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风陵渡就是为了看黄河,黄河在內蒙古河套平原上缓缓地流淌了一阵以后。迅速地从偏头关外折向山陕峡谷。成为山陕两省的界河,又在风陵渡拐弯向东流去。风陵渡是山陕豫三省交界的地方,它处在黄河金三角尖上,在地图上。风陵渡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 铁路大桥下。黄河翻卷着浪花,对岸茫茫的岚雾中,一些建筑若隐若现,浩阔空间把声音收纳消融。此岸的黄土山梁只有草在风中的鸣唱与秋水流韵相和。现代铁路大桥橫亘在万古荒纪中,默阅着河道浊黄的记忆。传说中,女娲是人类的始祖,人首蛇身,用黄泥巴捏出了男人和女人,首创了婚姻。死后葬在这里,因是风姓此地才叫了“风陵”。 黄河公路大桥却是另一种情景。喧器声此起彼伏。车辆几乎没有中断过,高速公路已与它连为一体,从山西去潼关。去西安都要从这里经过。山陕界碑立在桥头。山西的这一侧。建了风陵渡碑,建了观景台,仿古、仿木结构,建的时间不会很长,水泥柱上的彩漆却已开始剥落,斑驳出用材的原貌,让人感叹彩绘包漆工艺的粗糙拙劣,并不妨碍居高远眺。 黄河如带。河套里,三分之二是庄稼地、果林。棉花地。行是行,列是列。我们从大桥下傍着庄稼地走到黄河边。水打着皱褶流淌。从容而平静。这就是孕育了华夏文明,养育了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她在哼唱着摇篮曲,我们上了大桥,向陕西境走。感受一桥通两省的乐趣。黄河变宽,水流域面渐次展宽展成河道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二,河道中央露出干涸的河滩,滩泥板结龟裂。汪着青苔滩上一曲清流,反衬着主河道上水流的浊黄。陕境。除了拥堵的车辆和临潼酱菜的醒目广告,再说引人注目的。就是陕西特色的黄土崖了。 普救寺,普救世俗的爱情 蒲州名胜也是全国名胜的普救寺坐落在新蒲州镇街里侧的山那座山包叫峨嵋塬。在山西运城地区我碰到过不少叫峨嵋的地方,大都在黄河沿岸。远看像一道卧眉突起在一马平川地上,近看则是凌峭的土崖,登上去。又是一马平川。我不知道这个峨嵋是不是这样,我们没有沿寺后的公路再向上走,站在寺前广场看峨嵋它就是一座隆起的山包,与巴黎钟塔、意大利比萨斜塔、摩洛哥香匈牙利音乐塔、缅甸摇头塔等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的“莺莺塔“从山尖上耸起。巍接云天,殿宇琼楼或隐或现于层层绿阴中仰目看去,土山包若雷音圣地一般。 其实普救寺很世俗,它是因西厢记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而名扬天下的。戏曲故事是历史文化遗址成名的,在山西黄河流域还有洪洞的苏三监狱。《西厢记》大概是喜剧结尾,年轻时看西厢看到莺莺送别张生奔赴考场。就再没有看过。剧中发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呐喊。这句名言。被刻在普救寺广场的巨大连心锁上,游人大多在锁前合影留念。岂不知张生与崔莺莺最初的版本是一出悲剧。而且源自真材实料。它是唐朝著名诗人元稹的亲身经历。 唐朝兴起传奇小说,元稹就把自己在蒲州的荒唐事儿写成了小说。莺莺最终被遗弃。元稹婚后曾找过她,她不肯见。好事的文人们考证推测,莺莺究竟是前相国千金大家闺秀还是烟花女子?抑或被遗弃后沦落为烟花女子?唐王朝本是个酿造爱情悲剧的时代,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是,且一直延续。王实甫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呐喊才那么铿锵有力,那么震撼人心,且历千年而不衰。 普救寺毀了,留下的遗迹基本就是那座被亲昵地称为莺莺塔的舍利塔,它在明代重修过。这是座奇塔。地震没有震毁它,黄河水和历代战火也未造成它的重大损伤,这是一奇。更奇在它是座回音塔,塔前以石击石,会听到塔身发出酷似蛙鸣的响亮回声,据说,附近演戏时,站在塔底可以听到塔内有锣鼓声和演唱声,在西厢说话,在塔附近也能清晰可辨。有这一奇,莺莺塔才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郏县蛤蟆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石琴”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 寺内有展室,展出了科学界揭示回音之谜的相关照片和原理说明。