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要花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115.html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对于有着深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洪洞来说,饮食传统习惯也素来保有一种自身的特色。在洪洞民间,有一道久负盛名并延续之广的传统食谱,那就是重八席,也称八八席。重八席,以其特有的席品风格,居山西名吃之列,不仅以庄重、丰盛、色、香、味、形齐全的席品和菜系盛行槐乡大地,更以取其精华的演变而驰名他乡。

一直以来,关于重八席的由来,各种版本的说法不绝于耳,其中不乏祖辈口传的证据,更有钱年印辰的习俗和有枝有叶的趣闻传说。这些说法,演绎了重八席的诞生和发展,也道出了重八席深厚的历史渊源。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被称之为当地特色,当一个民族失去了特有的饮食文化,这个民族必将灭亡。为了再现槐乡文化瑰宝,洪洞人对重八席进行了改良和创新,既保留了洪洞当地美食的传统特色,也增添了些许时代的风味。

如今,大槐树根祖文化名扬海内外,每年都有许多大槐树后裔来洪洞寻根祭祖,重八席也将伴随大槐树文化推向全国被更多人所熟知,而当古槐后裔们品尝着具有浓郁风情的家乡美味时,一定能感受那份祖辈们颠沛流离的酸甜苦辣,以及他们在他乡落地生根,生生不息,共同撑起民族大业的历史凝重。

重八席之详细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精巧完美,自然体系的饮食文明。在洪洞民间有一道洪洞独有的传统酒宴——重八席。

重八席具有悠久的历史,已成为洪洞文化的一部分。它以规格严谨、选料精细、做工考究、师徒世代传承,一直沿袭至今。虽然如今的菜肴与往昔有所不同,但其形式和做工却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与特色。千百年来,不管是儿婚女嫁、父母寿诞、还是金榜题名,新居乔迁,重八席都会作为最高规格的筵席款待亲朋好友。

晋商家宴红白喜事,比较讲排场,一般家宴“八碗八碟”已是上等酒席。但一些富商还要上三台。

所谓三台,就是除了“八碗八碟”外,又有点心、水果、三炒三烩,一共种食品。这种食品分别由鸡、鸭、猪仔各统帅一台,故称三台。

普通宴席吃三台,遇有重要人物光临则还要吃“官席”。官席与三台一样,数量也是种,但质量档次就要高得多,碟盘摆放也十分讲究,每桌菜品必须摆成吉祥字形,并切合坐席者的身份。如新郎新娘坐的桌子,件莱肴就要摆成“龙凤呈祥”四字样。男方迎娶新娘的吃客桌子,件菜肴要摆成“一品当朝”字样。女方陪女送嫁的送客坐的桌子,件菜肴要摆成“得胜回朝”字样。宴请女婿的桌子,件菜肴要摆成“状元及第”的字样(《晋商巨族二百年》)。

山西南部襄汾县丁村有一位咸同年间捐职的丁先登,与其弟丁连登合伙在甘肃宁县、陕西三原、泾阳等地经商致富。曾有赵官保、赵安生父子在丁氏家族中做过厨师,据赵安生回忆,丁氏娶妻嫁女家宴也有规定。娶妻嫁女,男女两家的宴席并不相同。男方一般是“重八席”或“六六席”,女方是“三抬”或“十五圆”。男方用六人为阴,女方用三五为阳,取阴阳相配之意。

重八席的菜肴

酒碟:四素四荤。计鹿角、洋粉、发菜、黄莱、头肉、牛肉、鸡块、蒜泥肉。

八小:以羹勺食之。计鱿鱼、江阳珠、葛仙米、蟹肉、薏米莲子、三仙汤、木须肉、捶鸡丸子。

八大:以乌木筷子夹食。计鱼刺、大鱿鱼、海参、鱼肚、芙蓉肉、烧羊肉、酥全鸡、丸子。

这八小八大的最后一道菜都是丸子,取其丸(完)音。同时,丸子即团子、圆子,也就是说“圆圆满满地结束了”。

那么,为什么非重八,而不重七重九呢?除上述阴阳相配之意外,还因为七气同音,不利;九为至尊,忌用。因而宴席称谓多三五六八。据说重八,还有取“八珍八元”之意。所谓八珍,按《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号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而八元,即古代所谓有才德之士。《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可见,八珍八元指的是人和物,如果连起来,即珍善(真善)也。以上解释虽有些牵强附会,但也是一说吧。

