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治疗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56026.html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41222/4541952.html 发现国内杜氏宗亲,挖掘杜氏渊源,弘扬杜氏文化,传播杜氏宗亲信息 编者按:“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这是民谣也是事实。洪洞大槐树大移民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移民史上规模最大、迁移人口最多、涉及区域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大移民。通过移民在全国范围内均衡了人口资源,优化盘活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劳动力人口和需要耕种土地的有效配比,实现了国内政治大稳定、经济大发展和国家边防大稳定。洪洞大槐树大移民运动是一场被动的、强制性的移民。杞县在移民过程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的先祖们通过长途跋涉,来到杞县发展生产,铸就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伟大不朽的移民文化精神。移民和杞县驻军在职责上交叉配合,产生了军民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我们的先祖与杞县原住民互相学习、磨合共生,使得晋、豫文化在杞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入融合。 您家始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吗?您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吗?我们根据《杞县志》整理出《杞县居民与洪洞县迁民》一文,试图揭示明朝初年那场轰动全国的移民大潮的来龙去脉。 一、杞县姓氏始祖大部分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现今杞县居民,多称先世为“山西洪洞大槐树人”,不少族姓谱牒、碑记中亦有记载。如杞南李姓某支家谱:“先世于明洪武四年()由洪洞迁河南睢县,共4支。长门居船李村,二门居烧盆李,三门居大盐厂李,皆在睢境;四门居杞南喜辰庄(今傅集镇马庄)。”杞北黄土岗《东娄李氏族谱》:“始祖讳遵实,山西洪洞县喇叭巷乡枣园村人,明初奉命徙杞东北30里青龙岗(今西寨乡黄土岗)。”《杜氏家谱》:“吾族先世昔之洪洞派也,系军籍,号金牌杜家,明洪武年间诏徙中州开封繁塔寺侧云冀桥,后分3支,一迁杞之西肥乡(今西寨)。”杞西陈敏屯村陈姓于清宣统三年()所立祖茔碑载:“皇明初迁始祖考乡饮大宾讳敏士公墓碑,杞邑陈姓,晋人,世居洪洞,明初迁杞”其村名是用迁杞始祖名讳“敏”命名的,而“屯”又是沿用明代山西省村名通称(相当河南的“村”)。 又如杞县《翟氏宗谱》大排行字辈为“渊、源、延、自、晋”,告诫后人不忘先世来自山西。再如宗店乡常营村发现的《六姓牒谱》载:“我六姓虽云异姓,实系一本,因洪洞迁民,兄弟不忍分离,各认一姓,有以王、郑、张为姓,有以邹、常、武为姓,嗣后宗族繁衍,天各一方......”。据其族人口碑相传,明初迁民时规定凡兄弟同迁者不得聚居一地,所以临时改为六姓,今杞县、睢县、太康交接地居有六姓后裔,并于常营村立祠纪念;六姓中的十四世孙、清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武玉润的墓志铭中亦称“先世迁自洪洞”。 