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否彻底治愈 http://m.39.net/pf/a_4791307.html 起灯山下故事多 作者吕安太 一、神话的传说村名的来历 恕我直言,我探索过不少地名,也考究了一段时间,尽管水平不高,但也偶有所感,间有小文见诸于报端,可偏偏忽略了身边的事,本村的故事,感到惭愧,对不起父老乡亲们。 我的家乡木纂村,在林州也算一个大村,远近闻名,曾有过三起三落的兴衰。 追溯村名,还真有些意思。“纂”子,要真从书面意理解,还真与村名没有一点儿联系。要从方言解译,也真有点儿小意思。据《辞海》对“纂”注解,①(动)<书>编辑:编辑,纂修。②(名)<方>(纂儿)妇女梳在头后边的发髻。 追溯村名,我问过村里最大年龄的吕双明爷爷和92岁高龄的父亲吕桃成。他们也只是根据传说像访古一样给我叙述了一段神话故事和今昔无法考究的自然故事。 相传,当时(年代不详)村里缺水,村民生活用水全来自一口大水缸。取水时,用女人的木簪沿缸内侧顺时针划三圈出水,逆时针划三圈则水停。一天,有村民在划圈取水时忘了逆时针划圈,导致缸内大水汹涌喷出。正当村民束手无策之时,一位老奶奶挺身而出,坐在水缸上,拔出头上的木簪逆时针划了三圈,才制服了大水,保住了村民的房屋财产。村民为感谢老奶奶的恩德和木簪的功劳,将其称为坐缸奶奶,又在相邻的小西坡村西的坡上修建了一座青石塔供后人朝拜,并将村名改为“木簪村”。到清乾隆年间(年),又改名为木纂村至今。 因不见经传正史以及稗官野史,近年虽不断重修起灯山寺庙和古建筑,也未发现此方面的史学资料,从古至今只有口口相传,却难深究细考。 另一说法是:明朝年间,人们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拖老带小走到这里,看到三面环山,中间还有一条河流从山中流过,就感觉这里不错。东有高夹荒;南有凹夹山、杨家山;西有起灯山、小南坡、石灰山,北面一流平川,像一个簸箕,也像一把圈椅,实属风水宝地,移民就留在了这里,靠山而居。山上树木旺盛,一棵棵像高耸入云的宝塔,既挺拔,又茂盛,每一棵都是气昂昂的,就以树撷取村名叫木纂,流传至今。 二、环村山连山故事篇连篇 木纂村位于林州市正南,合涧镇东北。村庄是东西长,南北窄,似一个苗条身材的淑女。又似坐在一个圈椅子里的豪士。村子三面环山,一面平川。 东面山,南面山,西面山,山与山相连,山山都有有趣的故事。 起灯山,位于上西坡村西,外型呈馒头状。相传,古代西坡村有一位信佛的老奶奶十分虔诚,经常天不亮就孤身一人徒步穿越洪谷山,到十里外的宝岩寺焚香朝拜,夜间才回来。即便是在悬崖上摔伤后也从未间断过,由此感动了观音菩萨。 老奶奶死后葬于小西坡,被菩萨点化成仙,又命身边的童男童女提着神灯护送前后。成仙后的老奶奶依然每天去宝岩寺拜佛,只是走路改为飞行,童男童女提神灯护送。从此,飘起神灯的小西坡叫作起灯山,落灯的宝岩寺也改称金灯寺。 杨家山,山不高,绵延细长。山上荆棘丛生,元朝末年,有个姓胡的举子上京赶考,走到林虑山下,突然一阵狂风刮过,昏到在地,被母猩猩背至山洞。后于猩猩生下一子,似猴又象人,起名叫胡大海。 胡大海长大了,力大非凡,举子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儿子,父子俩跑出山洞。后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走村串户,乞讨为生。胡大海丑得可怕,林州一带的人们,见了他都是躲着走,称他为“老毛虎”。直到现在,林州人还用“老毛虎”来吓唬胆小的人,尤其吓小孩。胡大海饭量大,白天,他要饭吃不饱,就到山上采摘野果充饥。夜晚,宿在人家门楼下面,家里人害怕他,就故意往外泼水,冬天,冷冷冰冰,逼得他只好离开。 后来,胡大海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元勋。洪武二年,胡大海启奏皇上要到林县雪耻报仇,朱元璋念他功勋卓著,既不想惹他,又不想让人民再遭杀戮之苦,沉思良久,才准奏他杀一箭之地,可一箭射在老雕身上,老雕飞到那里,他就带兵杀到那里,老雕带着箭飞到了太行山山顶上,他也杀遍全林县。杀到木纂村时,白姓郝姓人家藏在杨家山荆棘丛中,躲过杀戮,保全性命。胡大海血洗林县只是一个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没资料可查了。 高夹荒,山坡不高,可薄土下的青石,材质硬,是盖房的好材料。村里很多人家的石条、裙石、压窗石和锤布石等,都来自这里。 凹夹山土质为红土,集体时,村里在这里建了苹果园。