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 ---------------------------------------------- 进得祠堂周伟
我一直笃信: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抬起头,一股股草木的清香随风入窗,顿时萦绕着我,包裹着我,浸润着我。祠堂的院门上往往都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在这里,品质和德行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 走在祠堂中,我常常迷恋于一种生活的气息。孩童时代最初的朦胧记忆在祠堂里显现:在偌大的祠堂里跳田、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高兴地蹦蹦跳跳,在焚烧香烛的袅袅烟雾中想入非非却装作和大人们一般正襟危坐,看祖宗的牌位时一排排看过去仿佛看到祖先们依长幼次序端坐在神龛上…… 当然,最有味的时候,是我们一个个“细把戏”爬上祠堂高高的戏台,半睁半闭之间,耳边锣鼓喧天,眼前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台,说唱念做打各显神通,尤其看到“黑脸包公铡了驸马”时,过瘾得很。 走在祠堂中,我还迷恋于一种木头的香味,这是祠堂里上了年纪的木头发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门上,黑褐色的木墙上,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木香,是一种清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佛与生俱来,如母亲的棉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进得祠堂,有大门门屋、享堂、拜殿、戏台、寝殿,有些寝殿后面往往还有藏书楼。我记得最初在那里搜寻到几本虫蛀发黄的线装书,如获至宝。那淡淡的书香味,让我受益终生。 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大伙总是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及我长大一点后,祠堂里一个个斗大的字更让我着迷,引人探秘。比如: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起初,一个个字问大人、翻字典,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为”的意思,“笃”的意思是“深厚、诚恳、忠实”。后来,终于有了几分真正的明白: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宗祠一度曾被简单地定为反动“族权”的象征,许多祠堂纷纷被拆掉。但后来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一番修缮翻新,重放异彩,再显光辉。我曾见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特别是现在,发扬光大,还有了文化活动室、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史志乡贤英才陈列等新功能。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 现在,家乡正在大加宣传弘扬宗祠文化,我很以为然。在巍巍千年雪峰山下,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祠堂,我们的祠堂,我们的老祠堂。 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永正镇南住村,原名杨家庄。全村姓杨无一杂姓,南住杨氏一脉系隋文帝杨坚后裔,自大明洪武年间杨端、杨正、杨通三兄弟从祖地山西迁移到此,至今余年繁衍传承25代,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现有常住人口户口(年统计)。 杨姓最早源于公元前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始于伯侨,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据姓纂记载,杨姓是周文王之子孙。周宣王之子长父(也叫尚父),被封为杨侯,其子孙以杨为姓,就是杨氏。春秋后期变乱,战国烽烟又起,秦亡汉兴,让人间历尽了沧桑,杨氏族人也在这艰难的时世中走出华山(陕西华阴),从此出现于华夏大地。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万,是杨姓第一大省。南住村杨氏的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先祖为杨得春。 据甘肃省《正宁县志》记载:正宁县永正南住村杨姓,明洪武十五年()由山西大同迁来,后分居榆林子乐兴、永和罗川、宫河代店等地。《正宁县志》还记载:正宁县周家核桃峪村杨姓,系明弘治二年()由山西曲沃县侯马乡迁来;正宁县宫河康家沟杨姓系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铁潦池迁至泾川,后徙居真宁(今正宁)。很早以前,南住村叫杨家庄的时候,庄中修建了一座大寺院,叫兴敬寺(原址在南住一队大场里,毁于清末“陕甘回乱”和文革浩劫,九十年代仍存遗迹)。寺庙背后几户人家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寺背”,寺庙东南村形地貌向外突出的一块地方称为“寺咀”,“寺咀”即南住“龙头”位置之所在(据杨氏族谱记载,南住村形如一条卧龙),目前“龙头”的位置正遭石油钻井破坏。