另外如沙沃乡丁寨丁氏、宋庄宋氏;圉镇镇板张村张氏、大夫李村李氏、王李下村王氏、赵集赵氏、孙寨孙氏、杨屯杨氏、裴集裴氏、梁庄梁氏;葛岗镇曹寨曹氏、贾寨贾氏、郭寨刘氏及郭氏、方庄方氏、黄楼及黄庄黄氏、马窑马氏;平城乡聂庄聂氏、铁梨寨张氏、田庄田氏、楚庄楚氏、郝寨郝氏、蒋寨蒋氏、李兴集程氏及李氏;西寨乡杨炉寨杨氏、季寨季氏、苏寨苏氏、肖寨肖氏;高阳镇陈庄陈氏、薛庄薛氏、史寨史氏、曹李王村李氏、王氏;城郊乡王堂村王氏、中朱寨朱氏;城关镇白尹庄白氏、尹氏、刘家庄刘氏;泥沟乡胡寨胡氏、何寨何氏、纪寨纪氏及沈氏、康庄康氏、侯家寨侯氏、傅寨傅氏、党寨党氏、孔庄孔氏、土楼张氏等,或谱牒记载,或口碑相传,其祖籍均系山西洪洞。至于为什么称为“洪洞县大槐树人”,为什么徙居河南,还得从明初政府有计划地迁民说起。 二、明初为什么要迁山西之民到河南来 据《明史》:元朝政府政治腐败,横征暴敛,徭役不休,加上推行种族歧视政策,致使民怨沸腾,全国各地反元怒潮风起云涌。元统治者对农民起义予以镇压,极尽残暴之能事,争城夺地之战时有发生,而水、旱、蝗、疫又爆发于一时,造成河南、山东、河北一带居民大批死亡流离。蒙古贵族乘机而入,侵占民田,荒芜不耕,良田变草场,供其狩猎取乐;蒙古军队纪律败坏,所到之处,掳掠人财,鸡犬一空。 黄河南泛是造成杞县地广人稀的重要因素。金元时期黄河水患对杞县的影响始于金哀宗天兴三年(),当时蒙古兵“又决黄河寸金淀(在今开封城北)之水以灌南军(宋军),南军多溺死,遂皆引师南还。”之后,据《黄河水利史述要》分析:“黄河可能由封丘南、开封东至陈留、杞县分为三股:一股经鹿邑、亳州等地会涡水入淮;一股经归德、徐州,合泗水南下入淮;一股由杞县、太康,经陈州会颍水至颍州南入淮。” 元初黄河下游河道图 根据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将—年期间有记载的黄河决溢及杞县的灾情整理成表。 —年黄河在杞县决溢统计 朝代 时间 月份及决泛溢 详情 资料来源 元 太宗六年() 决 河决杞,遂分为三。俗名三叉口 乾隆《杞县志》卷二《天文志·祥异》 至元二十三年() 夏四月溢 夏四月癸酉,河决开封,溢杞境,东趋睢州。 乾隆《杞县志》卷二《天文志·祥异》 冬十月决 冬十月辛亥,河决开封、杞…睢州十五处。 《元史·世祖本纪》 至元二十五年() 五月决 五月癸丑,河决汴梁,太康、通许、杞三县。 《元史·世祖本纪》 夏六月溢 六月乙亥,…杞、太康五县大水及河溢。 《元史·世祖本纪》 元贞二年() 九月决 九月,河决河南杞、封丘、祥符、宁陵、襄邑五县。 《元史·成宗本纪》《元史·五行志》 大德元年() 三月溢 三月,睢州襄邑、太康、扶沟、陈留、开封、杞等县,河水大溢。 《元史·成宗本纪》 七月决 秋七月丁亥,河决杞县蒲口。 《元史·五行志》 大德二年() 六月决 六月,河决蒲口。 《元史·五行志》 大德九年() 八月溢 八月,…杞县河溢。 《元史·五行志》 读表可知,-年期间,黄河决溢元代共10次,其中决6次,泛溢4次。夏秋季节黄河对杞县影响最为严重。元代黄河在杞县境内决口频繁,特别是金末元初黄河在杞县分成三股分流,致使在这一时期,杞县城址发生了迁移,后又在黄河北徙后城址回迁,并从此固定下来。 黄河每一次的决溢,整个杞县一片黄汤,庄稼绝收,大量的杞县人被淹死、砸死、饿死,能够幸存下来的大多也只好背井离乡逃活命去了,能够坚持下来的已经寥寥无几了。 杞县地处中原腹地,得中原者得天下,历史上杞县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仍,造成大量杞县人死于战乱。至正二十七年()明将徐达奉命北伐,又以河南、山东为进攻重点,西线仅达潼关,再次造成河南、山东人口锐减。至此,位居“天下之中”,号称腹心重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河南,已是“千村薜荔,万户萧索,土著之民十不存一”,所以明太祖收复河南时感叹“所复城邑,悉成荒墟”。 据洪武十四年()户籍资料:当时河南省.1万人,河北省.3万人,山西省万人。三省面积相去无几,而山西人口却多于河南、河北两省之和。当时杞县又是什么样子呢?据杞县旧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全县虽已接收大批移民,但总人口仅户,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9人;当年已耕种田地93万亩,人均15.7亩(另有闲置未耕土地约万亩未计入)。再从村落分布来看,当时全县共辖10保,村,在今杞境者9保,村。