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崇槐、植槐,把槐树作为崇拜的对象,认为槐树是神树,极有灵性,可以给人带来福气。 自古在我国民间旧俗和经典文献中,槐树就是吉祥树。俗话说:“门前栽槐,升官发财”。槐树历来被我国人民视为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把它称为吉祥树、富贵树、幸福树。古时候,槐树就有公卿大夫树之称。周《礼》中有“三公面三槐”的记载,所以在历代的国子监和贡院里都植槐树。过去在北京的贡院里有一棵驰名京城的“文昌槐”,相传它和考生的文运有关。国子监里古槐成片,其中在彝伦堂前西侧有一棵用矮琉璃围墙保护起来的双干古槐,就是京城内驰名的“吉祥槐”。据说它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许衡所植,距今已七百多年。又相传它在明末已枯,但到清乾隆年间忽又萌发。时正值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连乾隆也作了《御制太学古槐诗》。所以此槐又称“复苏槐”。我国从周代起就在皇宫种植槐树,故槐树又有“宫槐”之称。故宫里的古槐很多,最著名的是武英殿断虹桥畔的十八棵元代“紫禁十八槐”。在故宫御花园的东南角,有一棵巨大的龙爪槐,为北京的“龙爪槐之最”。它树冠上的几个大枝似数条巨龙凌空飞舞,无数的小枝像虬爪伸缩,人称“蟠龙槐”。清乾隆皇帝曾为北京城里北海画舫斋古柯亭写有两首《御制古槐诗》,其中云:“庭宇老槐下,因之名古柯。若寻嘉树传,当赋角弓歌。”连乾隆都称槐树为“嘉树”。 槐树是特产于中国的古老树种,在中国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槐树崇拜的文化现象。槐树有如此众多的用处,与古代人的吃、穿、住、用、行、劳作、防病治病、庭院风水等日常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正是在生产生活中与槐树朝夕相处,古代人才对槐树有了细致的观察,注意到它的旺盛生命力,遂视其为吉祥、祥瑞的象征,从而产生了对槐树崇拜的原始信仰。 陕西西安是历史上建都时间最久的地方,槐树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寺院古刹、公园绿地无处不见槐树。三千多年前,西周在这里植槐棘分列官员,二千多年前王莽在这里设槐市供儒生交易,一千多年前,韦孝宽在这里首创以槐树作为行道树,十多年前,西安市人大将槐树确定为西安的“市树”,无不说明槐树在这片热土上的重要性,槐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西安乃至整个关中地区人民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西安人爱护槐树与爱护其它树木一样,毫不含糊,绝不容忍任何人损害它,如城南北池头村一有棵明朝年间的古槐,被村民视若神灵,当做该村的标志。2007年北池头村整体折迁时,为防止大树遭砍伐或受到损害,村里不少老人搬离之后又自发来到树下,昼夜在树下守护着。此事经媒体曝光以后,引起各方的重视,在有关方面承诺绝不伤害古槐并在其周围修建了护墙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此后还隔三差五地来到树下看一看,为它烧几炷香,挂几幅红,愿古槐继续长寿,保佑生灵健康平安。 槐树不但枝叶繁茂幽雅,树冠浓荫茂密,而且槐树具有树干挺拔,木质坚硬的特点,深受古代人们的喜爱。树龄可达千年甚至数千年,人称长寿树。点击中国地图,就会看到各种以槐树命名的地名和村庄。如:槐树庄、槐树村、槐树店、槐树沟、槐树坡、槐树坪、槐树湾、槐窝、槐疙瘩、槐树岭、槐树埝、槐树台、槐子峪、槐家村、槐树胡同、槐树底街、槐树镇、槐花巷、槐花街、槐树街、槐树老街、高槐村,槐树李、槐树庙等等,不计其数。……这些地名,都因槐树就此成立并隽永流传,养育一方水土、护佑一方子民。 当然还有无数关于槐树的志异、传说或戏剧,并且老槐树常在其中承担重要“戏码”。比如黄梅戏《天仙配》里,决定男女主角命运的关键时刻,是老槐树开口讲话,劝董永莫错过天赐良缘。在《继夷坚志》里,仙人麻姑曾为寺庙募化,看中大槐树木质上佳,便托梦给大槐树主人,当晚一夜风雨,次日清晨大槐树已然不见,自动截取成材,卧于建庙工地。唐代笔记《因话录》中,也说古槐之上常有仙人出游,每每于夜间传出丝竹音乐之声。明《保定县志》则记录老槐树之通灵,白天有人议论砍伐槐树,夜间便梦见黄衣老人求救,并预言砍断处会出血,砍倒的枝条会自己重回原处……由于槐树的特殊性,以槐树作文章的大有人在。最著名的当属唐小说家李公佐(公元770年~850)的《南柯太守传》,书中描写了一位叫淳于棼的人,躺在大槐树下饮茶打盹,,梦入槐安国,被招为附马,升官晋爵,荣华富贵。后与敌战而亡,公主亦死,他被遣回,醒后见槐树南枝下有一蚁穴,即梦中所历。曾有机会看过全本昆曲《南柯梦》,戏中演到淳于芬美梦乍醒,天降大雨,他此时尚未开悟,痛心地冲到大槐树下,对着将被雨水淹没的蚂蚁洞,大声呼号他槐安国中的君臣父老妻儿……此一株大槐树,实在是古典戏剧舞台上最具现代性与虚无主义的隐喻之树。