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山西临汾洪洞县,有一个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每年不光是全国各地的,到这来寻根祭祖,还有不少海外华侨,不远万里到这来,说自己的根在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到这来寻根祭祖呢?他们认为自己身上,有些共同的东西。来说明自己祖上,就是从这出来的,你比方说有的人愿意,在家门口种棵槐树,有的人愿意背着手走路,有的人小脚趾甲是两瓣的,说着跟寻根祭祖有什么关系?

一起到这个寻根祭祖,那就得说到,历史上著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这次移民发生在大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也就是当时的应天府。由官方发动的一次移民,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官方移民,民间移民比这规模大,像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咱们都知道,这是官方发动的移民。

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这开始,在这设置移民局,然后把大量的山西这地方的人,移到其他地方,包括河南河北山东,总共波及全国0几个省多个市县,移民移了多产长时间呢?从大明洪武元年,到大明永乐十五年,就是明成祖朱棣在位5年头上,前后50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由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主持官方洪洞大槐树移民。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规模移民?那么是什么原因能够把上百万人,从山西洪洞这移走呢?当然历史传说花样百出,有人说这次移民是为了解决胡大海复仇,胡大海是谁呢?大明王朝开国有那么多功臣,像汤和,邓愈,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吴殿章,这个胡大海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骁勇善战,说当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就是解决胡大海报仇,说报什么仇呢?还有从胡大海出身说起,当然是传说,我这么一说,你一听就好了。

这个胡大海他爸爸是个举子,文化人,赴京赶考的举子,他母亲是一头大母猩猩,有人说胡大海为什么长得猴头八像那么丑,他母亲是猩猩不是人。说他父亲姓胡的举子,又一次上山结果被一只母猩猩给打晕了,这母猩猩刚要吃他,一看,小伙子长得挺俊,就看上他爸爸了,后来俩人还有了孩子,生这孩子就是胡大海。打小他爸爸教他说话,这孩子长得有点像猴子,大猩猩,但是人类的这些思维他都有,等到后来一天天的长大了,他爸爸教育他,咱得回归人类社会,爷俩就琢磨把母猩猩盖在门口的大石板推开,俩人都跑了,半夜母猩猩发现了,就追到河边,他爸拽住母猩猩,厮打过程中,夫妻二人沉河而亡。

这胡大海父母都双亡了,但是总归回归人类社会,可是他长相丑,谁见谁说妖怪,妖怪...结果胡大海这一路上没吃没喝,採着野果,喝着溪水,就这么过日子,好不容易来到这人多的地方,跟没人待见他,都把他当妖怪。可以说在河南这受尽各种折磨,后来胡大海一天天长大,胳膊粗力气大,骁勇善战投奔红巾军,投朱元璋,帮助朱元璋夺了大明天下。

朱元璋说我赏赐你亲王干不干,胡大海说不干,那你想让我赏赐你什么?你得让我回到河南复仇,朱元璋后来答应,只能杀一箭之地人,结果也巧胡大海这一箭射到大雁尾巴上,大雁在天上飞,胡大海在地上追,一路跨越三省,胡大海一路杀的这个痛快,血流成河。这个时候有人报告给朱元璋,最后一调查,河南就剩十多万人,杀这么多人怎么办?据说朱元璋为了收拾胡大海复仇残局,大明朝要休养生息,从洪洞移民到这来。其实原因是因为连年战斗,人员伤亡惨重,人烟稀少。才后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大凡上岁数的人,都喜欢说一句话,“老家就在大槐树”。大槐树出自“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说自己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呢?这与明朝的大规模移民活动有着莫大的关系。整个明朝期间,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共有8次之多,涉及人口百万和当今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多个县。

每次政府有目的、有计划的强制性移民,规模都非常大,位于交通要道旁边,人口稠密的洪洞县自然就成了重要的移民集散中心之一。

洪洞县的这个移民集散中心有多重要?甚至在此地广济寺还设立了局住员,负责给集中起来的移民编号,移民们领取到“凭照川资”之后,便散奔向冀、鲁、豫、皖各地。

广济寺旁有一棵茂盛的大槐树,树上有一老鸹巢窝。移民们强忍离乡之苦,那棵茂盛的大树和树上那个老鸹窝,成为他们记忆中故土的象征,深深地融进了移民后裔们的血脉中,成了现今一亿多华夏子孙心目中故乡的象征,成了他们萦回梦绕的精神家园。

