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百霖价格大概是多少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8629.html 校姓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后裔,现分布于河北栾城、鹿泉,河南中牟、辉县、巩义,陕西蒲城,江苏兴化、姜堰、大丰、湖北郧阳计一万三千多人。 通过对中牟校秀书墓碑铭文的考证,及历史上拔都长子“撒里答”朝觐蒙哥汗的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原所长杜荣坤,中国元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内蒙古大学教授薄音湖等5名专家于年10月在河南省中牟县举行“校氏族源鉴定会”,他们一致认定校姓应为蒙古族成吉思汗后裔,世系为:成吉思汗—术赤—拔都—撒里答—校姓。 那么校姓的始祖到底是谁呢?校永泉先生考证了以下《元史》活动于“平阳路”之诸王记载: 卷13·页:……(年)是岁,…赏诸王阿只吉、小厮(小薛)…等所部… 卷14·页:……(1年)二月,辛丑,遣使以钞五千锭赈诸王小薛所部饥民。 卷15·页:……(年)赐诸王小薛金百两,银万两,钞千锭及币帛有差。 卷16·页:……(年)诸王小薛部曲万二千六十一户饥,给六十日粮。 卷18·页:……(年)平阳民诉诸王小薛、曲列失伯部曲恣横,遣官鞠之。 卷18·页:……(年)诸王小薛部众扰民遣官按问仗其所犯重者余听小薛责之。 卷19·页:……(年)诸王小薛所部三百余户散处凤翔,以潞州田顷赐之。 卷21·页:……(年)赐诸王小薛所部等钞六万锭。 卷21·页:……(年)以太原、平阳地震禁诸王阿只吉、小薛所部扰民。 卷24·页:……(1年)敕诸王小薛部曲归晋宁路襄垣县民田。 由此推论,“小薛”应是撒里答的大儿子,而“曲列失伯”是撒里答的小儿子。 校秀书碑文校姓是“以封号记族”,校姓撒里答之前的先祖都是蒙元的开国元老,没有“木交王”的封号。结合《元史》中耳交王的传说(耳交王和他的属下部落在拔都从孙宽撤,被元王室封为肃王的地域,肃州(酒泉)西边不远处),木交王、车交王、耳交王很可能是元末黄金家族内部给其驻封邑地后王的封号,而“木交王”就是撒里答的大儿子“小薛”。 校秀书碑文校姓“趁在草莽”应该就是在“小薛”时期。从元太宗赐平阳为拔都食邑时起,实行五户丝税制,由拔都派人监临地方征税;到至元二十五年(年)忽必烈撤销了平阳投下总管府,赋税统通由地方政府征收,居住在平阳的拔都后裔只过了大约50年的优裕生活。此后,重建大都总管府,朝廷不再支付五户丝和江南户钞,他们已与普通百姓无异,只是空有拔都后王食邑之名而已。到了至正十七年(年),平阳拔都后裔与朝廷之间任何关系都没有了,他们成了大元帝国的编户齐民。 所以,“小薛”就是校姓的始祖。 根据河南巩义家谱“忠”,“始祖自明初由直隶栾城七世祖南游越河留居吾巩县家蔡庄”明嘉靖十五年(),五世校邦宁给先祖立的碑。此时离年已年。碑文说一世忠由栾迁巩,依据明弘治间祖坟碑文。假设当时五世校邦宁给先祖立碑时年40,则忠(25年一代),栾城一世,-=为其出生年份,指向了撒里答的下一代“小薛”(史载撒里答出生于年)。 依据蒲城家谱,其一世祖“整”大约出生于年,约为始祖的第五代;而江苏一世祖“镕”明初年出生,约为始祖的第四代。 可能生活在山西洪洞的校姓先祖在“趁在草莽”后,“曲列失伯”一支迁至河北栾城的封地。元末大约年红巾军攻陷山西晋宁路之间,“小薛”一支东逃和栾城一支会合。但由于当时大明的户籍管理制度,一个姓氏的蒙古族在本地不得超过10户,他们不得不再次南逃至河南中牟,明初中牟又分出一支迁至江苏,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分布。 以下描述多少可以说明问题:栾城校姓有两个花园亩;曾在县衙专门建自己的牢房;家族的祖坟规模庞大,光石碑就达十数层,坟地里松柏也非常茂盛,站进去看不见太阳。 仅是推论,待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