至年地名普查时,全县已增至村,今昔对比也可籍知当时杞县地广人稀之概况。 元末农民起义区域图 而当时地处偏远的山西省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灾祸较少,连年丰收,形成相对安定的局面。当元王朝即将灭亡之际,徐达命部将围攻大都(北京),迫使元帝将据守山西的悍将扩廓帖木儿部调京增援,徐达则乘虚入太原,使山西又一次免遭大的战争创伤,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人口迅速增长;而邻近诸省难民又大量涌入,造成山西人满为患,出现了“地狭人稠生计难”的现象。 从上述情况看,当时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已是官虽设而无民可使,地虽广而无力可耕;而山西则是“人稠地狭生计日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迁民,实为解决上述数省实际困难,安邦定国的上上之策。另外,元未扩廓帖木儿久据山西抗明,山西之民不免有助逆命之嫌,借机遣散以分其势,符合明统治者的意愿。因此,明王朝自洪武二年()至永乐的50多年间,多次有计划地迁山西平阳、太原府及泽、潞、辽、沁、汾等州有丁无地或丁多地少之民至冀、鲁、豫、皖诸省。 据《明史》:明太祖目睹河南等地国困民贫之状,亟思恢复之策,曾告诫开封知府宋免说:“今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务”;时任郑州知州的苏奇上奏章:“自辛卯(元至正十一年,)河南兵起,天下骚然,兼以元政衰微,将帅凌暴,十年之间耕桑变为草莽,若不设法招徕耕作以实中原,恐日久国用虚竭,为今日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土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播种,除官种外,与之置仓,中分收受”。不但申述了移民垦荒的意义,而且对具体安置办法以及实行军屯制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 三、迁民对象和安置办法 明初山西被迁之民,有招募的,也有因罪流徙的,有少地无地的农民,也有军士(如杜氏)、工匠(如船李、烧盆李、大盐厂李之李氏)。对这些发遣之民,由后军都督佥事负责,在山西洪洞设立迁民机构;接收之地亦设立专门机构。明洪武元年()诏令“省臣计民授田,设司农司治河南,掌其事(外省亦然)”。对迁来之民大体分三种形式安置:一是“屯戍”,迁安徽凤阳守皇陵(朱元璋祖坟)。二是“垦”,即移民垦荒。据《明史》:洪武六年令邓愈、汤和屯陕西、彰德(今安阳)、汝宁(河北)......;亦有迁涿鹿、保安、怀来(均在河北)等地者。三是“徙居”,即就地安家落户。据《明史·食货志》:......人给田15亩,蔬菜地2亩,免租3年,官给牛(洪武四年特令工部购广东牛给中原屯种之民)及农具者收其税,额外开垦者永不起科。如洪武二十四年()杞县不纳田赋之田有22万余亩,至弘治年间开辟境外田28万余亩。洪武二十七年()又诏:广谕民间,如有隙地,可种植桑、枣,益以木棉,并教授种植之法,免其税。这些政策收到了很大成效。杞县不但荒地迅速垦复,桑、枣种植也有巨大发展。据旧县志:明洪武二十四年()杞县官府及民间有桑.3万株、枣20.5万株。 移民的同时,明王朝还实行“军屯”。如洪武年间杞县就有宣武、睢阳、归德三卫所土地.52亩,人丁(后增至丁)。据《明史》:“洪武四年()诏河南、山东、北平、陕西、直隶、淮西屯田,官给牛种者十税五,自备者十税三。”又:“军屯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耕,内地二分守城八分耕”,“每军(1名士兵)授50亩,给牛种,教耕作,劝输租赋”,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移民。至于商屯,那只是为了解决边防军需供应,已不属移民范围了。 由于当时杞县地广人稀,一些较为古老的村庄还依稀可见。移民们为避黄河决溢,一般择岗而居,久居而成村落,因此杞县村名中带“岗”字的较多,如曹岗、段岗、许岗、周岗、司岗、翟岗、盛岗等。