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洪洞方言之“外sie子” 文/刘志杰(山西临汾) 在我们的方言中“外”一般念成wei,那么“weisie子”是什么意思呢?您一定会脱口而出:“weisie子就是外甥呗!”哎~~,别急,事情远没有想当然的这么简单。笔者因自诩为善文好墨,亲朋家有红白事情多以账房先生而居,时下抵制奢靡之风虽然有一定效果,但献花圈送挽幛者仍为偶有。前一段时间就有人要让写花圈两侧的挽带,说上款为“姥爷一路走好”,下款落“外甥某某某敬挽”。我刚提笔欲书……哎,打住!打住!我说这不对呀,不应该写“外甥”。那人说“对着呢!一天嗲说叫外sie子哩,外sie子可不就是外甥么?”“称呼逝者为啥?”“姥爷(ya)么。”“献花圈的是姥爷的什么人?”“外甥么。”“一般作为外甥,对呼的是舅舅、妗子、姨姨、姨父,二者之间差一辈。如果称呼姥爷的,只能是外孙。要是外甥的话,那就差下辈分了……”经过苦口婆心地、反复再三地、来往好多个回合地耐心解释后,最后他同意我写成“外孙某某某敬挽”。那么,问题来了,“外sie子”到底是“外甥”还是“外孙”?甥:本义为姐妹的儿子或女儿。因为是外戚所生子女,所以前边加“外”字,为“外甥”或“外甥女”。这是现如今最为大众接受并在出版界取得广泛共识的解释,尽管古义中也有指外孙的义项(如《韵会》:外孙曰甥。),除个别在研究古籍方面应用外,我们在日常应用范畴和语言文字出版物中“甥”仅取“姐妹之子女”的义项。鉴于方言在传承过程中有大度“容错”的惯例,即将相似而并不完全一致的事物归到一类之中,比如“外甥”与“外孙”在方言中发音相似,都统一称为“外sie子”。这就形成了方言与普通话一对二的对应关系:外sie子——外甥——外孙如果说“外sie子打灯——照旧(舅)”,那一定是“外甥子”。如果说“外sie子是狗——吃了就走”,那必定指的是“外孙子”。因为外孙子与孙子相比,有“亲孙子,命根子”之说,那外孙子自然就列入亲情榜上的第二序列了。不过推行计划生育国策之后,现如今的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合,生下的孩子对于爷爷奶奶来说是命根子,对于姥爷姥姥来说同样是命根子。“外sie子是狗,吃了就走”这句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俚语也该黯然下岗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