据《明史》、《明实录》及大量家谱、碑文等史料记载,移民们的目的地主要是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北京等地,陕西、甘肃、宁夏页游少量移民。

如:河南地区的移民以洪武年间迁入者居多,永乐年间次之。据方志、家谱、碑文资料统计,移民中有95%以上来自于山西洪洞县。

河北、北京地区的移民,据家谱、碑文等资料分析,大多是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入的,这与该地区“靖难之役”期间战乱破坏严重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

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如此大规模、强制性的移民活动,必定会在民俗学上有强烈的反应,民间有一种说法流传甚广,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生理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双脚的小脚指甲是复合型的,也就是有两片小脚趾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民间有两种解释:一是当时押送移民的官员们为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就强行在他们的小脚趾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伤愈之后,移民们的小脚指甲就变成了复合型的了。

二是,当时政府规定,家有两个儿子以上的民户,除留下小儿子外,其余的儿子都必须迁出。母亲为将来寻找儿子方便,便将被迁徙儿子们的小脚指甲都咬成了两瓣作标记。

复合型的小脚指甲这种生理特征,成为大槐树移民的遗传基因,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代。所以,如何检测自己是不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看看自己的小脚指甲是不是复合型的就知道了。当然,这只是民间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民俗上的反映。为防移民中途脱逃,押解他们的政府官员就会用一根大绳子将移民双手反绑之后连成一串,由于路途遥远,天长日久这些人就形成了背着手走路的习惯,而他们的后代也在耳濡目染中沿袭了这一生活习俗。

当然传说归传说,这与历次战争和明初重建大移民有关。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中国人口和经济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国运畅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人民过着安康的生活。2世纪初(公元0—30年),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中游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建立了金国,并灭了契丹国,建立了辽国;伺后,灭了北宋,战争导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公元43年(南宋绍兴十三年),金与南宋签订和约:南宋把秦岭以南、淮河以北的地域送归金统治,企图换回太平,南宋统治者的“割地求安”企图,事与愿违,金国的扩张野心愈来愈大,江淮之间的战争从未间断,地域争夺战争的残酷戮杀、兵荒马乱的蹂躏、天灾人祸的横行,造成江汉地域人口的急剧下降。

到了元代末年,饱受统治阶级残酷压榨奴役之苦的农民起来反抗,群雄并起:朱元璋、陈友亮、张士诚等从江汉突起。3世纪初(公元20—年),陈吉思汗发展壮大,开始征战,年(南宋淳佑三年)灭金,北方发生瘟疫,大批人口死亡。4世纪中期(公元—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地区流行空前的鼠疫(至今,华北许多地方仍有传说):山东西部茌平县,红头苍蝇遮天盖地,老鼠成群结队;山东梁山地区毒雾7日不散(关于瘟疫的情况,埃及作家也记载了从商人那里取得的:中国北方毒雾弥漫,鼠疫肆行的情景)。

南宋和蒙古的战争进行了45年,主要战场在四川、湖北、陕西,最终南宋被蒙古灭亡。战争造成四川人口大量死亡。公元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收拾千疮百孔的山河,重建家园,决定实行移民政策,一方面向边疆地区强制性的军事移民;另一方面从山西、苏州、南昌等未受战乱破坏,人丁兴旺的地区,强行迁出大批移民,到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等8个地区。从混武元年(公元年)到朱隶4年(公元46年)近50年,移民8次,涉及汉、蒙、回等余姓。

值得一提的是,在军事移民过程中,创造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名词“解手”。在押解移民前往移民地时,几十万人(男女老少)一会儿要拉、一会儿要撒,押解的士兵都得给他们把手上的绳子解开,拉、撒完毕又栓上。开始,每个人要拉、撒时,都得一字一句的给士兵说,双方都感到烦琐,后来干脆喊“解手”。于是,这个迁移过程中“拉、撒”的代名词,便一直延袭到现在。