重八席中的三抬

第一抬:五大碗,寓五登魁首;

第二抬:四冰盘,寓福寿康宁;

第三抬:四面碗,寓四季顺畅。

三抬共13件,又称13花。由于是女家专设的宴席,因而有预祝快婿登科及第的祈愿。

十五圆:这是专供新婿至公家迎娶时,为岳父母行大礼时的用宴,分三个单元上菜,程序为:

第一单元:二大碗、一品碗、二面碗,计五件;

第二单元:二大碗、一冰盘、二面碗,计五件;

第三单元:二大碗、一品碗、二面碗,计五件。

合计十五件。这十五件是十五道花色品种各异之菜,而且全用圆形器皿盛放,故名“十五圆”。它取意有二:一为每月十五月儿圆,十五团圆,人圆月圆,千里共婵娟;一为连中三元,榜眼探花状元郎,是祝愿女婿早日及第登科金榜题名之意(《平阳民俗丛谭》)。

富商饮食每天山珍海味,但解决不了他们的精神空虚。有位为富商做了一辈子饭的厨师退休后,太谷县拔贡出身的商人并被康有为誉为华北第一笔的书法家赵铁山,曾为这位退休厨师写了副对联,云:

饿了就吃祗淡饭粗茶亦自甘美,困来即睡虽木床草枕都视安静。

人常说:吃喝玩乐。晋商很注意吃,形成了晋商饮食文化,推动了饮食业的发展。但如果仅仅是经商谋利和大吃大喝,却也解决不了精神空虚问题,赵铁山的对联正说明了这点。

重八席席面考究

重八席分为有头有尾的全席和无头无尾的单重八,除了头和尾外,中间部分形式基本是相同的,头和尾则是为了提高宴席的品位,增添内容的丰富性,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显示主人的富有和热情。

头和尾包括:四干、四鲜、四冷荤、四样点心。四干就是干果瓜子类,如葵花籽、打瓜籽、花生、核桃、柿饼等,也可以糖块代替。四鲜就是果品类,如苹果、香蕉、葡萄、橘子等。四冷荤就是四个凉拌荤菜或肉拼。四样点心就是最后的主食,各种点心饼干之类,也可以多种拼成四个。菜肴包括八大碗、八小碗,大碗盛整鸡、整鱼、火腿、肘子等大菜,传统的菜肴有夹砂(炸红薯片夹肥肉装陶碗蒸熟撒白糖)、酥肉等,还有四个汤(鱿鱼汤、海参汤、肉丝汤、丸子汤、鸡蛋汤、醪糟汤、苜蓿汤、烧肚丝等等);八小碗主要盛小炒一类(如小炒肉丝、小炒莲菜丝、过油肉、红烧肉、拔丝山药等等),这才是一桌完整正宗的重八席。而无头无尾的重八席就只是中间八大碗和八小碗十六道主菜肴。

重八席上菜顺序

重八席上菜顺序极其讲究。首先客人入座,贵客上座,陪客旁座。上座也是有讲究的,在客厅背对中堂是上座,在庭院面南背北是上座,其余环境背靠墙是上座。

重八席讲究先上茶、上烟,然后上四干、四鲜,供客人一边品尝一边寒暄、拉家常。随后,开席、上酒、上四冷荤,就可以喝酒了,接着,一个大碗领两个小碗叫一扭,四个大碗领八个小碗共四扭,然后四个大碗,就是四个汤,老规矩是上一道菜撤下来一道再上一道,但四个冷荤不撤,供客人下酒。菜毕酒酣,最后上四个点心作为主食,这样,一桌完整、正宗的重八席才算吃完了。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变迁,菜肴的日渐丰富,菜系也更加多样化,重八席的菜品做工以及上菜的顺序也发生了些许改变,但无论怎么变,规格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否则就不是地道的重八席了。

佳肴传承与发展

康熙四年时,康熙皇帝下榻杨候国时品用过重八席,慈禧太后南下时也品用过重八席,这都有历史记载,可见重八席的确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席制。

