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643.html 佯瞅不睬 文/苏承慧 在故乡的方言中,“佯瞅不睬”实在不是个好词。 “佯”者,假装;“瞅”者,看;“睬”者,理会,答理。“佯瞅不睬”者,看见却佯装没看见,认识却佯装不认识,不待答理的样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故乡人早就知道。故乡人还知道,这窗户还可以挂上帘子,“佯瞅不睬”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用嘴挂上去的。 村东的李婶去邻村看望姑娘,提着满满一篮子馍馍,出家门的时候已经发现提多了,心里一心想着姑娘,咬咬牙还是上了路。毕竟年岁不饶人,走到半途,由不得自己三步一歇息,五步一喘气,真想把篮子丢下,轻轻松松甩手前行。第七次歇息下来回头张望时,看见有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飞驰而来。走得近来,才约摸出是村西王麻子家的二蛋。张嘴喊吧,心里拿不准;不开口吧,馍馍篮子实在太重。犹豫之际,印象中的王二蛋已经飞驰而去。俩人会面时,王二蛋似乎还斜眼瞥了李婶一下。“啐,看那佯瞅不睬的样子。你爸你妈还是我婆婆做的媒,我婆婆不作媒,哪里来的你这混小子!”李婶慢慢往前挪,心里就给王二蛋挂上了帘子,到了姑娘家还要把这帘子挂在姑娘的眼睛上。 王麻子要去城里的机关办件事。“城里的人都高傲,机关里的人更高傲”,是村人的常识,况且王麻子一年去不了几次城里,怯生得很。喊上最要好的杨青蛋去吧,杨青蛋地里的活一时脱不开身,这事又实在不能再拖了。狠狠心,收拾利索后,让老婆取出了一条崭新的羊肚毛巾裹在脑袋上,王麻子就去了城里。在机关门口,王麻子看到了一个比自己小些的工作人员,赶紧怯怯地前去问询。对方朝某个办公室努努嘴,算是做了回答。办公室里的人员态度还不错,王麻子没有费太大周折就办了事。一路上,王麻子越想越觉得在机关门口碰到的那人似乎在哪里见过,翻来覆去地想了一路,就是想不起来。回来后,跟杨青蛋攀谈起来。杨青蛋恍然大悟:“嗨,北头张麻子,你那对半(故乡人称名字一样的人,意思是每人拥有这个名字的一半专利),他家的老三好像就在那个机关里。”“可不,可不,跟我那对半还真有几分像,我说怎么好像在哪里见过么。看那死样子,进了城里工作,就佯瞅不睬的,大发了?眼窝长到顶心里了?”“你看看,人家跟你不熟么,念书出去多少年了,年龄还差好几岁哩,哪里一下就把你认出来?”“认出来认不出来,倒另算一回事,反正那佯瞅不睬的死样子就让人讨厌!” 休息日,李婶的二儿媳陪着丈夫回家看望婆婆,大兜小兜的带了不少,很让邻居羡慕,李婶说话也小声了一些,仿佛怕把大兜小兜的惊跑了。吃了饭,婆媳俩在灶台前刷碗,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李婶嗫嚅了几下嘴,“媳妇儿,也不是我说你,不敢对老亲戚们佯瞅不睬的。”说着停下了手里的活计,声音更小了。“妈,我没有对谁佯瞅不睬啊。别说老亲戚们,就是个平常人去了,我都是笑脸相迎的,要不业绩上不去,工资就上不去啊。”二儿媳脾气不火爆,可嘴上不饶人。“你老舅家老三家里的,算你个姨姨吧。前几天在集上碰见我,说她娘家侄子去你们柜台上存钱,你跟常人一样地接待,看不出一点亲气。在你姨姨家你也是见过人家的啊。”“这老亲戚也太老了,见过一次面,谁能记住那么多人啊。反正我没有佯瞅不睬的!”二儿媳最后一句话在李婶心上砸出了个小疙窝——谁让老亲戚给李婶挂了一副“佯瞅不睬”的窗帘呢。 其实,要忙着去看姑娘的李婶不知道,她遇上的是邻村的丁四贤,正在的王二蛋那一刻正在省城的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地绑钢筋呢,希望有人帮自己一把的心情比她还急切呢。张麻子家的老三确实在王麻子去的那个机关工作,确实在门口遇上了前来办事的王麻子,不过,张麻子家的老三是个闷嘴葫芦,在单位呆上一天都说不了三句话,况且,他对王麻子的印象还停在二十年前,不会把这个裹羊肚毛巾的老汉跟王麻子挂上钩。李婶的二儿媳在服务部门当了好几年“服务标兵”,根本想不到“佯瞅不睬”会跟自己沾边,婆婆口中的那位老亲戚是长是短,是黑是白,是胖是瘦,她丝毫没有印象,再说了,李婶的二儿媳是个脸盲症患者,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反过来说,理由有上一罗锅(故乡杀猪用的那种大锅),乡党要给你挂上“佯瞅不睬”的帘子,老天爷也是没有办法的。 在故乡,“佯瞅不睬”这副帘子似乎都是挂给这么一类人的:他们既非熟人,又非陌生人,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既熟又生的“生熟人”,或者是挂帘者以为熟而对方以为生甚至根本不认识的那些人。熟人的态度可以好可以坏,事情可以办可以不办,但绝对犯不着“佯瞅不睬”,因为这是熟人社会的大忌。至于陌生人,在故乡人眼中,只要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伤害,是等同于树木山石的,无论他的身份如何,地位怎样,哪怕对方明显地刁难自己呢。“朝里有人好做官,炉窝里没人别胡钻。谁叫咱不认识人家呢?”故乡人大可这样为对方也为自己开脱的。 “佯瞅不睬”,真不是个好词。故乡没有人愿意戴上一顶“佯瞅不睬”的帽子,即便是在冻掉手指的十冬腊月,当然,他们经常给别人挂上一副“佯瞅不睬”的窗帘。可是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佯瞅不睬”真是个好词,它揭示出的社会含义丰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佯瞅不睬”不光活在故乡的方言里,在一些流传至今的说唱材料中,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譬如,出版于年的孝廉教科书《宣讲拾遗》中有《教子成名》一篇,说的是古代女子王春娥因教育儿子刻苦读书,考取功名,而受到朝廷嘉奖的故事。其中就有“来宾客,各分党弱;非嫡亲,则佯瞅不睬。”京剧《桑园会》也有“佯瞅不睬藐视人。是是是来明白了,想是秋胡礼貌轻”的唱词。秦腔传统剧《赵五娘》里,则有“倘若是蔡伯喈佯瞅再不睬,你就说,在这陈留郡,有个老者叫张广才,托过小哥把信带,说我一个拜!一个拜!”不过是把“佯瞅不睬”分开使用了,也是符合汉语习惯的。 在故乡,跟“佯瞅不睬”相近的一个词则是“瞅睬”,做看顾、理睬讲,多用否定格式,譬如“不瞅睬”,或者“人家瞅睬你?”以反问的形式加强否定的语气。元代张国宾著的杂剧《合汗衫》中有“眼见的冻死尸骸,料没个人瞅睬。”《隋唐演义》第八回写秦琼卖马时说:“一夜里不曾睡得,五更天起来,空肚里出门,马市里没人瞅睬,走着路都是打盹睡着的。”把“得食猫儿强似虎,败翎鹦鹉不如鸡”的英雄所处的困境描述得淋漓尽致。 在故乡方言中,洪洞一方多用“佯瞅不睬”,赵城一方则多说“瞅睬”,也算方言流传的一个例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