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主要探讨的是移民输出的传说、流向、分布以及移民原因与原籍认同等。笔者关心的则是洪洞县当地的族谱、宗族以及姓氏问题,而这方面鲜有研究。这种向内的探讨,或许有助于全面认识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目前已知现存清代、民国所修洪洞县的族谱主要有刘、韩、晋、王、董、段、樊、邢等8姓约l4种,我已经论述过韩、晋两姓的宗族与族谱,现在想继续探讨刘姓的族谱与宗族。现存洪洞刘氏的族谱实际上是两大宗族的,一是苏堡刘氏,另一是原来居住洪洞城内德化坊的刘姓,均保留下来多次续修的族谱。我们下面介绍的是洪洞德化坊刘姓的族谱。 一、《洪洞刘氏族谱》历修与存世情况 笔者阅读了吉林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所存同治四年()刊《洪洞刘氏族谱》,根据该谱的记载,得知至同治年间,该谱已修七次,历次纂修的情况如下: 一修:万历四十七年()八世孙陕西凤县主簿承宠、封佥都御史承光创定: 二修:顺治十年九()世孙通政使司通政使令誉、鸿胪寺序班循誉重辑: 三修:康熙三十二年()九世孙沛誉、云南平彝卫千总允誉重修; 四修:雍正七年()十一世孙癸酉科武举周颂暨十二世孙云南按察使业长重修; 五修:乾隆三十年()十一世孙国子监监生日寀重纂: 六修:道光元年()十三世孙捐职府经历振基续纂; 七修:同治四年()十四世孙劻总理。 该族保持了几十年一修族谱的传统。一修距二修二十四年,三修距二修四十年,四修距三修三十六年,五修距四修三十六年,六修距五修五十六年,七修距六修四十四年,大约间隔三四十年重修一次。 检索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等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刘姓部分,可知上述七次所修谱的存世情况: 四修本,五卷,刻本,四册,日本、美国有藏。 五修本,刻本,八册,藏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六修本,五卷,刻本,附刘氏族谱图考一册,藏于辽宁省图书馆。 七修本,十五卷,首一卷,重刻本,十六册,藏于吉林大学以及日本、美国。 此外,还有刘钟英纂辑,民国三年()刻本,十七卷,首一卷,藏于辽宁省大连市图二辟馆、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推测该谱应当是八修本。 总之,洪洞刘氏族谱至少纂修过八次,已知今存清雍正七年四修以后的五种续修族谱。这样连续性的族谱保留下来,是很珍贵的。 二、同治《洪洞刘氏族谱》目录 同治四年()刊《洪洞刘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由十四世孙劻总理,宗祠藏板。该谱目录如下: 卷首:总目,序文(四篇),自序(八篇),谱例(六则); 卷一:世系表上; 卷二:世系表下; 卷三:纶音(录传附空廿九通); 卷四:诰敕上(廿八通); 卷五:诰敕下(廿六通),御祭文,御祭; 卷六:[ZK(]坊表(十七座),乡贤传(四),名宦呈词(二),忠臣传(六),义士传(二), 孝子传(一),节孝传(六),碑文(五),德政碑,神道碑(九),碑志:[ZK)] 卷七:志铭上:卷八:志铭下: 卷九:墓表(十一),碑阴(二): 卷十:行状上; 卷十一:行状下; 卷十二:[ZK(]祠堂,祠图,创建祠堂碑记,祠堂基址详记,阖族公约,分甲记略,更换户名 琐言,永无甲头经祠存案,玉峰荦小引,扩充祠宇款语,保全家祠记,食盒序,祀事,加七、十月祭扫,食盒记,祭田(亩数契据并附),坟墓(十五所),封树记:[ZK)] 卷十三:诗文上; 卷十四:诗文中:卷十五:诗文下,谱跋,功德记。 