伟人毛泽东的诗中也有:“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的名句。将书房、庭院叫做“槐厅”、“槐院”者也不乏其人。如清人法式善的书房就叫做“槐厅”,其著作有介绍清朝科名故实的《槐厅载笔》等。 洪洞大槐树千年庇佑众生之谜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蒙古统治者残暴异常,人民也是受到了空前的压迫。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日益严重的饥荒无疑给反元起义的火焰泼了一桶油。据史料记载,自红巾军起义爆发以来,洪旱等自然灾害一直持续不断,并伴有蝗灾。灾难的频繁发使得山荒水尽,经过多年的战争,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田地荒芜、人烟断绝的凄凉景象。元代大臣为了保证京城的粮食供应,在河北省的雄州和覇州耕种农田,被称为“京粮”。但是在十四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仍然有大的饥荒发生,以及人吃人的人类悲剧发生。四年后,饥荒、洪水和蝗灾再次降临。第十九年,蝗虫遍布山东、河东、河南和关中省。百姓和马匹不能通行,沟渠被填平,百姓正在挨饿。“大饥荒在中原爆发后,北京大部分地区的情况更糟,当时“北京大饥荒杀死了数百万人。”十一门外各自挖了万人坑去埋葬尸体,乌鸦成群,通宵嚎叫。连绵不断的战争,加上各种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而元朝末年的山西当时由于四面环山,再加上由蒙古大将镇守,未遭太大的破坏,特别是晋南地区相对显得安定。可以说是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还算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推翻了元朝之后,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秦、晋等18个省,多个县市。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据历史文献记载,明代洪洞城北二里许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不断。唐宋以来,此地建有驿站,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阳光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数丫间构筑窝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当时的官府在大槐树下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为啥洪武、永乐两朝官府都把移民的集散地选在洪洞广济寺门外的大槐树下,但从这一点来看,透露出当时的官府是多么的崇拜大槐树。在大槐树下移民外迁,其用意是让大槐树庇护外迁民众,保佑他们平安顺利到达新的迁徙地,希望能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原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其祖上也是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据天津宝坻《温氏家谱》记载:“吾温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之大槐树村,明季永乐年间因大河以北兵燹连年,死亡过甚,遂由各处移民以实河北,我先世亦於是时始迁宝坻县之刘快庄,既又徙今之宜兴埠。”清朝中叶,温氏族人为捍卫乡间平安,开始练习武艺,族人中曾经屡出武状元。温氏家谱中又写道:“智泉公遂以武学大魁天下,湘泉公以剿平捻匪功当给头品顶戴花翎,化周公中式甲辰进士,历任山东登州统兵,武功政绩振振一时。至今街有祖遗盔钟弓刀永为世宝。”到清朝晚期,从润齐公开始,由武转儒,着力研究理学,温氏合族遂以耕读为务,家风因之一变。清末民初之时,温氏家族读书人层出不穷,有的更远洋留学于欧洲。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原名郭定生,后来改名为郭立邦,最后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悲戚的明王朝初年,兵乱、旱灾、蝗灾,使民聊生,饥饿的人们啃光了树叶,乃至大地上的一切具有叶绿素的东西,大地如焚,河水干枯,一片焦土。在山西省洪洞县,一个郭姓大家族几乎被饥饿消灭,为计活命,在洪洞,在一棵大槐树下,向东逃亡。开始了悲惨凄凉的旅程,中途幼儿夭折,老年人逝世,沿路写下悲苦的河南辉县先民移民史。他们在太行山东麓的辉县定居,他们的子孙一直传到现在。我柏杨,就是这支苦难先民的后裔。 当年的移民为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乡亲人,便把从古槐树上折下的槐种子,栽植在新迁徙地的村落或院落里,精心浇灌、培育,直至长成大树。