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有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专科白癜风医院北京哪里有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第29届洪洞大槐树祭祖大典现场视频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也是验证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重要依据。移民姓氏表明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是了解移民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沿着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移民姓氏和移民文化的社会功能,使我们从中认识到移民姓氏文化研究对弘扬洪洞大槐树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移民后裔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作者留影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古大槐树碑亭 研究移民姓氏文化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什么?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多个朝代不断传承变迁,至今姓氏数量就有一万多个,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它可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标记历史人口迁移、反映时代文化特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也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姓氏文化是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把钥匙,移民文化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种文化视角。 中国自古提倡的伦理道德、祖先崇拜和宗族制度等意识在古代社会的姓氏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姓氏文化是标记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一座史碑。据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近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多个县(市)。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五年,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这些移民像蒲公英一样后又不断转迁,在迁入地定居下来,繁衍后代、薪火相传,姓氏文化随之丰富和发展。 明中后期以来各地的移民后裔为了生计,又一次次一批批南迁,成为东南沿海及“云、贵、川”等地的客家人,还有大批赴台或移居海外。台湾地区户籍调查显示,调查资料中户数大于五百的个姓,其中有63个姓的族谱资料显示其先祖来自河南、山东。统计资料显示这63姓共计67万多户,占当时台湾总户数的89.9%。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来往密切。在近十多年寻根文化兴起的浪潮中,台湾的移民后裔更是热情高涨,他们通过各种努力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故土的眷恋和思念。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字照壁 移民姓氏文化是时代文化特征的一种反映 姓氏与移民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因受到不同的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时代的文化特征。姓氏在其产生之初是标志氏族或者社会血缘关系的识别符号。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承载了关于血缘图谱、家族演变以及时代沿革的大量信息。 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习俗,姓氏密集度反映着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亲缘关系程度。但由于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姓氏与移民文化受到不同的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不同社会时代的文化特征。姓氏在其产生之初是标志氏族或者社会血缘关系的识别符号。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承载了关于血缘图谱、家族演变以及时代沿革的大量信息。 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延续50年,是中国古代范围最广、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官方移民,堪称“世界移民之最”。当时,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定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据说,明初移民时百姓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消息后纷纷从晋北、晋南、晋东南等不同方向赶往大槐树下。