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原因

明初官方移民的背景和原因,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29),民不聊生,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年),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至正十二年(年)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次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元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得到广大农民的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16年的兵乱才算结束。图片来源于网络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禾不入地、人相食”。至正元年(年)到二十六年(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年),汴梁、钧州大水...二年(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死者无算。三年(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3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五月黄河决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4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3县大水。四年(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7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衙州西安县大水……五年(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年)五月黄州大水……八年(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六月已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5尺余,漂没60余里,死者人。是月,胶州大水。七月,高密县大水。在《元史》中这类记载比比皆是。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2)。?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大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年)到二十五年(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元时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11县,水旱虫蝗,饥民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年)到至元末年(年),大饥荒就达15次。至正十七年(年)河南大饥;十八年(年)“京师大饥,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军士掠孱弱以食。山东、河南之孟津、新安、渑池出现“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同时,?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变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曾任陕西省行政长官的张养浩在《流民歌》中写道:“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哀哉流民!男无衣衫,女无完裙。哀哉流民!剥树食其皮,掘草得其根。哀哉流民!昼夜绝烟火,夜宿依星辰。哀哉流民!朝不敢保夕,暮不敢保晨。哀哉流民!死者已满路,生者与鬼邻。哀哉流民!一女易斗粟,一儿换数文。”这是对劳动人民血泪的描述。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21)。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25),于是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明太祖实录》卷50)、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一场大规模的历经50余年的移民高潮开始。图片来源于网络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明史·成祖本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遗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方志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抵抗。燕王无奈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这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据记载,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图片来源于网络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民非杀即逃,进一步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进一步把许多州、府降格,名城开封由上府降为了下府。洪武十年(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12,县并者60”(《明太祖实录》)。到了洪武17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为此,又有永乐迁民之举。(图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1

商氏资讯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