“寺背”、“寺咀”的叫法至今仍在延续。 且不说这寺院当年有多么宏伟壮观和富丽堂皇,单表寺中的一口大钟,真是个稀世的物件。它重千斤,声扬百里,钟上佛像有千个之多,经文有洋洋万言,善男信女的名字刻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 据传,为了铸好这口大钟,当初难坏了杨家庄的人们,他们四处拜高师,求名家。聘请了不知多少能工巧匠,苦苦铸了3年,还是没有铸成。钟铸不成,寺院的大门只好紧紧关闭着。一日,从村中路过一个年逾百岁的白发老人,听到庄里人的诉说,就建议说:“这个村子‘难铸’,就搬到另一个村子去铸吧!”说完转身走了,谁也没有上前向白发老人问明究竟。杨家庄的人本来干什么事就壮心不已,经白发老人这么一说,立即把铸钟地点向东移了5里,搬到另一个村上。这个村子里有一个铁匠,曾参加过凉州钟的铸造,他很有把握地把一个小孩子铸进去了,结果钟上出现了一道大口子,无奈之下,只得求饶退堂了。杨家庄的人见状,又立即把铸钟地搬到了庄西5里的一个村庄。这个村子里有一个手艺高超的铜匠,他知道铸造崆峒山上大钟的秘诀,于是胸有成竹地铸进去个人的头发。可是钟铸成后,任怎么敲打也不鸣响。 杨家庄人铸钟一再受挫,花费了不少钱财和人力,个个垂头丧气,决定撤了摊子,永远不作铸钟打算了。可就在撤摊返村经过另一村庄的时候,这个村上的人们问起铸钟经过,纷纷说:“不难!”杨家庄的人以为他们说大话,苦笑着说,“难铸”呀,“东不铸”,“西不铸”,你们这里恐怕还是铸不了。这个村子里的人再三央求:“让我们试一回吧!”杨家庄的人见他们诚心诚意要铸钟,就毫不吝啬不抱任何希望地把铸钟的工具、材料留给了他们。真奇怪,这个村里的人只花了一夜功夫,就把钟铸成了。杨家庄人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心悦诚服地道谢过后,兴冲冲地把钟搬回庄上去了。 为铸这口大钟,杨家庄人费尽了几番周折。从此以后,杨家庄改名为“难铸”,东边没铸成的村子改名为“东不铸”,西边没铸成的村子改名“西不铸”,铸成钟的村子改名“不难”。 日月飞旋,沧桑变迁,这几个村子的名字也被人叫转音了。原来的“难铸”叫成了“南住”,“东不铸”叫成了“东堡住”,“西不铸”叫成了“西堡住”,“不难”叫成了“堡兰”。 此钟重千斤,气势威武,声音雄浑可传到百里外,且如有神应,极其灵验。若遇暴雨冰雹等灾害来临,只要敲响此钟,隆隆之声震天响彻,雷雨冰雹便闻声而散。几百年来保得南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乡县人称“南住神钟”,远近闻名(此事在老一辈口中屡得到证实,他们都是见证人)。 解放后,此钟犹存南住大场里,悬挂于残破的庙院戏楼前。据老一辈人讲,钟身通体遍布天书般的神秘铭文,村里行走风水、略通阴阳之术的已故20世人杨宗锷先生基本认识。文革期间,22世孙杨某时任南住村革委会成员,其破四旧的热情异常高涨,带头砸碎神钟交了废铁(当时抡起大锤狠砸了半天,岂料大钟毫发无损,有好事者歪念一动说:“从里向外砸!”可怜一锤下去一个大口子,顷刻间砸得七零八落),只卖了十八块八毛八分钱,对南住杨氏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年前后,南住村杨氏家族后人杨波、杨静敏等会同全村父老乡亲集资近百万元,并各方极力操持,努力争取政府补助,在村里修建了一处占地5亩,古色古香、气势恢宏,供杨氏家族祭祖、育人以及传承家族文化的“杨氏纪念堂”,堂前广场可容纳近千人。这是甘肃目前所建成的大规模的家族文化教育基地和先祖纪念场所,颇具传统人文特色。南住村杨氏纪念堂(祠堂)为了整理杨氏家族在全国的分布和杨氏家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南住杨氏族人开始了一场研究和整理杨氏家族文化的大工程。先后组织族人奔赴山西洪洞、陕西、宁夏等地了解杨氏家族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拜访老人,搜集整理杨氏家族的历史文化,考证历史名人,在老家谱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杨氏族谱。还把与之相关联的周易文化、历书文化和二十四节气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整理搜集,编辑成书,一并作为杨氏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了一本十卷百万字的正宁杨氏家族演绎实录——《杨氏家族总谱》,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全国现代大型家族史书。 南住杨氏家族还特意装订了一个高1.8米,宽1米、厚50厘米的世界大规模的杨氏家谱,展放在杨氏纪念堂正中央,供家族在每年春节等节日祭祖用。至此,新编的《杨氏家族总谱》历时3年不断编撰,多人多次修改、校核终于完成。这个举措是杨氏家族后人传承孝道文化,弘扬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 正宁人还在看: 正宁罗川庙会来袭,快来围观…… 正宁机场即将开建,你觉得会建在哪里? 正宁县城从罗川迁往山河的缘由,好多人不知道! 正宁高速公路——天宁沟大桥架梁现场航拍! 农村户口或将全面取消,这4件事,农民要趁早办! 年农村耕地开始“归并”,马上实行“一户一田” 三百六十行,农民最恓惶! 正宁三嘉这位老乡,感动全国! 揭秘!到正宁五顷塬,寻找习仲勋曾经的芳华! 正宁苹果登上CCTV-7,了不起! 唐玄宗、唐肃宗与正宁罗川城的故事 正宁:神奇的“湫头滩” 正宁榆林子曹洪墓碑哪儿去了 正宁紫苏上央视了,骄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