几百年来移民后裔始终把自家村里的槐树,作为思念故乡的象征,逢年过节时,不少人还在此树下献上好吃的,烧香焚纸,叩头祭拜。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做法便沿袭成俗,渐渐又将槐树当做先祖的象征,家里有了什么难事或疾病,人们也习惯对着槐树,祈求先祖保佑,时至今日,这一习俗仍在不少地方沿用着。 在京、津、冀、鲁、豫、晋、秦、皖、苏、鄂等省民间,不少人都把槐树视为一种吉祥树、神树,常常在数上挂有“灵应”“保佑”之类的小牌子,并且用红布包裹树干,若树上有鸟巢,更不许孩子去摸。据说这些传统习惯与明代迁民有关。 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的李家堤、小集、蔡家园三个村分别长有一棵较大的古槐,均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至此栽种的纪念树。这三棵大槐树距今有六百余年。每到过年初一、十五、大年三十的时候,村民都会相继来此烧香跪拜,祈求平安。保佑村庄、保佑孩子,求得福泽。大槐树枝繁叶茂,粗壮顽强,同时也象征着三个村村民倔强、无所畏惧的性格。 河北石家庄市区东南部的槐底村,就是明初山西移民定居之地。移民为怀念故乡,便以洪洞大槐树为标记,定村名为槐底。槐底村有着根深蒂固的槐树情节,其周边的道路很多以槐树命名,例如“槐北路”、“槐中路”、“槐安路”等,路旁也以种植槐树为主,村中受到最高礼遇的仍然是槐树。究竟有什么渊源和隐秘呢?据载六百多年前的明代,一群山西洪洞县移民依依惜别洪洞大槐树,辗转穿越太行山,大槐树是他们魂牵梦绕的故乡标志,但当他们来到今天槐底村地界上时,五棵巨大的古槐映入大家眼帘,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在大槐树底下安了家,“槐底”之名也由此确定。 在湖北随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山西的山,山西的水,山西古槐是乡里。槐树大,大槐树,大槐树下我们住。双小趾,手背后,远离山西大槐树。娃呀娃,你莫哭,山西有俺的大槐树。祖祖辈辈住山西,娃长大了也回去。” 在河南南阳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房前种上大槐树,不忘洪洞众先祖。村村槐树连成片,证明同根又同源。春天里来吃槐花,味道鲜美人人夸。山西习俗带南阳,不忘洪洞是老家。”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有两棵古槐,相传这两棵古槐栽于明代,是当年山西洪洞移民来到清苑冉庄,为表达思乡之情将由洪洞县大槐树下采集的树籽种于村头,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长成了两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的大树,它寄托着一代代移民后裔对自己古老家乡的怀念。如今,这棵古槐虽已枯死,但它却成了明代移民的历史见证。原保定府西关有一株洪洞移民栽种的古槐,清康熙十年谢德先在古槐旁开了个酱菜铺,为纪念洪洞迁民古槐和求取古槐保佑便取名叫“老槐茂”。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途经保定,品尝槐茂酱菜后连声称好,并赐名“太平菜”。从此,槐茂酱菜以移民古槐和太后恩赐而天下扬名,身价百倍。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从洪洞移民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音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山东菏泽堌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甘肃天水市城乡广泛流传“祖先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之说,民间对槐树特别喜欢栽植和爱护,农村落户建庄时,就植槐树以纪念故土,甘谷县姚家庄村民就称“先有大槐树,后有姚家庄”。所以古槐就被移民的后裔们视为祖先,向古槐祈求吉凶祸福,成为祖先崇拜的变异形式,希望通过祭拜槐树,获得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在山东济南槐荫区的大街小巷,粗细不一的槐树随处可见。作为槐荫区的文化象征,槐树也被打上了祥瑞的符号,很多街巷也以“槐”为名,如槐荫街、北大槐树街、槐村街、槐家巷等有数十条之多。据《槐荫区志》记载,元末明初时,在现在的南大槐树街至北大槐树街之间,有一个南高北低的高岗,蜿蜒似盘龙,定名“盘龙庄”。当时庄内即已槐树遍地,槐花飘香;至明代后期,盘龙庄的槐树更是枝繁叶茂,遮阴蔽日,遂改名为“大槐树庄”。槐荫区的先民大都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据此可以推断,明初洪洞移民来到槐荫区定居,并种植了大量槐树以寄托思乡之情,最终使得“盘龙庄”更名为“大槐树庄”。 