轰轰烈烈的明初山西移民,怎么变成了“洪洞移民”?山西主要向华北三省移民,怎么变成了“省移民”?明初山西输出移民00万多,就算洪洞全县近9万人口全都迁出,也只占了十分之一——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但在各地山西和非山西移民家谱中,多把洪洞大槐树作为故里。洪洞大槐树,其实是山西甚至整个明初大移民的浓缩。那里的某个片段,被简化为一个精神家园——而当地士绅和官方的大力宣传,再次影响了移民和非移民地区。

关于洪洞读音:按照山西方言,读tong二声音,《辞海》采用这一说法;而《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坚持标注dong四声音。

大移民历史中:洪洞大槐树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段子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迁徙几乎从未停息。或避乱、或某生、或支边,大江南北几乎每个省区都分布着不同程度的移民。

波澜壮阔的移民史中,古有晋衣冠南渡、唐宋客家南迁、明初山西大移民、清代湖广填四川,近代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其中,明初“山西大移民”是古代移民史上影响极深的一次,衍生的传说和段子传播甚广。

那场持续40余年的大迁徙,让最大的光环聚焦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当地同一地点,不同时期参天大槐树,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寻根问祖”地之一。

在华夏大地,尤其是北方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洪洞大槐树的歌谣,最著名的莫过于: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与此相关的传说还有“解手”“脚趾分叉”。大槐树和它所在的洪洞,被很多人坚定不移地视为祖先发源地。

元末明初,中原战乱,国家初定之后又发生了靖难之役。而山西因为山河坚固,身战乱后方,受到侵扰较少。明初,北方发生过以山西未迁出地的人口大迁徙,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作为当时晋南经济、文化重镇的洪洞,也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之一。

然而,历次大移民,尤其明初国家政策驱动下的运动,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远非一段传说、数段民谣能够概括。当下流传的诸多传说和所谓“记载”影响非常深刻,加上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久而久之,被公众当做历史事实。

“大槐树”及相关传说影响越深、传播越久,其背后更多史实被掩盖得就越甚。笔者想通过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来力图还原“大槐树”背后,复杂而真实的状况。

洪洞在山西移民输出中,究竟居于何种地位?洪洞,是如何脱颖而出成为主角的?大槐树寻根问祖,是如何传播开的?

山西地貌格局

移民前夜:华北人口锐减,并非仅由明初战争导致

中国北方,尤其华北平原,自宋金时期开始,便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金人进入中原后,尤其后期,将大片耕地划拨给屯田军户,一段时间后,不善耕种的女真人经营下,土地由肥沃变得瘠薄,并渐渐荒芜。金人于是又去掠夺其他耕地。农业生产的萎缩,导致了人口大量流失。

记述金代史事的纪传体史籍《大金国志》称,这一带尽是“草莽弥望,狐兔出没”的景象。后来蒙古贵族则又大量掠夺人口,作为工匠、奴隶使用,让这些地区失去了大量农业人口。

北方诸多州县被分封给诸王、功臣或国戚,辖区人口则为其私有财产,不得随意迁徙。

到3世纪中叶,耶律楚材力谏停止农田变牧场政策,使华北农业生产有所恢复。但是,随后而来的瘟疫,又让华北地区陷入浩劫。在欧洲、阿拉伯地区的记载中,4世纪中叶,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着一场始于黑土地的鼠疫。

历史学家米歇尔·多斯考证认为,这场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鼠疫,先是传到中亚,通过地中海传到了欧洲,引发了中世纪最大的鼠疫,即所谓的中世纪黑死病大瘟疫。

《元史·五行志》提到了33、、,发生的3次京师大瘟疫。仅年,山东、河南等地在京的流民就死了20万。期间,元朝三位皇帝泰定帝、明宗、文宗死于上都。元代皇帝多短命而亡,史书并未披露原因。皇帝们的遭遇很可能于瘟疫有关。

同时期,一位埃及作家记述:

