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临汾洪洞方言之“敧” 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敧”(又写作“攲”),多音字,读qī/yǐ/jī,读jī时,《康熙字典》:《广韵》、《集韵》释义为:以箸取物,或作槣。我们知道,“箸”指筷子。“以箸取物”就是用筷子夹取东西。在我国,筷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根据《韩非子·喻老》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商纠时期,我国已经出现象牙精制的筷子,我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家的用箸习俗皆从我国传入。三千年来,一日三餐筷不离手,要想使各式美食完成从桌上至舌尖的必要旅程,“敧”(或“槣”)是绕不过去的弯儿。学会敧物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不要说黄发垂髫的孩子不会敧菜,只会猴急地到盘子里动力去抓,就是来中国几个月的老外,首要的问题就是先要学会使用筷子。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关节和肌肉活动,并可有效锻炼大脑。对于儿童而言,训练幼儿使用筷子,不但有助于精细动作,还能增进智力。对于老人而言,预防老年痴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用脑,经常用手。手的动作是由大脑来指挥的,手动灵活则大脑思维敏捷。而使用筷子就像音乐人演奏二胡等乐器一样,手为心声,眼为脑哨,手脑并用,乐在其中。在民间,使用筷子是有好多讲究的,可以说是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筷子文化”。在餐桌上,不能手执筷子敲击碗盘,老人常讲“敲筷子敲碗,离穷不远”。连筷子带碗一起端饭时,不可将筷子插在碗里,吃饭暂停的间歇,也不可将筷子插在碗里,因为筷子插在碗里就像灵前供桌的祭品。一桌人吃饭,如果长者不动筷子,小辈不应先动筷子,以示对老人的尊敬。在我们的生活中,“敧”不仅限于执筷,也不止于夹饭地夹菜。凡是类似手用两根棍棍夹持物件时,都可以说“敧”。早些年,清洁取暖还没普及的时候,风窝煤炉子烧火取暖是老百姓的首选。“快往炉子里敧一块风窝煤”,说罢,就有一只手拿起钢筋做成专用钳两根细长铁脚插入风窝煤的圆孔中,小心翼翼地夹持住,提起来,再平稳穿过炉口放进炉膛里,这就完成了“敧”风窝煤的全过程。如果不小心一块糖掉进了桌子后面的缝隙里,小孩子又是哭,又是闹。爸爸只好拿起长脚镊子,伸进里面,把包裹着诱人包装的糖块“敧”出来,小孩子马上就破啼为笑了。今年是特殊的年份。一开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就打乱了原有的平安无忧的生活。为了防止病从口入,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持续推出“使用公筷,筷筷有爱”的系列公益广告:好友相聚,添一筷,是热心;居家庆生,夹一筷,是爱心;情侣约会,递一筷,是倾心;公司用餐,匀一筷,是公心;回家吃饭,挑一筷,是细心;加一双公筷,多一份安心!是啊,多一双公筷,通过“敧”,完成从盘子到小碗里的卫生之旅,再用私筷“敧”,完成从小碗到舌尖的开心之旅,敧过来,敧过去,只传递美味,不传播病毒。前几天,在央视二套节目中看到这样两句话,感觉很有深意,现不妨援引过来作为本篇结尾之点睛:“数千年来,中国人对筷子的使用早已驾轻就熟,但对于习惯刀叉的人群来说,算得上是一种挑战。人类使用勺子超过八千年,而使用叉子的历史大约四千年。筷,在汉代称谓箸,明代开始才称为筷。筷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筷身一头圆一头方,对应天圆地方。而方圆之道,乃中国人为人处世之道,寓意凡事要讲规矩。”(注: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阅洪洞土话:"汲ji")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