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陶瓷村” 距洪洞县城西25公里的万安镇曾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陶瓷村,这个村有丰富的烧制陶瓷所需的矸土资源,有悠久的烧制陶瓷的历史,也有传统的烧制陶器的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村最多时有40余个瓷窑,余口人中上百人以制陶为业,所烧陶瓷品远销全国十六个省。这就是洪洞远近闻名的“陶瓷村”——西姚头村。关于西姚头村的来历,上了岁数的老人和已经懂事的小孩都知道村庄与瓷窑有关。他们的共识是:西姚头村是先有瓷窑后有村庄。西姚头村大多村民都姓姚,72岁的姚喜娃是地道的西姚头村人,年轻时也在本村的瓷窑干过活,从小就听老人们口耳相传介绍村庄的历史。姚喜娃介绍,“西姚头村的山上有丰富的矸土资源,矸土是烧制陶瓷的必需材料。原来老祖先在万安镇上,开始在这里烧瓷窑时,两地来回跑,后来为了方便烧陶瓷,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慢慢才有了村庄。”姚喜娃的说法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正在搜集整理西姚头村志的原村支部书记姚七斤也表示赞同。他已经整理了许多关于西姚头村的历史资料,并根据村民保存的族谱搜集整理出了西姚头村从始祖到现在的族谱。姚七斤介绍,“相传,姚姓始祖自宋代从相州(河南安阳府)迁居洪洞县万安镇,明嘉靖年间祖先姚温、姚隆、姚能三兄弟利用西姚头村的矸土资源烧制陶瓷,并在万安定居了下来,后来携全家从万安迁居这里,才繁衍成村庄,取名西姚头村。姚氏祖先迁居这里后,以烧陶瓷为业,世世代代居住于此。”村子中间有一黄土长坡,坡两侧有石砌的建筑,村民沿用了老人留下的称呼,依然叫做瓷窑坡。瓷窑坡下有一砖石砌成的老窑,老窑在村庄道路的一侧,前面堆满了砖块与杂物,瓷窑口前放一架破旧的织布机,敞开的窑口前缠满了枯草的藤蔓,窑内乌黑,因杂石等物堆积无法看清窑内大小及形状。在该瓷窑之上、瓷窑坡一侧还能看见两孔不规则石块砌成的房屋,屋顶呈拱形,由天然未经打磨的石块所砌,屋下已堆满黄土,只能看到半米高左右的窑口。两孔窑内均没有火烧的痕迹。据村民推断,瓷窑坡的石窑可能为晾干陶瓷的坯窑,因日晒可致矸泥做好的陶瓷裂缝,所以作为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矸泥做好的陶瓷成型后一直放置在晾干窑内自然晾干。靠着祖传的手艺,西姚头村烧制陶瓷的窑火一直未曾熄灭,而且还曾创造了辉煌,成为劳动力输入大村。姚七斤介绍了西姚头村瓷窑的发展,土改时期瓷窑属个人所有,那时村里有四五个大瓷窑,建国后成立了国营陶瓷厂,当时有七八个陶瓷窑。改革开放后,部分村民承包了瓷窑,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创造了西姚头村陶瓷史上的辉煌,瓷窑数量达到40余个,技术人员不够就从长治等地聘请,产品种类多、产量大,远销全国十六个省,带动了本村及周边一大批从业者,形成了产、供、销陶瓷产业一体化链条。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西姚头村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至今提起当地老百姓依然怀念和自豪,同时也有许多的感慨和无奈。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环保部门大力整治污染企业,西姚头村陶瓷业因污染严重,在国家政策大潮流中逐渐关闭和荒废。年后,一个因烧陶瓷而存在,因烧瓷而辉煌,也因烧瓷而受到环保部门严查的村庄,其绵延数百年的炉火终于彻底熄灭。陶瓷窑的炉火熄灭后,即将消失的是传承数百年的手工烧制陶瓷工艺。西姚头村生产的陶瓷产品丰富,大到水缸、水瓮、酒缸、醋缸,小到小瓮、盔子、罐、浅口缸、花盆、香炉等,工艺上也有普通和精细之分,普通者成型成器,粗笨而实用,精细者雕花雕叶,栩栩如生,美观大方。每样产品都有不同的做法和工艺,都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但随着陶瓷窑炉火的熄灭,许多以烧瓷制陶瓷为业的村民和技工另谋生路,与制瓷工艺渐行渐远。随着一批批老年制瓷工的渐渐离去,制陶工艺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尴尬。虽然西姚头村的炉火已经熄灭,但这里烧制的陶瓷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静静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