“他告诉我们在疾病传到埃及之前,已在大汗的土地上肆虐。三个月中,6个皇子也失去了,大汗蒙古的战士也大量市区,知道皇帝本身和他的儿子们也始于疾病。在传染病的侵袭下中国人口大量减少。”——转引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五卷》

元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随着朱元璋军队北上,本已人口稀少的华北雪上加霜。《明史》卷七记述:“淮以北鞠为茂草。”淮河以北,即华北平原一带,曾经的农田长满了野草。

随着明初政权稳定,作为重要农业区的华北各省,大片土地无人耕种,移民行动势在必行,这就有了洪武时期的政府组织移民。永乐时期,从山西到北方各省的移民继续推进。

很多自媒体文章不加辨别,把山西移民的原因重点归结为元末战争和明初“靖难之役”。其实,元末战争在华北地区主要以过境为主,并未过多盘桓。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土地荒芜和人口稀少,主要还是金元时期的遗留问题。

朱元璋与张士诚、陈友谅等交战的江南地区,战后依然是重要的人口输出地;“靖难之役”影响的也主要是山东西部、河北地区,但那里人口稀少,仍是金元时期长期累积所致。

山西移民主要迁往华北平原,“洪洞大槐树”只见于家谱方志

明初华北平原,河北的燕山以南、山东的泰山以西,河南、安徽、江苏的淮北地区,人烟稀少,政府组织大量移民用以充实州郡、恢复农业生产,这是不争的事实。

学者也基本达成共识,大的移民分为洪武、永乐两个时期,山西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

明洪武二十一年(年),朱元璋在刘九皋建议下,着手迁山西之民往今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及山东省的西部平原,当时的人口输出地是晋东南。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之民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明史·食货志》)

这是明初山西大规模向外移民的序幕。

这场以从山西向河北大规模迁徙人口的运动,从持续到年,迁出地为晋东南的泽、潞二州,大致今晋城、长治地区。

台湾历史学者徐泓经过详细考证指出,此次移民记载中的彰德(今安阳)、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移民总数为户。如果加上此前真定(今石家庄地区)、归德(今商丘地区)、顺德(今邢台地区)等地,洪武年间迁出山西往河北等地的垦荒移民约有70万人以上。

注意!这次规模浩大的迁出地并没有涉及赫赫有名的大槐树所在的洪洞县。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时期,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朱元璋时期移民基本解决了的北方人口分布不均问题,又受到了兵灾影响。于是,未解决战争影响最深的河北等地人口稀疏问题,移民输出地依然是“地狭人众”的山西。

从年九月开始,又一场从山西向河北移民的大规模移民开始了:这次人口输出地依然有晋东南地区,包括泽、潞、辽、沁、汾州,同时又增加了太原、平阳(今临汾地区)二府。这次移民,输出地扩大到今晋中、晋东南及临汾地区。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

几乎同时,还有泽、潞二州移民往河南裕州(今方城)方向。

永乐二年至三年间(-),朝廷迁太原等地移民往北京方向(包括今河北地区),数量为万户,按一户5口算,约有5万人。此次移民输出地涉及2府、5州,涉及今晋中、临汾、晋东南和吕梁地区。

永乐五年(年),朝廷又迁徙今山西临汾、晋东南,山东登州、莱州的人口往山东西部,人口数量,两省输出人口大致各占一半。

以上是官方组织的移民,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民间主动外迁。

明成祖朱棣时期,山西多地遭遇灾害,于是有了大规模的民间自发外迁。《山西移民史》主编安介生先生推断,永乐年间山西向外迁徙人口在0万人以上。

综观涉及上述人口迁徙的记载:

明初大移民分为洪武、永乐两个时期,垦荒移民主要迁入河北、山东、河南三省

洪武年间人口迁徙没有涉及洪洞所在地区,永乐时期也只是提到其上级平阳府

而网络及民间传播甚广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清代官修正史《明史》没有提到,明代官修编年体史书《明实录》也没有提到。其主要依据的是地方志和各地家谱。

史书、方志、家谱构成了我国的史料体系,但三者的可信度、权威性,以史书为最,方志为次,家谱最低。

对于此事,曾在民国时期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的赵戴文就说过,洪洞大槐树之说“不见诸史,惟详于谱谍”。谱谍,即族谱。