塔院西墙外,放了一块大石头,石面尽布凹坑坑内放圆石,供游人敲击欣赏回音。塔院方方正正,四面回廊,廊内墙壁绘西厢记连环画。塔院北侧,大雄宝殿两旁复建有《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处所:西厢、西轩。梨花院。 普救寺塔院西墙外或塔院北墙与大雄宝殿之间,有莺莺小道施工起土起出来的遗迹,年代测定是唐时的小道,既然是唐时的小道,莺莺肯定是走过的,那么理所当然就是鹫莺小道了。我没大注意那条小道。小道从沉埋中一见天日就又年轻起来,年轻的小道未经特别的提示激不起怀古之幽思。莺莺和莺莺的爱情永远年轻,小道则只有苍老才见魅力。 塔院南,也就是普救寺正面石台下的崖壁上有3孔窑,那窑也是历史遗迹。几处遗迹证明,西厢故事的发生地确实在这里。在这座被称为峨嵋塬的土山上,出普救寺向西,走过现在的蒲州街道,走过残留的蒲州古城,路旁出现一个大广场,广场上伫立着气势恢宏的仿唐建筑大公园公园、拱桥、湖泊、花坛,绿叶衬红花一样映衬着举世闻名的鹳雀蒲州,劫后余生的古城。 不上鹳雀楼,不知黄河近在咫尺。站在6层楼外的平台上,西望。黄河是一条亮亮的水线。新塑的王之涣日夜守望着黄河,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立晋望秦独立中州,是蒲州城外黄河岸边的登高揽胜最佳之所,历来为文人雅士青睐。王之涣的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短短二十字。以“缩万里于咫尺”的大手笔,放歌抒怀,揭示人生哲理,迄今笑傲文坛,让鹳雀楼成为代代人心中不朽的名胜。但元代初年以后的人已无缘亲登亲睹印刻王之涣足迹的鹳雀楼了,它被毁于战火中。如今的鹳雀楼,体现的是当代人的智慧和建筑成就,它崇伟壮丽得超出了古代人的想象能力而且科技含量古人无法企及,它装了电梯。如果王之涣仍在,这位立足高远。胸襟广阁的兄台不知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来。 王之涣时代的鹳雀楼只有三层,今天的鹳雀楼明三暗六,那一座托举鹳雀楼的基台。论高度怕也不逊于原楼了吧,我没有向西走到黄河边去看此段黄河的冲动,被黄河水冲毁的蒲州古城倒深深吸引了我,那是人类大灾难的实景展览,古蒲州城有一部分城墙依在,西城门、北城门保存尚属完好」东城门遗址被白栅栏圈了起来,看到的虽是土丘荒草,位置是不会错的。这样,老蒲州城的轮廓就显现出来了,浩浩荡荡的一座城池,空空荡荡。里面十之八九是荒滩,零星的有一些残旧的房屋穿城公路旁有一些房子,大概是在大灾难后盖的,力求简约。 毁掉蒲州城的正是黃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运城荣城的后土祠,我们看到紧贴祠墙外土塬的宽宽的河道,那河道至少宽出四五公里,涉过四五公里的河滩地,才能看到黄河,它曾经貼着后土祠流淌过。黄河也曾紧貼着蒲州城流淌,它冲毁淹没过蒲州城后西移,给古老的蒲州留下惨痛的记忆。听开蹦蹦车拉客的农民说,新蒲州的房子,是解放前后盖的,河道一移。半个多世纪了,再没回来过。在人定胜天的时代,黄河河道已被锁定。不过原来的蒲州城已迁移了近20公里,黄河即便把河道撵回来,也撵不到城边,迁移后的蒲州,就是永济,现在的蒲州只是永济的一个镇。 看凹在地下的蒲州西城门和看黄河开元大铁牛都不会心情平静。西城门的城台、瓮城城墙。券门洞残破的不多,荒芜的景象触目惊心,如何成为地下城,与多情的黄河联系起来思索。已不是个谜。城中心有鼓楼,楼台残砖夯土赤裸着苍凉,台上之楼踪迹皆无。那不是为泛滥的黄水所夺,和城墙一样,它最终毁在当年贫困的蒲州百姓手中——偷偷拆掉,把能用的材料拿去盖房了。当然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水患。 距西城门不远,一二百米的样子吧,是一片规划只落实到一半不到的蒲津渡文化园区的入口,园中能向游人提供的现在只有一个展览馆。那馆的设计很有意思,它从外观从实际功能上说,都是一个高台,正西是很宽的一级一级的台阶,有护栏,高台西南角,开有出入展室的门;高台是空心的,展室在台内,展室里陈设的食物有限,多是图片和文字,还有录像片,介绍古蒲津渡和黄河开元大铁牛。 在台内的展室里。最惹人注目的食物是用大玻璃罩罩起的铁柱。