第三天,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突然,官兵包围了百姓,官员宣布:“大明皇帝敕令,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 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山东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始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移民。 在明代移民方面,朱元璋采取了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移民条例中还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但迁移到异地的百姓不忍分离手足之情,想尽各种办法,把同族近亲留在一起,当时最普遍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原来的姓氏。 一通河南内黄二安镇小槐林村的“戴马同宗墓碑”记载,戴子龙、马子才系同胞兄弟,祖籍山西洪洞县,于明洪武年间,迁来此地,为图团聚,兄改姓戴。死后,戴、马的子孙后裔为其筑并肩二墓,人称“戴马同宗墓”。同在内黄的一通井店镇南街“陈邵坟墓碑”记载,陈、邵两姓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明洪武迁民至井店,兄弟不忍分离,于是他们分属两姓,兄陈纲,弟邵芳,实属同胞。后裔子孙立陈邵坟墓碑,昭示后人陈邵乃为同祖同宗,切莫忘了同根之谊。同样还是在内黄县六村乡温邢固村,王、温两姓也是同宗。据《内黄县志》记载,王、温两姓的始祖原是夫妇二人,男姓王,女姓温,祖居山西洪洞枣林村,明永乐年间迁至内黄,生有二子,为图兄弟团圆,一子改姓母亲的温姓。在内黄县,还有二安镇的孙小砦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孙氏移民,祖先姓孙,膝下双子,因恐双子分迁,无奈特命次子改为陈姓,以保居家团聚,骨肉不分。直到解放前,二安镇一带孙、陈两姓还不许联姻。 另外,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则记述了魏、刘同宗的原委。据合谱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同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岁依然相在。搁堂对联曰:‘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百枝实基本,刘魏物繁难量犹水万派总同源;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分考,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宗。考昔洪洞同宗始,证今曹邑分姓传;两姓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刘魏肇基,子孙竞是一脉传;功成于谱,刘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两姓后昆永历传。” 河南省南乐县千口镇冯氏祠堂 河南省范县张庄乡有个叫朵庄的村子,0多口人,全部姓朵,村子位于黄河西岸,和隔河相望的两个赵姓村子(赵营村和赵海村)共续一本族谱。据记载,在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赵氏三兄弟被官兵追杀,赵一和赵二逃到河对岸,分别聚族而居,形成两个赵姓村子,而赵三留在河西岸,改姓朵,繁衍为今天的朵庄。 滑县四间房乡曹村穗姓,传说原是一位韩姓逃亡将士,明初移民途中因故被官府追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藏身于麦田内。追兵搜寻到他的时候询问他是否姓韩。这位姓韩的将士遂看见麦田的麦穗就称自己姓穗,方逃过厄运。此后就隐姓埋名,穗姓也由此诞生。全村共有穗姓大概人。家谱大概从明清时期开始记录,属于极其罕见姓氏。 内黄县东庄镇菅庄村菅姓,在明初洪洞移民之时得罪官府,为避免满门遭诛的厄运,举族迁逃,当追兵临近时,全族人等皆藏身在菅草丛之中,方得以逃生。后族人皆改取“菅”为姓氏,称菅氏。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申庄村申姓,原本曰姓,明洪武初年,因家族不愿故土分离而犯下灭族之罪,在被官兵追杀逃难途中,遇到正在东迁的邻村申氏家族,曰姓长者情急生智,急令本家族人:“将曰改申,加入申姓队伍。”申姓长者也主动掩护,他厉声告诉追兵:“我们都是申姓家族,奉旨东迁,为何苦苦追赶?”追兵一时无计可施,曰姓家族免去了灭门之祸,从此改为了申姓。 再如明姓一支则源于明朝,出自明朝灭亡后的汉族反满情节,属于以历史事件改姓为氏。大明王朝灭亡之后,有许多明朝遗老旧臣、门阀豪绅、文人子女,皆以故朝之称为姓氏,称明氏。但在清初满清政府的残酷控制和镇压下,许多姓氏家族皆将“明”字拆开,再加上一些偏旁部首以混淆视听,因此在清朝初期大量出现了一些奇特的姓氏今40多个,均带有“日”、“月”的标志。而且,这些姓氏在后裔子女中或齿序交替使用、或排辈交替使用,合起来都是“明”字,为此,被满清政府识破而杀头灭族的人多不可数。到了清宣统三年(公元年)武昌起义后,全国爆发的辛亥革命运动中,以及在民国初期,许多这样的“偏姓家族”大多均改回为原姓氏,但也有少数人统其为明氏,世代相传至今。 至此可以知晓,分姓而居的真正原因,是明政府“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的移民分派、安置方案,否则,移民决不会违背血缘情结而改变后代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 事实上,即使同居一处的异姓同宗,为恐后代彼此不相认,在分姓之时或若干代后,仍以一种信物为彼此标识。河南荥阳汜水镇《牛氏家谱》载:“永乐年间,牛姓始祖牛川奉命迁往河南时,因子女十八口不能同迁一处,料定一家人将来难以团聚,又恐日后子孙繁衍,互不识宗,在离开洪洞大槐树之际,遂商得一计,即将一口大锅砸为十八块,各自怀揣一块,留作信物,并约定,日后凡是遇上牛姓,即互相询问:‘打锅不打锅’,若回答‘打锅’,即为同宗;若回答‘不打锅’,即为旁支牛姓。这则趣谈,在今天偃师、温县、内黄等各县牛姓中仍广为流传。” 山东商河县韩庙村王氏被称为“杀驴王”。