现代有学者考证,来自“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分布在个省(区、市),分布在个县份,其主要根据就是方志、家谱和民间传说。

山西移民这种大事件,国史一般不会有所隐晦。而方志、家谱等为地方和家族所修,常常存在考证不严、夸大附会等问题。另外须知,这些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资料,多数时间较晚,有的甚至为当代所修。网上所提到的《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的相关记载,是近代以来所编撰。

从权威性和真实性来说,史书远远高于方志、家谱;从诞生年代来说,史书资料明代就有,家谱和方志则是后世编撰,史书距离历史现场更近。

常识也告诉我们:洪洞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移民。

按照民间家谱数据相加,源自山西洪洞一地的明代移民总量竟然超过百万!那么,当时山西洪洞县总人口是多少呢?明代《山西通志》提供的数据是:年,户数,人口;42年,户数,人口。

明永乐时期,洪洞所在地才有大规模移民迁出,当时全县人口迁走,也不过八九万人而已。

按史书记载:明初山西洪武、永乐时期加起来,总数达00万人迁出,迁出地涉及山西多个州府,迁出地主要为河北、山东、河南3省,迁入地范围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而按照当代学者考证和民间传说,光洪洞一县就有百万人迁出,迁入地竟然涉及十几个省,是在是夸张太多。

尽管可信缺乏史料依据,但洪洞大槐树移民说在当代深入人心。对照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我们发现:输出方,山西多个州府移民被浓缩为洪洞移民;输入方,河北、山东、河南等华北平原移民,被扩大为“省县移民”。

这次移民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就是为了充实华北平原,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有一种说法说“山西汉族纯正”,朱元璋父子大规模移民是为保持汉族血统云云,实在是无稽之谈。

山西多地移民出省:洪洞地处交通枢纽,可能是重要集散地

洪洞移民说尽管有夸大之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重要性进行客观分析。能够成为多地人心目中的“祖地”,洪洞自有其独特之处。

山西有那么多地区,为何单单洪洞一县成了人们“寻根”之地呢?

洪洞县明代属平阳府。明初移民时期,平阳在山西各府、州中人口总量最大,其次是潞州、太原府。官府组织移民,一般会按各地人口比例抽调。正常来说,洪洞所在的平阳府是人口迁出最多的地方。

洪洞的前身叫杨。《史记·货殖列传》就提到,杨、平阳之地的人善于经商,杨即洪洞。洪洞设县始于于隋朝,宋金时期发展成为晋南的经济文化重镇。《金史·食货志》称:“平阳一路,地狭人稠”(阳路辖山西南部诸州县,洪洞为其中之一))平。

金朝文人孔天鉴在《藏书记》中写道:河东之列郡十二,而平阳为之帅。平阳之司县十一,而洪洞为之剧……东接景霍,西临长汾,南瞰大涧。邑居之繁庶,土野之沃衍,雄冠他邑。”

翻成白话就是:山西十二个州府,平阳为首,平阳管辖十一县,洪洞为首,它东接霍山,西临汾河,南望峡谷,堪称风水宝地。那里社会经济繁荣,土地肥沃程度远超其他县。

古称平阳的临汾市,图为临汾鼓楼

官府移民是有组织的行为,百姓出境前,需要管理登记,这就需要一个集散地。我们知道,山西人口迁出三大地区是平阳、潞州、太原。从移民数量说,平阳府为最,位置也居于其他州府的中间地带,这里是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的集散地。据明成化《山西通志》,除了平阳府驻地临汾,洪洞是人口最多的地方。

洪洞之所以繁荣,也因位于要道,交通运输便利。官府组织人口集散时,选择洪洞作为集散地,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人复制的移民凭证

