,字谪凡,笠翁其号也。浙江省兰溪市夏李村人,生于江苏如皋市石庄镇。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戏剧理论家、养生家,有多部著作传世。此文选自《闲情偶寄·颐养部·却病第五》。 ⑦刀圭:中药量器名;指药物。 ⑧泮,古代指学馆;入泮,指入学馆;一般指考中秀才者方可入泮。 史壮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