无岗可依的移民为方便生产生活,只好在官给田地附近搭庵建舍,久居而成聚落,因此杞县村名里带“庄”、“村”字的也比较多,如张庄、王庄、李庄、马庄、陈庄、赵村、黄村等。杞县大部分村庄始建于明朝初年山西洪洞50年大移民时期,一般以某姓先居而冠以某姓。两姓以上共同居住的冠以两姓,最多可冠三姓,如陈文楼、毛朱庄、王魏、华胡寨、谢王庄、曹李王等。 四、明初的山西洪洞“大槐树人”与“解手” 据旧志:明初山西移民以今太原、临汾、长治等地为集散中心,而又以临汾附近的洪洞县为最。洪洞县地处晋南,濒汾水,有驿道,交通便利。迁民机构就设在该县城北广济寺,按政府规定,移民须在此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移民公文及川资(据洪武二十一年户部奏,每户发给二十钞),然后编队迁送,故世传此地为“点行处”或叫“启行处”。 当时寺西侧有一汉槐,高标百尺,荫蔽数亩,移民临行前就在树下依依话别,然后沿树下驿道各奔去处。因启行时间多在秋末,此时树叶飘零,惟见鸦巢其上,触景生情,感叹乌鸦尚且有巢,而自身却前程未卜,何处是归宿,对槐树及鸦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后来迁徙他乡的移民把大槐树及鸦巢的故事传留给后代,聊解思念故土之情,所以河南、山东一带许多居民相传先世为洪洞县大槐树人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严格说来,当时山西所迁之民的籍贯为洪洞县者只是其中一少部分,而绝大多数是洪洞县周围其他州县的人。 迁民是明朝官府行为,是强制性的,人们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反抗。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怕他们半路逃跑,在编队定员之后,便把他们捆绑起来,才肯上路。先是大绑,即绑住两只胳膊,行动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又改用小绑,每人只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联在一条绳子上,相互牵连在一起、一人要动,牵动别人,谁也跑不脱。因此,无论在行路当中,还是晚上歇息的时候,如果其中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恳求押解的差人,给他们捆在胳臂上的绳子解开。最初时,人们为了把意思传达清楚,话说得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或我要小便)”。由于人多,路上解绳子次数也多,不仅麻烦,而且耽误时间。可是这种办法安全,人跑不掉,所以再麻烦,再耽误时间,差人也不敢去改变它。后来说得多了,渐渐就把原来的话的简化了。先是说:“给我解开手”,就知道他是要大小便;最后干脆简化成“解手”。只要有人高声喊“解手”那就是他要大小便了。 到了新的住地,差人给他们们松了绑,按路上的编队定居下来,开始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手虽然解开了,没有人看管他们了,大小便时也无需再先报告,更无需等人“解手”了。但由于迁民路上的那段生活,在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都忘却不了,时而总要提及,也由于路上时日很长,说的成了习惯,仍然说大小便是“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以至于现在好多杞县人把如厕还叫解手,有些卫生间仍标为“解手场”。 五、大槐树沧桑与贺柏寿 清初,洪洞县广济寺及槐树俱没于汾水。若干年后,原大槐树东伸之根上萌发出第二代新槐,长势喜人,繁茂如初,再后又死。从此,洪洞移民“点行处”只留下一片依稀可辨的遗址。 直到民国初年贺柏寿等募款修建“古大槐树处”,才为这一移民纪念地增添了新的景观。民国年间及建国后来此参观、拜谒者络绎不绝。