即便不是大槐树,也有可能是大梨树、大杨树、大柳树、大桃树。即使不是洪洞县,也一定会有其他县站出来,成为这种象征。

据此前公开资料,较早出现“大槐树”“老鹳窝”的文本,是江苏丰县明万历十四年(年)《刘氏族谱》,但明代到清代,早期族谱中对大槐树的记载,只是个别现象。

到了晚清民国,大槐树说法突然增多。

洪洞大槐树较早系统的文献叙述来自94年的《洪洞古大槐树志》;民国六年,即97年出版的的《洪洞县志》新增了大槐树移民事迹,此前的明清县志均没有相关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大槐树事迹是一个似有似无的传说,民国相关方志将其写入记载。

景大启是一个关键人物。95年,这位曾在山东担任县令的山西洪洞人,最早对大槐树之传说并不在意,在山东任职期间听说了民间关于大槐树的故事。回到家乡后,他策划了一项重要活动,类似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他根据口传、记忆等,联合当地一些乡绅发起建造了一个大槐树迁民遗址——这是物质遗产建构,同时编撰了《古大槐树志》——这是精神遗产建构。

在他们倡导下,当地“创建碑亭,建立巨坊,新构茶室”。民国以来,洪洞乡绅人士的大力“建构”,让大槐树更加深入人心。这一行动,将流传已久的大槐树传说变成了有载体的遗址,资料的编撰则成为后世流的“史料依据”。

近代以前,中国并没有民族、国家概念。当时的众多移民到各地后,心中所凝结的家族学院纽带,传承这种记忆的重要方式用修族谱,早期族谱并没有明确提到大槐树,而当代新修家谱则不约而同地将大槐树传说写入。

各地移民族谱,记载的是各自家族的传承,很难有共同的“山西记忆”或“民族记忆”。到了民国中后期,民族国家理念开始深入人心,这种背景下,洪洞大槐树移民说的承载内容,有了新的升华。

93年,时任县长柳蓉在增修县志的序言中说:“现值大同世界,一本散为万殊,四海皆是同胞,民族合群,共同奋斗,异族罔敢侵略,同种日跻富强,遐迩交称曰:古大槐树关系种族,扬国争光,晋乘生色,彼夫召伯甘棠,播仁声而记遗爱。这个时候,县长联系到当时的“民族”、“国家”思潮,民族凝聚力跟本县的大槐树遗址扯上了关系。

移民们遣散的大槐树遗址,按照最早的说法,位于广济寺院附近。民国《洪洞县志》尽管提到了大槐树,但也承认,大槐树已经不知所踪。“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因历年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

注意,这是广济寺,跟洪洞县另一座寺庙广胜寺,不在同一位置。

洪洞县广胜寺塔,寺院为重建

从民国时期重新打造大槐树遗址到现在,树木已经历了数代,今天的大槐树景区则位于洪洞县城西北的汾河边。

针对大槐树的传说,学者赵世瑜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这个看似虚构的传说使我隐约感觉到族群关系与大槐树传说的关系。在南宋时期,中国北方被女真人占领,金被元所灭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迁回东北黑山白水之间,大多数人留在了华北,定居下来;在元朝时期,蒙古人又进入中原,北方经历一次比较长时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到明朝开始重塑汉族正统时,人们要想办法证明自己的族源,实际上已经不能说得很清楚了,因此到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塑造一个祖先的来历,甚至一个祖先来历的征。”

历代洪洞士绅们非常有远见,他们看到了这一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明初,他们追溯上古帝王的故事传说;明末,对上古首领皋陶进行形象生化;晚清民国,他们将民族情怀与大槐树遗址结合起来。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洪洞大槐树”这个品牌打造了出来。

槐树,又称国槐,为了区别原产加拿大的刺槐

随着大槐树形象越来越清晰,它深刻影响了后世人们对祖先来源的认知。“共同祖地”认知形成后,很多人并非属于明初大移民的人,以及更晚的移民,也信誓旦旦地附会,说自己来自洪洞大槐树。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总结下洪洞大槐树的品牌塑造过程