当年移民时,韩庙王氏的祖先有三兄弟,在依依不舍中把家中惟一的一头驴杀了,相约把各自的后代都称为“杀驴王”,以免与其他宗族混淆。 山东曹县庄寨镇虎头王村王氏都是山西洪洞县移民后裔,至今已形成一万多人的大家族。据族谱记载,移民时祖先带着只小老虎来到这里落户,因此取名“虎头王”。 山东定陶县城西有个一千王村,明洪武年间王姓始祖王良公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此,因其是猎户,枪法极好,人称“一枪王”,后演变成“一千王”。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思想更为多元,姓氏文化表现出了新时期新的文化内涵。姓氏是个人作为家族成员的符号标记,是个人对于“我从哪里来”的哲学思考的科学回答。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依法治国、民主公正的理念深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姓氏作为一种社会元素,是个人的家族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标志,姓氏不再承载“别贵贱”的文化内涵,处处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平等意识和家族观念。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大槐树 移民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纽带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祖根就是至高神圣的土地,寻根认宗充分表现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移民文化是传统大家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标志,血缘是任何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都无法阻隔的纽带。中国人的寻根意识和对自身归属感的强烈需求,推动着海内外大槐树移民后裔对故乡“家”和“根”的眷恋和认同。大槐树移民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 山西的“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是萦绕在洪洞移民后裔心中一个挥之不去,永恒难忘的故土名字。民谣中的那棵大槐树树身数围,荫遮数亩,巍然挺立在汾河东岸。相传始植于汉代,故名“汉槐”。唐太宗李世民称帝第三年,在距大槐树不远处修建了一座广济寺,香火很盛。有一种鸟,名叫“鹳”,觅食于河滩溪流,夜栖河边树,大槐树遂成为汾河滩上鹳鸟的天然良居。由于广济寺地处通衢大道,是明朝著名的驿站,明朝政府就在广济寺设局驻员,给移民发放迁移凭照川资,大槐树就成了移民的“点行处”。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移民们由老槐树下起程,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亲人从此天各一方。离别之处话别离,断肠人送断肠人。与亲人分手之后,欲走还却,移民们频频回首,泪眼模糊。路越走越远,故乡离自己也越来越远,村舍看不见了,唯能看见的只是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移民心目中故乡的标志,成为千百万移民怀乡的精神寄托。 千万个移民后裔身在异乡,分布在全国各地,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姓氏谱系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是他们与同宗族人的血脉见证,是他们心的归属。大槐树移民后裔心系祖国,用各种方式寄托着对山西洪洞故乡的怀念和尊祖敬宗的情怀。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同源渠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原名郭定生,后来改名为郭立邦,最后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悲戚的明王朝初年,兵乱、旱灾、蝗灾,使民聊生,饥饿的人们啃光了树叶,乃至大地上的一切具有叶绿素的东西,大地如焚,河水干枯,一片焦土。在山西省洪洞县,一个郭姓大家族几乎被饥饿消灭,为计活命,在洪洞,在一棵大槐树下,向东逃亡。开始了悲惨凄凉的旅程,中途幼儿夭折,老年人逝世,沿路写下悲苦的河南辉县先民移民史。他们在太行山东麓的辉县定居,他们的子孙一直传到现在。我柏杨,就是这支苦难先民的后裔。 在湖北随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山西的山,山西的水,山西古槐是乡里。槐树大,大槐树,大槐树下我们住。双小趾,手背后,远离山西大槐树。娃呀娃,你莫哭,山西有俺的大槐树。祖祖辈辈住山西,娃长大了也回去。” 在河南南阳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房前种上大槐树,不忘洪洞众先祖。村村槐树连成片,证明同根又同源。春天里来吃槐花,味道鲜美人人夸。山西习俗带南阳,不忘洪洞是老家。” “要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流传在北京郊区明初移民后人中的一句谚语。为不忘祖辈故土,在北京的顺义有个叫做“红铜营”的村庄。据《顺义县志》“顺义村名变迁”一文记载,红铜营,原名洪洞营,迁民来此,为纪念家乡故土,启育后人,村庄取名洪洞营,后更为今名“红铜营”。 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之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的李家堤、小集、蔡家园三个村分别长有一棵较大的古槐,均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至此栽种的纪念树。这三棵大槐树距今有六百余年。每到过年初一、十五、大年三十的时候,村民都会相继来此烧香跪拜,祈求平安。保佑村庄、保佑孩子,求得福泽。大槐树枝繁叶茂,粗壮顽强,同时也象征着三个村村民倔强、无所畏惧的性格。