苹果树结出的果子红、酸甜、个大、好吃。 小南坡土薄石厚,酸枣在坡上一丛一丛,酸甜可口。 石灰山临近公路,山上修了不少大寨田,长出的红薯面、甜、肉软。在林县常说的“西坡木纂好红薯”,指的就是石灰山九亩堰、三杨地所产的红薯。 三、抗击鬼子兵为国捐躯身 在木纂村,说到抗日,打击侵略者,大家可能都会说出一两个故事来。 木纂村村西,有个山叫起灯山,是抗日战争时期林县南部的战略要地之一。 年,林县城再次沦为敌占区后,木纂村农会主任、村长是郭黑山,西坡村农会主任、村长是吕天堂,他们强强联手,带领两村民兵配合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军兵,曾在起灯山攻击战中,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对此,日军对西坡村党组织和民兵组织恨之入骨。 年4月的一个夜晚,日本鬼子趁群众熟睡之机,持枪对西坡村进行了团团包围。天明进村后,日军穷凶极恶,残暴无比,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并软硬兼施,唬老吓幼,费尽心思,到处寻找民兵和共产党员,打探武装力量和武器弹药的存放地点。 日本鬼子在村里闹腾了大半天,没有找到民兵和党员,更加丧心病狂,就利用翻译官和伪政府人员,直接到村西头的起灯山上找到看庙人田财洲打探消息。 田财洲,林县桂林镇西油村人,为生计在山上看庙,以吃供品为生,但田财洲不守公德,好吃懒做,在平时看庙中,经常下山偷挖西坡老百姓埋在地里的“老母疙瘩”种红薯,拿回去自己享用。作为农会主任和村长的吕天堂,为保护村民财产和维持村庄稳定,曾严厉批评过田财洲。对此,该田对村长吕天堂怀恨在心。当鬼子找到他时,他就露出本性,一五一十,把所知道的村里民兵、农会主任、共产党员的名字,告诉给了日本鬼子,也把村长和民兵藏匿的地方告诉了鬼子,成了彻彻底底的汉奸。 汉奸田财洲的告密和出卖,给西坡民兵和党组织,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吕天堂、吕贵学、吕会书三人被鬼子抓住,五花大绑,捆到了合涧镇河口村。鬼子对村长吕天堂,施行了拳打脚踢、枪托狂打、坐老虎凳、吊起皮鞭抽打等酷刑审讯,让他说出党组织名单、藏匿地点和村里党员是谁。吕天堂浑身是血,昏了过去,敌人又把他放下来用凉水喷醒。醒过来再逼问,敌人这样审讯多次,村长吕天堂遭受了各种酷刑,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可村长什么也没有说,敌人什么也没得到。他以一个党员的坚贞严守了组织秘密,使地下党员和民兵组织没被暴露。狠毒的鬼子看从他口里得不到任何秘密,就把他的衣服扒光,一刀把他的头颅砍下,尸首两地。并把头颅挂在合涧街南券上示众,尸体推下南河滩。 吕天堂严守党的秘密英勇不屈,被日本鬼子活活砍头捐躯,就义时年仅21岁。年生,牺牲于年,中国共产党党员。 汉奸田财洲在事情发生后不久,被八路军在合涧街秋树园正法枪毙,受到应有的制裁。 四、村民爱文艺唱响全林县 木纂村历来就是一个文艺大村。解放前,村里有小剧团,他们坚持“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积极宣传正能量,对其他革命工作给予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名族的敌人,完成名族解放的任务。 年,林县城沦为敌占区后,住宅在原康的国民党新五军与林县伪政府派兵盘踞起灯山,在山顶修筑碉堡,挖掘战壕,妄图控制林县城至原康之间的交通要道,阻止林县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活动。他们网罗各地顽固还乡团势力,暗杀抗日干部群众,四处抢掠民财,设立反动组织,气焰十分嚣张。 年10月4日,太行军区第七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发动了起灯山攻击战,一举歼敌多人。 战斗结束后,木纂村小剧团在编剧吕红顺的自编自导下,编演了快板《十歌八路军》《勇战司令皮定均》,小剧《夜袭起灯山》等,村民涌上起灯山山顶,与八路军战士共同庆祝胜利。 在修水利,建水库时期,小剧团改为宣传队。他们白天劳动,晚上编写剧本和排练,把修水库中的好人好事写进剧本中,激励了村民修筑水库的热情和干劲。 在那特殊时期,村里又成立舞狮队,享誉林县。那咚咚锵锵的锣鼓,响到哪里,人就集聚在哪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民们又自觉自为地组织了秧歌队。