个别族谱记述—形成民间传说—洪洞乡绅策划发掘—进一步深入传播

当下,已经有很多人将“全国大部分汉族来自洪洞大槐树”“小脚趾分两半”等经不住推敲的说法当作真实,更有许多媒体不加考证地进行大肆传播。

实际上,历代任何一次移民都非常复杂,除了大移民,各种小移民更是几乎不间断。但,后世清代、民国、当代的移民和二度迁徙,也受到主流传说影响,将自家视为“洪洞移民”。

以山东省为例,明初的确有大量山西移民进入,尤其是鲁西北的东昌府及周边地区。但是,除了山西移民,当时还有大量河北枣强移民进入,本省的东三府——莱州、登州、青州,也是重要的移民输出地,山东半岛地区人口稠密,所以向本省的中部迁徙。

山东当时进入了大量山西移民,这是事实,但也需要看到,本省原有居民仍占较大比例——山东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统计,山西移民人数约占当时山东人口的20%,这个比例跟《中国移民史》的统计基本一致。繁衍至今,移民后代所占比例至多也不会超过一半。但是,现实中,但凡提起祖源,十有八九说来自山西洪洞。

再举一枚栗子:明初大移民时期,苏北睢宁县曾有山西移民迁入。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课题组人员曾到当地调查,几乎人人自称祖上来自山西,甚至很明显来自其他地方的移民,也说是山西人之后。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兄长的后裔,也自称是山西后裔,而正常史料就可以证明——汤和家族明明是濠州(今凤阳)人。而考古发现的当地汤氏墓志,也言明其祖来自濠州,更加证明了其此前其说法的荒谬。

被视为客家祖地的宁化石壁祖堂

除了洪洞大槐树,我国各地还有原理相同的寻根地,如宁化石壁、苏州阊门、山东枣临庄、南京杨柳巷等等。它们早已超越实体地名或建筑本身,成为某些群体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图腾。类似原理还可以应用到走西口、闯关东的命名上:老百姓们进入塞外开垦,未必人人都要经过杀虎口、山海关,但这种要塞关口是两种地理的分野,因而成为许多人离开故土的最后界碑。

从本质上来说:民国当地文化乡绅对洪洞大槐树祖居地的策划包装,跟今天很多地方发掘打造各类文化品牌并无二致。对于这类行为,笔者并不反感,反而应该肯定其负载的正能量。

除了大槐树,山西洪洞还有另外一个著名人物“苏三”。苏三本是小说家冯梦龙笔下虚构的女子,因京剧《玉堂春》而声名远播。里边有一句唱词“洪洞县里无好人”,苏三改价含冤的地方,背景即为洪洞县。人物为虚构的,但当地依然打造了相关景区,并建造了“苏三监狱”。

山西洪洞苏三蜡像馆

总结:让民俗的归民俗,历史的归历史;段子的归段子,常识的归常识

近代以来,国家变为半殖民地,民族陷入危亡境地,民族、国家的概念也随之成熟,大槐树品牌的横空出世,加上洪洞所在的晋南,一直是传说中尧舜禹的活动之地,它为乱世中的中国民众找到了一个精神地标。

但是,我们不能因肯定洪洞的精神意义,而将其视为真相,更不能因此而掩盖更多历史细节。目前,洪洞移民的夸大之词已被很多人视为常识,而置更复杂、丰富的历史真相于脑后,极不可取。

民间传说、风俗、信仰等,是不可或缺的“非遗”,发掘、传承、包装、宣传,演绎戏说,无可厚非;移民历史、事实、报道、常识,遵从的是客观、真实,不应该被前者湮没。

切·格瓦拉有句名言,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那么我们也要说:让我们严谨地叙述移民历史,让我们宽容地聆听“大槐树”传说。

让民俗的归民俗,让常识的归常识。

--------nd--------

每天用心精选一篇文章奉献给您,长期坚持不易,希望阅读后给个留言和转发,以示鼓励!

多次想放弃。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号完全赞同或拥护文章观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在本号留言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推荐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和极端的人保持距离

毁掉一个人的是行为上瘾和低级自控力

尴尬的朋友圈

不要去追一匹马,你该明白……

富和贵是一回事吗?真正的贵族精神是什么?

想多了,你就会很累!

学会尊重是你去赢得一生的必修课

拼搏是你唯一的出路

远离低层次的朋友圈

不要挑战人性

觉得好看就点个“在看”吧,谢谢!









































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间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