清康熙年间,洪洞人杨重远汇集洪洞美食,沿袭古制重八席,并以重八席为号开设酒楼,名噪一时。清代诗人汪柄和游洪洞时亦留下“莲花城里九月酒,重八楼上雁回头”的名句。

洪洞城,九镇七乡、村,村村有特产、镇镇有美食。

重八席作为洪洞的一个传统宴席,已成为洪洞文化的一部分。它以师徒世代传承一直沿袭至今,虽然菜肴与往昔有所不同,但其形式和工艺上却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与特色。千百年来,不管是儿婚女嫁,父母寿诞,还是金榜题名,新居乔迁,重八席都作为最高规格的筵席款待亲朋好友、亲戚四邻。

洪洞县重八席酒店接待过宋楚瑜的酒店

如今若要想吃到地道的重八席,只有在洪洞县古槐北路的重八席酒店可以吃到,这家以传统根祖文化而命名的餐饮品牌店,在菜品制作方面遵循“从严选料、从精制作、老菜新做、打造精品”的原则,在保留原始创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烹饪程序和方法,保证了每道菜品的高品质。在年洪洞寻根祭祖节活动结束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在重八席用餐,席间发表演说,并为重八席留下珍贵的墨宝。

今天,大槐树根祖文化名扬海内外,每年都有许多大槐树后裔来洪洞寻根祭祖,作为洪洞特色的重八席,也应该伴随大槐树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所有的古槐后裔不管是在洪洞还是在他乡,都能品尝到具有浓郁风情的家乡美味,感受那份祖辈们颠沛流离的酸甜苦辣,共同撑起民族大业的历史凝重。

重八席之特色

演绎之说——纪念人文始祖伏羲氏

第一个说法是说重八席是为了纪念人文始祖伏羲氏(洪洞卦底村人)而设的一道名吃。传说古时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以天地和合四时,四方之数,重而为八,推演出包含天地奥妙的“先天八卦”。“八”这个数字也成为华夏子孙尊崇的对象。由“崇八”演绎成“重八”,有尊敬、尊崇的含义。至今在洪洞坊间还有“崇八”的说法。

民以食为天,洪洞先民为表达对伏羲氏的敬仰,每逢高谋婚娶比设宴席,宴摆天地,宴席为取天地和合之美意,必定以四碗四碟、四干四鲜、四荤四素、四珍四酿等重八之数为菜式名目。继而这种筵席形式也就一直沿袭下来,被今天的洪洞人叫“重八席”。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洪洞人为表示对客人的最高尊重,必定设重八席而宴请。

雏形之变——晋文公不忘杨莲公之情

第二种说法是,重八席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当时叫“八八席”,是一种王侯席制,相传“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出逃时,曾出流落到杨干邑(洪洞故称杨候国,春秋时期叫杨干邑)遇见杨莲公,虽说重耳一身落魄,杨莲公却看出了他的非凡身份。用“八八席”制招待他(春秋时沿袭周礼,九为天子席制,八为王侯席制),重耳满怀感激却又狐疑,手下也为公子身份败露暗暗担心,杨莲公看出众人的担心,于是献上一钵黄土,“公子刚才吃的是我杨干邑的八八席,这一席食物皆出自这一钵黄土,望公子他年八方来贺时不忘体恤百姓”,重耳的随臣赵衰赶紧告诉他“贺喜公子,有民献土,应当拜受”,重耳听后跪了下来,向莲公大拜,莲公赶忙回拜,随后两人便结为兄弟。这也是八拜之交的由来。

后来重耳果然成就霸业,在位八年时时与民同乐,有趣的是晋文公奉行会盟制,往往采用“杨干邑八八席”的形制宴请各方诸侯,各诸侯也将这种筵席形制带回本土。所以至今各地最高级别的商宴,也会有“八八席”的叫法。今天洪洞晋商与人定盟,为表隆重必然要开重八席来招待。“重八”原名“重八”,是当地民间百姓为纪念辅佐晋文公重耳出亡复国,成为“五霸”盟主的八位贤臣而取名的,还有传说是为崇敬舍生救晋灵公迫害的赵氏孤儿的八位义生而得名,这种宴席在民间多用于婚嫁、祝寿或其他喜庆节日。