也许是“心诚则灵”,年在古大槐树北伸之根上又奇迹般地萌生出第三代新槐,至今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贺柏寿,山西洪洞县人,清光绪三年()来杞县任知县,杞人待之如家人,他深为这数百年不忘的桑梓之情所感动。民初,他离任回乡后,与同乡景大启、刘子林(清末均在山东做官)等募款于广济寺旧址西侧,古大槐树原生地修亭树碑,以示纪念。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5个隶书大字,碑阴简述迁民事略;亭侧另筑供游人小憩和品啜乡味的茶室一座,楣匾书“饮水思源”;在碑亭南二十余步,建有仪门木牌坊一座,年代虽不久远,式样却古色古香,四脚三门,飞檐斗拱,牌坊横额雕刻着贺柏寿所题写的“誉延嘉树”,阴面雕刻着“荫庇群生”,横匾两面还镌刻有前人所题四首诗。贺柏寿还撰写《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记载移民及复建“古大槐树处”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文物古迹保护更为重视。年大槐树处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曾多次拨款修葺,派专人管理,育花植树。年又建了门楼与围墙,并在古槐北路通往大槐树祭祖园的路口修建了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牌楼。 “古大槐树处”已建成一座翠柏绿槐、花香四溢、清静幽雅的“古槐公园”,一年四季接待着当年从此迁居冀、鲁、豫、皖等地的移民后裔及四方游客。 杞县人民没有忘记贺柏寿这位来自山西洪洞老家的父母官,念念不忘他致仕后兴建“古大槐树处”的善举,使移民后裔有一个寻根祭祖的去处。杞县在兴建人民广场的时候,塑贺柏寿铜像,安放在杞县“名人苑”里,供后人瞻仰。 附: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 贺柏寿 自来名胜古迹,率以帝王将相所发祥,高人逸士所隐迹,遗后人勒石记载永矢弗谖。若吾洪,溯陶唐分封,而后降及春秋,师旷、羊舌古墟指不胜胪,迄秦汉唐宋,代有遗徽,地以人传,胥志邑乘,然此为续文献之征,而非民族之系也。方今民国肇造,社会主义播腾寰区,凡有关民族发达之源者,宜及时表章,籍识人群进化之由,俾免数典忘祖之诮。然则吾邑大槐树处之待于揭诸者,顾不重哉。 尝稽《文献通考》,明太祖洪武间,屡徙山西民于滁、泽、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成祖永乐年,徙山西民万户实北平,复核太原、平阳、泽、沿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丁口以实北平;十四年徙山西民于保安州。自是以后,移徙于四方者不一而足。盖尔时,洪地殷繁,每有迁徙,其民必与,而实以大槐树处为荟萃之所。宜乎生齿繁衍、流泽孔长。后世子孙闻其地而眷怀乡井者,种族之念为之也。 洎余通籍后,宦游燕、赵、齐、豫诸省,偶与士商过从,略展邦族,闻籍隶洪洞,辄殷殷致询曰:“吾祖籍也。”言之亲切有味若斯。比以革命军兴,义旅莅止,士卒中有饮水思源倡言宾至如归者,遂获安宁秩序之庆,虽谓此址,即吾邑之保障可也。 吾友景君尔宇,世居贾村,密迩其处。曩尝需次山左,由观城厅卸任后,佐邑绅刘君子林长山县幕,慨然兴复,募诸客商,集款三百九十余金,邮寄里门,补葺经塔,亭楼周建,长廊四起,仰视平台,浮屠巍然。正在趋事赴功,而戒马仓皇,工半款绌,竖碑建坊,尚付阙如。今者景君由茌平厅解组返里,余亦归田爰伸前议,谋诸合邑绅商诸君,赓续此役,一时群情鼓舞交口赞成,莫不簟胶投河,惟力是视,集资又三百余缗。于是丰碑既立,巨坊待建,欲于惨淡经营,期于遹观既成而止。 《礼经》曰:“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尚书》曰:“率作兴事,屡省乃成。斯役之兴,微特保存古迹,俾来者生亲慕之感,而由今视昔,实有御灾捍患之功焉。余深纫诸君玉成之雅谊,与景君始终提成之功有足多者,乃述其崖略。泚笔记之,俾馋诸石。(全文完) 《杜氏家园》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