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有两棵古槐,相传这两棵古槐栽于明代,是当年山西洪洞移民来到清苑冉庄,为表达思乡之情将由洪洞县大槐树下采集的树籽种于村头,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长成了两人手拉手都抱不过来的大树,它寄托着一代代移民后裔对自己古老家乡的怀念。如今,这棵古槐虽已枯死,但它却成了明代移民的历史见证。 原保定府西关有一株洪洞移民栽种的古槐,清康熙十年谢德先在古槐旁开了个酱菜铺,为纪念洪洞迁民古槐和求取古槐保佑便取名叫“老槐茂”。光绪二十九年,慈禧太后途经保定,品尝槐茂酱菜后连声称好,并赐名“太平菜”。从此,槐茂酱菜以移民古槐和太后恩赐而天下扬名,身价百倍。 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从洪洞移民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音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的楹联写到:“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清丰县古城乡乔营村乔氏祠堂的楹联写道:“洪洞移来廾余世,清丰安寓六百载”,另一联是“六百年故国故事表里山河洪洞路,三千家可溯可追沧海桑田乔营屯。”灵宝市城关镇涧东村城关镇涧东村张姓家谱载:明初从洪洞县葫芦滩大槐树迁来张如山、张如林(长子张如甘、次子张如棠居会兴镇)。年张家祠堂门联为:“山西省河南省三代祖宗甘棠下,会兴镇虢略镇始祖原郡葫芦滩。”山东菏泽堌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凤。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 还有相当一部分传说来自河北枣强。枣强应是洪洞移民的一个中转站。枣强东南即为山东德州,德州是南北交通要冲,有“九达通衢”、“京津门户”之称。洪洞移民进入济南府、青州府北部地区,走枣强、德州一线比较方便。一些枣强移民的家谱、族谱说他们本是洪洞人,经枣强迁来,如山东省东营市的垦利县(现在为垦利区)耿家镇耿家村耿氏先祖耿事修于明洪武二年自洪洞迁枣强,同年再迁垦利县耿家镇耿家村。青州市五里镇井唐村《吴氏宗谱》,说他们的先祖吴氏三兄弟是从冀州府枣强县马安场迁来的,而吴氏又说他们实际上是洪洞人,先从洪洞迁枣强,又从枣强迁来山东。 此外,还有河南省内黄县东庄镇旧县村的冯氏迁民碑,东庄西野庄的左氏迁民碑等许多关于洪洞迁民的记事碑,这些迁民记事碑碑文,字里行间,深深地流露出移民后裔那浓浓的思乡念祖之情。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献殿 移民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 移民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形成的,姓氏文化作为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使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聚集力。寻根谒祖恳亲是中华儿女凝聚和寄托情感的方式,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创造美好未来的原动力。 姓氏是社会人的群体性符号,姓氏所赋予的文化意义,让每个大槐树游子都能够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都有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因之而增强。寻根谒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是一个感性消费的社会,移民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已然表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血缘关系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在社会生活中,姓氏文化具有巨大的经济能量,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经济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关姓氏寻根的中文网站有二百多个,国内许多姓氏的祖居地或发祥地还成立了寻根服务团,举办姓氏文化节,开展姓氏寻根旅游等活动。洪洞县寻根祭祖节自年首届以来,到今年已举办二十八届,届届成功,年年升温,外地游子,与日俱增,今年来宾参与范围更是扩大,社会效益更是彰显。以移民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将成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与潜力是巨大的。 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被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巩义的康百万庄园,因慈禧太后的册封而名扬天下,多次得到皇帝赏赐,最高时官至三品,数次钦加知府衔。来参观的人都络绎不绝,无论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还是富甲四海的康百万庄园。众多游客体会了陈氏太极拳大架拳法之精深魅力,领悟到康百万家族治家之道和祖训家风。这些独特的旅游文化,不但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大意义。大槐树移民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开放与兼容。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融合,构成了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对本土文化的改造和再塑,构成了移民文化的兼容性。对于研究者而言,不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