重逢之喜——洪洞人对朱元璋的怨恨

人们普遍认为到了明朝时期“八八席”才改名为“重八席”。

中国人见面总爱互道姓名,若是同姓总爱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一切都源于六百年前,洪武元年到永乐十五年,三朝五十年,十八次洪洞广济寺槐树下的大移民。大槐树移民使得洪洞个姓氏遍及华夏每个角落。再加上年历史的推衍,只要他乡遇同姓,总是同根生。

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别名又叫朱重八,在洪洞一带流传着这样一曲民谣:

朱重八、朱重八,槐乡人在天涯;

喜相逢、吃重八,百家姓里是一家。

一曲民谣道尽洪洞人对朱元璋的怨恨,同时也表达洪洞人遍及天下,处处都有故知重逢的喜悦。

大移民也为洪洞“重八席”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八”古文通“捌”“分,别也”的含义,“重八”与“重分”谐其音,美其意,就有了“重逢席”“重逢喜”的含义。

也正是从明洪武以后,洪洞“重八席”的筵席名字就固定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联姻之和——羊獬与历山的皇亲联姻

在洪洞坊间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重八席源于尧舜时期,是关于羊獬和历山皇亲联姻的故事,这个传说已延续了多年。

在洪洞县有这样两个村民聚落,一个是羊獬,一个是历山。羊獬坐落于汾河东岸的河谷平原上,历山则在汾河以西的丘陵山区,两者相聚80余公里。

按照中国乡村的交往传统。这两地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和地形差异,似乎很难发生稳定持续的联系,但多年来,在这两个村民聚落之间,却每年浩浩荡荡的举办着接姑姑、送娘娘的走亲习俗。

这两位姑姑就是尧王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因为在羊獬是娘家,称姑姑。在历山是婆家,称娘娘。每年农历三月三,羊獬村民从本村的神庙里,通过很隆重的仪式抬出两位女神的架楼,然后鸣锣开道、仪仗护持。在威风锣鼓和简炮声中,一支以男性为主的队伍神圣的走出村庄,穿越汾河、涌上历山。第二天又以更加隆重的方式从历山神庙里接上两位女神,路经万安村住一宿,然后热闹非凡的回到羊獬。两位姑姑在娘家住到农历四月二十八,历山的队伍再次来到羊獬村,将两位女神抬回历山。

在这场神圣的婚缘活动中,农历四月二十八这一天羊獬村接娘娘时吃的那顿饭,由于十分隆重而丰盛延续至今,逐渐变成一大传统的名吃——重八席,又叫八八汤水。

在这个民俗中还有一句祖辈相传、妇孺皆知的歌谣道出了重八席的老底,那就是:三月三路过万安回娘家,四二八吃了重八席回婆家。

重八席之美食图片

洪洞重八席--四鲜果洪洞重八席--四干果洪洞重八席--四点心洪洞重八席--八冷碟之1--平遥牛肉,糟香带鱼,家乡合菜,赵城头肉洪洞重八席--八冷碟-2-麻香豆腐、酱鸡脖、烤茄子、泼辣黄瓜‘洪洞重八席--八中件--1清炒时蔬、过油肉、葱烧白灵菇,炸耦合;洪洞重八席--八中件--2蜜汁山药、砂锅羊肉、烧鱿鱼,烧牛肚洪洞重八席--八大件-葱烧南美刺参洪洞重八席--八大件--夹沙肉洪洞重八席--八大件--香酥鸡洪洞重八席--八大件--焌烧鳜鱼洪洞重八席--八大件--金针烩肉丝洪洞重八席--八大件--扣碗酥肉洪洞重八席--八大件--重八丸子洪洞重八席---八大件--醪糟煮元宵洪洞重八席--四主食--野菜馅饼、饺子、黄米饭,小花卷洪洞重八席--赠送--白菜面洪洞重八席--服务员--这的服务员劝酒是一流水平,祝酒词一套一套的,祝酒成为酒宴欢乐的高峰;洪洞重八席--餐具--有点讲究的餐具,尤其是哪个小酒杯,叫做举一反三,正面可以盛一小杯酒,杯子反过来,可以盛相当于正面的三杯,所以叫做举一反三;

美食推广联系

拒绝铺张排场

从我做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