据《宝鸡古树名木》一书记载,百年以上古槐就有余棵,槐树是西府数量最多的古树树种,也是民间故事流传最多的一种树木。在陈仓区天王镇胥家村有两棵古槐,就以“思乡”两个字命名,其中一棵紧挨西宝南线公路边,树龄约年,树高约15米,需三人环抱,大槐树被砖墙精心围护,树枝上挂满红布、红被面,颇受村民尊敬和爱护。当地70岁的马英老人说,胥家村村民本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人,搬迁到关中后,为了不忘根祖,就在村子种下了这两棵大槐树。“咱是山西大槐树下人”这句话几乎成为当地老人说顺了嘴的口头语。天王镇胥家村《胥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战乱频繁,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百姓十亡八九,人烟稀少,而作为元政府统治的中心腹地山西却幸免天灾、战乱的祸害,人丁兴旺。明朝初年,朝廷下令组织山西百姓向邻省人口稀少地区迁移,胥家村胥姓族人从山西繁峙县征集至当时的平阳府洪洞县广济寺,官府将广济寺作为移民集散点,在这里分配移民、发放川资。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大槐树,在广济寺聚集又迁移往各处的百姓就共指这棵大槐树为告别家乡的纪念。胥姓族人正是在这次人口迁移浪潮中初迁至今虢镇西秦村,后又移居今天王镇胥家村所在地。胥姓人为了使后辈牢记根源,便在本村内栽下两棵槐树,见此槐如见广济寺大槐树,以解思乡之情,并通过老人们的口口相传,将这段迁移故事传给后人。 清末,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光绪末任山东曹府观城厅曲史。任满后,同乡刘子林时任长山县知县,聘景作幕,后又任茌平厅典史,宣统末年辞官回乡。民国初后,任洪洞县商务总理。民国二年(年),积极倡议,在明代大槐树遗址旁建起碑亭,后又募集经费,建起茶室,牌坊等。并编撰《古大槐树志》,石印流布。为大槐树研究创始者。民国五年参与《洪洞县志》纂修。年成立大槐树公园,年更名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现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即古大槐树迁民遗址。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寻根祭祖者络绎不绝,人数达百万以上。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第一代大槐树遗址(古槐纪念碑记和碑亭)、茶室、二代大槐树、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古驿道、移民浮雕图、根雕大门、“根”字影壁、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望乡阁、溯源阁、广济寺、民俗村、魁星阁、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目前已形成为景区、民俗饭店、旅行社三大经营版块,成为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区,集中体现了深厚的移民文化内涵,为大槐树移民后裔营造了老家的氛围,同时满足了广大移民后裔寻根祭祖、旅游观光、休憩、餐饮、购物的需求,是广大移民后裔进行深度文化体验,了解老家民俗的最佳选择。 自年开始,景区先后成功举办“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大典”到今年已30届,清明节为主祭日,每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都有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云集于此,表达着对大槐树老家浓浓的爱、深深的情。近年来,先后有江泽民、乔石、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李铁映、肖扬、宋平、万国权、谷牧、张震、姜春云、布赫、孙孚凌、陈慕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张玉凤、陈大络、贾平凹、李纳、孟伟哉、黄宗英等数万名社会各界知名人世莅临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参观考察,寻寻根谒祖。 移民后裔像蒲公英种子一样,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他们把大槐树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大槐树被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迁徙运动。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