由此可见,该谱的体例主要是序文、谱例、世系表、纶音、诰敕、传记、碑文、志铭、墓表、行状、祠堂、坟墓、诗文等,相当全面。 三、洪洞刘氏与族谱的纂修 万历四十七年()八世孙承宠的《族谱序》最早记载了该族迁到洪洞的历史。他说: [HT4”K]我鼻祖自洪武定鼎占籍于洪,有三子讳怀德、存德、敬德,旋携季子归原籍去,遗祖母与伯仲隶洪之德化坊为编氓,后祖母葬玉峰茔,伯仲昭穆之,其仲另立一族,亦有子孙,而伯遂为洪洞刘氏始祖焉。相传支派从豫之光州分来,然亦未有确据,只因兵燹之后,隐于田间,不求闻达,事多草昧。 该族是明朝初年由河南光州迁到洪洞的,居住在化德坊,以怀德公为始祖,祖坟在玉峰。明初该族务农,并不彰显。 至明中叶,由于科举的成功,该族强盛起来。刘承宠《族谱序》继续说: 至我高祖封君存肃公,承先启后,开创基业,家道渐积昌大,我曾祖礀轩公于维扬客邸从擒昌邢司成先生学,游庠序,旋食饥,既而升太学,授职指挥,迁别驾。余祖介石府君,授易于同邑乔司徒,汾川先生兄弟下帷茹苦,嘉靖丁酉同举于乡,文运自此而开,是后由科甲而仕者八人,由太学而仕者五人,由岁荐而仕者二人,以太学而终者二人,以文学而终者十二人,太学候铨者四人,席珍待聘者尚三十余人,率皆少年英儁,积学有素,吾族者其在斯乎。立法以为谱,学者之事也。 该族重视教育,至嘉靖十六年(丁酉,)族人中举,开启了文运,以后科举成功者辈出,出仕者众多,成为望族。谱中记载了廷臣、应时、守仁承光四位族人的乡贤传,前三位是嘉靖隆庆时的进士,最后一位是清代的乡贤,我们在清代的地方志中可以看到对于上述四位乡贤的介绍,足以彰显该族的地方影响。因此,修谱记载宗族历史成为正在崛起的刘氏士大夫的责任。 刘氏族谱经过了碑谱才草创的。九世孙令誉顺治十年()的《族谱后序》记载: 伯考少尹见宗支殷繁,率无可考,先为始祖树碑墓左,镌世系于碑阴,分流别派,井井不乱,立谱之法已阴胎于此矣。及诸弟姊妹婚嫁事备。悠然家居,宗眉山小宗法而编纂之,亦记述先人之志事尔。 始祖碑刻的碑阴记载了世系,分流别派,是为碑谱。然后加以扩充,编成族谱。 《族谱后序》接着记载了续修谱: 谱凡八卷,旧谱纶音二、世表一、志撰二,益以碑记一、诗文二、纶音世表缺者补之,志撰碑记遗者增之,诗文则余与循弟搜讨广辑,裁伪黜浮,宇刻无滥,谱不数人,诗不数首,文不数篇,虽一〓而窥全豹,亦见余家不惟世有谱,即诗文亦有谱,谱牒于是始称全书云尔。 可见初修谱已有纶音、世表、志传,初具规模,续谱补缺增遗,广辑诗文,实为补编,全谱达到八卷之多,相当完备。 雍正七年(()十二世孙业长《重修族谱序》记载了三修本: 首列世表,昭亲亲也;敬刊诰敕,荣君恩也;坊表志科第之蝉联,乡贤彰祖宗之功德;名宦碑记勋业广垂百世,墓志行状品谊流芳千秋,详记祠堂祀典,子孙之孝思何穷,备载祭田坟墓,祖宗之田舍如在,诗文附后,刊为五卷。 该谱的内容增加,卷数减少,属于重修。 乾隆三十年()十一世孙寀的四修,所做工作:“除原集仍旧外,特将后来爵秩封赠敕谕志铭毕录叙入,及子孙名讳更详填世表。”属于续修。 道光元年()十三世孙振基《续族谱序》说这次五修,“补叙一遵谱中成法”。此后的两次续修也是一切条例率由旧章。 四、同治《洪洞刘氏族谱》内容 该谱内容丰富,反映出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开始了宗族建设。卷九《参伯中斋刘公墓表》记载:“参知政刘公山西洪洞人,万历乙亥三月二十一日卒于家,其孤承宠千里走状,乞余表厥墓,……公姓刘氏,讳应时,字子易,别号中斋,家世耕读。为洪洞望族,年来簪綷蝉联不绝,公生而天性纯笃……凡有作,悉传诵,如《宗范》一时纸贵。”刘应时撰成该族的《宗范》。应时之子承宠也“修族谱以厚宗盟,立祭田以保本始”。继续加强宗族建设。 康熙五年()该族创立宗族祠堂。卜基于德化坊四世祖旧址,为先人发迹地。坐西向东,四椽三楹。