夕阳西下,秧歌队伴着锣鼓,在文化广场扭来扭去,活跃了村民的文艺生活,也改变了村里的风气,吵架的少了,赌博的少了,说三道四的少了……文艺大众化了。 五、凤回巢创业,致富路宽阔 历史跨越两个世纪,回忆和展望木纂村的变化,山村各阶层之间还是发生了迅速的分化和重组,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有意义的变革。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林县城要到县南的合涧、原康、茶店、临淇、泽下等,必须经过木纂村的市口。 市口是当时木纂村最热闹的交通要道,也是行人歇脚的地方。赶车的、步行的、贩牲口的……走到这里,都要歇歇脚,打个尖。在这里。有饭店、商店、车马店、理发店等。 村里人也在离马路不远的院落里,开办了家庭手工作坊,如:老兴染坊、大庆油坊、老全绳坊,等等。这些手工作坊,在当地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随着合作化的成立,这些小作坊逐渐销声匿迹。 解放以后,木纂村越发展越大,原来的十三个小队,发展成了十七个小队,后又扩展成了23个村民小组,多户多口人。村庄方圆2平方公里,耕地亩,坡地多亩。村人姓氏有:吕侯路王、郭崔郝白、张杨孙葛、苗马焦方。多姓人家,合住一村,和睦相处,家家言福,尤其是在大修英雄渠、红旗渠、弓上水库的过程中,村人献计献策,涌现出了不少能工巧匠,被林县县委授予“林县十面红旗”之一称号。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农业稳定,工业发达,副业兴旺,是一个具有希望的村庄。 村里有加工厂、纺线厂、造纸厂、鞭炮厂、砖瓦厂、石灰厂、小电厂、榨油厂等,是工业比较发达的农村。 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民又一次历史性地站在了时代的新起点上。 年6月,一夜之间,天还未亮,村民们就聚集在了田间地头,瞬间分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田,开始了个体耕作。又过了一夜,村里的这厂那厂停了,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年,全村多个建筑队走出太行山,奋战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市场。 年,木纂村迎来了一个新的飞跃,以“美丽乡村”“村规民约”“守信礼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创作了文化墙,使山村焕然一新,也就在这年,木纂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流转土地亩,种植板蓝根,效益十分可观。 随着人们对环境、健康生活的追求,年,木纂村村民又重拾古老技艺,办起了“起灯山老粗布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古老画面又在木纂村兴起,村民在“凤回巢”中又走上了不出家门的致富道路。 年,在乡镇举办的“三清一变,清洁家园”的活动中,木纂村对大街小巷进行了全部清理,村内人居环境优美,在合涧镇第四次双周观摩评比中,被评为第一名。 夜幕降临,木纂村文化广场又响起了锣鼓声,人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唱着《木纂村村歌》: 起灯山下有一个美丽的村庄, 坐缸娘娘传千古,千古美名扬。 东边临洹水呀,西边倚太行。 风水宝地人气旺,民风淳朴善良。 千年钟灵秀啊,百年历沧桑。 站在山顶望一望,处处鸟语花香。 啊,木纂,木纂,美丽的村庄,我可爱的家乡。 起灯山下有一个美丽的村庄, 春风吹得人心暖,人心暖洋洋。 左手攥富裕呀,右手握安康。 田野处处歌唱,幸福洒满山岗。 千家忙创业呀,万户奔小康。 站在村头望一望,座座新居漂亮。 啊,木纂,木纂,美丽的村庄,我可爱的家乡。 一首嘹亮优美的村歌,唱出了木纂村的故事,唱出了木纂村美丽如画的风景,唱出了木纂村新时代的新面貌,唱出了木纂村村民的新希望…… 图片来源:林州圈儿 作者简介:吕安太,原籍林州木纂村,读书于林州二中,后工作于晋司法系统,喜爱写作。曾有作品见诸于《山西日报》《山西法制报》《黄河晨报》《南湖诗刊》《芝兰园》等。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