铁柱粗硕,锈迹斑斑,是氧化腐蚀中最原始的状态。铁柱隔室顶与台顶的什么相连。拾阶走上合顶,黄河大铁牛赫然在目,共有四头。头西尾东全部伏卧状,每牛身侧立一铁人,除此之外,台顶上还有2座小铁山,7根高高的大铁柱,均露天,无遮无拦;与室内铁柱不同的是。它们经过了防腐处理。颜色发黑,亮亮的一层油光。件数不多,却显出非凡的场面。气势,宏壮如一个特别的军阵。再观细部,铁牛披鞍鞯,环眼圆睁。精神矍铄,铁人更是铁塑艺术的神品,4尊4种姿态4种神情。 各个孔武位桥梁专家评价说:蒲津铁牛不同于杨军阵,耀帝威的秦兵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宝的释迦舍利;更不同于讲五行为压胜的镇水石犀。这是一个真正的工程建设,是有实际功底的艺术珍品,是实用技术同雕塑艺术有机结合的典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 铁牛是艺术化的实用品。是桥梁工程中的重要部件,专家们称之为地锚。铁牛的尾部均橫有一根大铁轴,铁牛下铸铁盘。铁盘下是向前斜插的铁柱。这铁柱就是我们在展室中看到的被玻璃罩罩起的那种,它长达38米,每牛6根。铁牛经专家测定。每头达30吨左右。沉重的铁牛,卧的坚实,粗壮的铁柱深插在泥土里,插得稳固。铁链栓在牛尾部的铁轴上,铁链上栓船架浮桥,这桥能是轻易據得动的吗? 黄河铁牛是唐玄宗降诏铸造的。用地铁,相当于当时全国年产量的五分之四,不惜工本。此渡有一桥锁三城之说。河西,是陕西朝邑城,河中有岛。亦有城,河东就是蒲州城。唐称河中府。若能溯时间之河回到唐开元十二年,我们看到的会是怎样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百舟连环,一桥浮架东西。浩荡的河面上,卧虹戏浪凌波。 黄河开元铁牛被泥沙深埋了,年出土时,在地面6米以下,最深达到8米,那个厚度够起二层楼房。黄河铁牛的发现和发掘,使考古学家们找到了蒲津渡东码头的确切位置。结合史料的滿州。 可以粗略地再现一部蒲津渡浮桥史了。在这部浮桥史中最精华的部分,理所当然地归于唐朝。蒲州的历史地位也由黄河铁牛得到了验证。它竟是唐王朝的一个陪都。繁华不逊于东都洛阳,桀骜不驯的黄河与时间合谋,硬是把蒲州曾有的一切剥夺了。 壶口,黄河的招牌与营生 黄河对地形地貌的改造,经典的事例莫过于吉县壺口,壶口也是黄河的一面招牌,天色阴沉,雨雾蒙蒙,黄河的咆哮声,隆隆震耳。司机说壶口石槽是黄河每年5厘米这样啃出来的。看了官方的解说牌,知道他说得少了,黄河平均每年要啃出1。73米到米。这并不是个小数字,宽30米到50米,深60米,厚米到米的石头下车面对黄河看到的不是石槽而是石滩。石滩到石槽足有多米宽,滩上石板,块面大小不一,纹线纵横,有的边沿有棱有角,有的几近风化成渣。有的如连亘起伏的石丘,有的状若梯田。近石槽处,会看到石板上的圆洞,圆坑,像石臼,圆的匪夷所思,人凿的水冲的都不会那种形状,人凿不会凿得那么光滑平整。细磨刀石也细不到那种程度,若水冲磨出的,水又是怎么把握的尺寸把洞把坑磨得那么圆?除非水锥几百年上千年上万年未变过形貌,天生一个正圆体。 水切出了宽30-50米的8里石槽,号称10里龙槽。石槽向源的头,就是万里黄河最壮观的风景—一壶口瀑布。千里黄河一壶收,收进深达60米的龙槽里。水盛期,不是瀑布最壮观的时节水跌宕的幅度、深度有限,落差小,观瀑景最佳的龙洞—深达石槽底部的观瀑台已被水没,只能站在槽旁石岸上。看汤汤大河如何汇聚。向槽中跌泻,那声威,劲势。你想不激动都不可能黄浊的水龙腾跃而下,万匹十万匹黄鬃烈马失了本性般的义无反顾,狂躁。前呼后拥,倒卷着碎浪金花,击起摩天狼烟。轰轰轰滚雷长鸣,惊天动地。 龙槽两侧有观景长廊,实际是水蚀出的台地。距离主瀑布稍远一些,就可下台在石岸下的合地上回观主瀑。侧观槽壁上的副瀑。副瀑在陕西地界,隔槽相望。幅面宽阔分绺跌泻,那是从石床上冲过来未及在主瀑布跌下的水形成的。与主瀑布比,它更有瀑的韵味瀑的风貌。再往下,还有二河瀑布。瀑在山西吉县这一侧,由汇入黄河的二河水形成,也是浩浩荡荡。飞流千仞,过了洪水期,则不再出。 壶口瀑布的明星是扎着白羊肚毛巾。身披着黄坎肩,手拎着长烟袋锅,牵着毛驴的老汉,他的装束。30多年前我在山西时还常能看到,此次入晋。竟是唯一。多少家杂志都登过他的照片全在封面。封面老汉哩!比封面女郎叫座,长得也标志,满脸纵橫的沟壑,满脸的岁月沧桑。一把地道的长髯黑胡须。其实他远不到60岁,年的南京兵,4年后复员回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