通过建祠“一以报祖宗之德,一以继先君之志,一以敦阖族之情,一举而三善毕,”并提出要求:“凡我族众,倍宜竭诚孝享,敦睦骨肉。” 该谱的卷十二保留了大量的有关宗族事务的资料。如该族制订有《阖族公约》十二条,就是该族的族规。就族人的职业、祭祖仪式、新年团拜、科甲捐输、祭田管理、备荒积银、任用礼生、奖励科举、管理祭田交割、成人礼银载名、设立支头、耆老显宦等作了规定。 族谱还大量记载了祭祀祖先事宜,诸如祭品、仪注、祭文、奖赏食盒等,记载详细。康熙五年规定在祠堂的祭祀为:“于春秋丁之次日致祭,端阳、长至日再祭”,即春秋戊祭外,兼备端阳、冬至二祭。此外,四世存肃祖十一月十六日宴辰,没有专祀。清明墓祭也很重要,清明前五日祭始祖,以二世祖讳信、二世祖讳恩、讳义、讳贤、讳达列次,清明前四日祭三世祖讳贤,以四世祖讳恭、五世祖讳庆、讳企讳荣、讳宜、讳滔配享。道光二十六年()增加清明日祭十二世族祖讳国伟,以十三世族伯讳崇绩、十四世族兄讳谦配享,此系酬功之祭。《加七、十月祭扫》记载: 吾族四时祀事旧有定例,清明祭扫亦有成规,惟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日各家止祭本支祖先,而始祖茔暨三世祖茔清明祭扫外,概不致祭,水源木本之诚,未免有缺。祚于乾隆五十四年与族事侄孙等议加两祭(七月十三、九月廿八)日祭始祖、二世祖,(七月十四、九月廿九)日祭三世祖、四世祖。不能遍传阖族,约族事数人齐集管账者家,同诣两茔致祭。所有祭品照酬功食盒备办,早备汤饭,午以祭物,酌备数器,共享祖惠。 斯举也,于公项之中不致縻费,而报本之忱庶可稍尽矣。 为了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日各家祭本支祖先相配合,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初一日寒衣节两节前后增加了祭祀祭始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 祭田增值的过程在谱中有详细记录。分为始祖祭田、三世祖茔等项,还有《续捐祭田条约》。如始祖祭田经过了天启六年、崇祯七年、崇祯十年、顺治十五年、康熙四年、康熙十年、康熙三十四年、康熙三十五年、雍正七年、道光二十六年、道光二十七年、道光二十八年、同治元年十三次不断续置,增长很快。 坟墓的记载亦多。《秦壁桧峰茔封树记》记载了该族对于风水与植树关系的认识,指出:“后世重藏风聚气之说,俾地势宏而生机畅遂,于是勤其栽培,积以岁月,连山弥谷间,松柏因之茂密焉。”即认为为了坟墓重藏风聚气,栽培松柏,遂使茂密成林。该族有“秦壁村西南桧峰茔,我先曾祖父暨伯叔祖以下四门墓田,界画宛若,昭穆釐然。营兆以来,四门共植大小柏树数百株,迨道光庚寅,鹤于墓北建造庭院,为春秋祭扫往来憩息之所,院左右则为守墓佃户所居,场圃墓棚,罔有不备。每夏秋时遥望墓门庐舍掩映于清阴披拂之中,维先人勤劳经营,乃能若是之葱郁也。”在秦壁村西南桧峰莹,四门子孙共植大小柏树数百株,道光年间于墓北建造庭院,便于墓祭。墓门庐舍掩映于葱郁之中,景色宜人。作者刘元鹤认为宋范文正公义田、祭田条约详尽,然纯是圣贤所为,殊未易言,而陆游(字务观)的家训则可借鉴,引其言:汝辈于诸墓,须时切省视,近岁族人不幸,有剪伐贸易者,吾力为禁止,虽遭怨詈,皆所不恤,汝辈须念念不忘,举措各当,乃不至于陷于不孝,戒之云云。并告诫刘氏子孙:“吾四门孙曾辈佩陆氏念念不忘之箴,不为外诱,不为贫移,畏国法而怀先型,令手泽常存焉。”这种观念客观上有利于植树造林,保护生态。 综上所述,同治《洪洞刘氏族谱》是一部经过多次纂修、体例严谨、内容丰富的族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常建华,l年生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