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洪洞方言之“跌頱(luo)儿” 文/刘志杰 “頱”是一个看上去很面生的字,但它从混沌的远古走来,一直伴随着我们。頱:卢活切,读luo,组词頱頢:面丑也。自古以来,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向往,而对丑的崇拜也是生存必有的观念。来自远古部落氏族祭祀与祈祷、娱乐与联欢于一体的傩(nuó)戏,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极具原始舞蹈风格。而驱邪护宅的“钟馗”也多冠以狰狞凶恶的面貌,所以说,丑,有时候是人们所共同期盼和敬仰的。在西南一片由于发音n与l不分,傩nuó被读成了luó,中原官话中就写成了“頱”。頱,是一种人们所传唱不衰的“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的动听旋律。“跌”有多个义项:失足摔倒是基本义项。如“跌跤”就是摔跤,也叫翻跤,指不小心摔倒。被动地倒下是“跌”,而主动地把别人摔倒也是“跌”。《水浒传》第三十八回“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头发。那人便奔他下三面,要跌李逵……”。这里,浪里白条张顺的目的就是把李逵“跌”下去。因为怀恨,要对付某个人,给他一个下马威,就说“跌他的事!”在企业岗位值守,必须小心翼翼,不得有一点疏忽。如精神不佳,打个盹儿,这时操作室的门咣当一声,走进来上司领导,就“又被跌住了”。手执铁锹,贴紧黄土,一脚一脚地奋力踩下,这是翻地。而吆喝着老黄牛,稳住犁铧,一行行地犁地,村里人就叫“跌地”,而“跌地的比不过放羊的”道出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与无奈。“跌”又被广泛地引申为人的日常举止动作。“跌”与“頱”强强联合,“跌頱”就是指行为举止不端庄典雅。而这种诙谐的举止往往是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锦绣梨园,梆声琴韵,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蒲剧是晋南大地上人们的精神文化大餐。而蒲剧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每个行当都每个行当的特点,生角端庄稳重、旦角委婉秀丽、净角威武粗犷、丑角诙谐幽默。武生、须生、武旦等等,不但有厚积薄发的唱功,还得有常练常新的做功。而对于做功,一般都叫“路数”,演员演的是路数正规、路数有力,观念赞的是路数好、有功夫。则唯独丑角,比的是“跌頱儿”。丑角,俗称“三花脸”,以在面部勾画一小块白粉为标志,而这个镶嵌在眉眼之间的小白块正是由“傩”误读而嬗变过来的“頱”。三花脸重念白、做功,扮演的人物种类繁多,有心地善良、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人物,如《苏三起解》的崇公道;有也阴险凶残、为虎作伥或卖友求荣、卑鄙无耻的人物,如《忠义侠》中的封成东。着重翻跳武技,扮演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诙谐幽默的人物。演到风起云涌时,看到精妙绝伦处,台下就会响起雷声般的掌声,人们纷纷夸赞“好跌頱儿,好跌頱儿,跌頱儿美得美着哩!”宽阔的大街,闲适的人们悠游地压着马路,但总有走路一摇一幌,忍俊不禁的人就会背后议论:“看那人的那个跌頱儿……”。二十年前,临汾向阳路公共汽车站。一辆一辆大巴按部就班,归心似箭的旅客刚把大包小包拎上车门,气喘吁吁地还没坐好,一个一只手捧着一沓报纸,一个手拿着一摞书就上了汽车。“坐着没事干,买本好书看。”“价钱不高,还能报销。”“打架打得啪啪的,流血流得哗哗的。”“有的人不自觉,舍不得买颗药,吐下一大片,萦人不能看,吐下一大堆,自己能吃亏……”一阵子自编自导自演的促销顺口溜,在笑声中缓解了旅客劳顿的疲倦,有些人就掏出了腰包,选取自己喜欢的一份报纸,准备作为一路上的消遣。同时竖起大拇指:“你的那个跌頱儿真美!”跌頱儿者,丑,但不一定可恨,有时还有点可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