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7/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洪洞微资讯ID:htwzx

每日分享洪洞新闻动态、洪洞民生、洪洞商讯、发布洪洞县最新时政新闻、最权威的政府声音、弘扬洪洞正能量。

洪洞大槐树景区景点   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点。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鹳鸣桥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莲馨桥   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盛产莲藕,盛夏而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莲花包围。道光进士、洪洞玉峰院讲席,祁宿藻《故乡吟》中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同源渠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过厅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迁民壁画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牌坊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室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一代大槐树遗址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二、三代大槐树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石经幢   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   千年槐根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树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思源潭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献殿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平方米,总投资余万元。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洪崖古洞   “洪崖斩壁”、“古洞连云”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县名的来历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为演绎洪洞这一胜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占地面积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可供游客参观游览。[编辑本段]主要景点   洪洞县大槐树镇   (一)关帝楼   关帝楼,又名春秋楼,位于洪洞县城中地段。明嘉靖十年(),城内人郭钺等筹资创建。建成初,同时供奉真武大帝、二郎神、关帝,因而又称三真阁。楼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北面悬有董寿平先生题写的“飞栋临庐”匾,内供关帝夜读《春秋》木雕像。   (二)大士庵   位于洪洞县城中地段,文庙街从庵后穿过,北与关帝楼隔街相峙。明万历二十九年()创建,整个建筑占地近二亩,建筑格局略似民间四合院,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寮房、客堂、斋房等。   (三)千佛寺   位于洪洞县城东门内,创建于明代。共有前、中、后三大殿。前殿代山门,中殿供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后殿中供有释迦牟尼佛,两房供有文殊和普贤菩萨,大殿东西两边上供有千座佛像,故称“千佛寺”。年8月5日,千佛寺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永凝堡西周遗址   位于大槐树镇永凝堡村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发现,面积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4米暴露有灰坑等。年省考古所和临汾文物班联合在此进行了发掘。出土器物有鼎、鬲、车马器等铜器,鬲、豆、尊等陶器,玉器等。   (五)钟楼寺   位于县城东门口路北,始建于宋代,现存钟楼为清同治六年()重修建筑。钟楼座北向南,重檐十字歇山顶,琉璃瓦覆顶,内悬宋元佑八年()所铸造大铁钟。钟楼寺建筑古朴、雅致,置身其中给人以灵动相融、超凡脱俗之感。   (六)候家堡候家宅院   位于大槐树镇候家堡村中央,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宅院主人候源征系当地富户。候家宅院由前后二进院落组成,占地约四亩有余,因其保存完好,建造精致,在洪洞的民居建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苗村祖师庙   位于大槐树镇苗村西南,占地约二亩余,始建于元代,明代曾加以修葺,现存建筑正殿、垛殿、配殿、戏台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的格局,供奉玄天祖师,采用分心造法。   (八)上纪落石坡   位于上纪落村南端,与国士桥相接。旧时为南北交通要冲,俗称官道,又称驿道。光绪十九年(),赵城知县湖南人李寿芝虑于坡道遇大雨时冲损难行,捐资修建石板坡。当地百姓为表扬其功,在坡顶西侧,立功德碑,简叙其修坡事迹。   (九)国士桥   位于大槐树镇上纪落村与下纪落村交界处,北接石板坡。相传春秋时即有桥,因晋国智伯的仆人豫让曾在此处谋杀赵简子,后人遂称此桥为国士桥。现存为明代建筑,通体石砌,券拱二孔,拱顶有石雕,形象凶猛,雕法精湛。   洪洞县(十)李堡韩尚书墓   位于大槐树镇李堡村西大锡沟,占地一余亩,始建于明嘉靖六年()。韩尚书名文,字贯道,明中叶洪洞李堡村人。居官清廉,因弹劾宦官刘瑾等八人专权,被贬回乡。明嘉清五年()病逝。嘉靖帝追赠韩文官街至太傅,赐银钱敛葬。祭祀规格与师旷墓、皋陶墓相同。   (十一)姚庄朝议大夫墓碑楼   位于大槐树镇姚庄村村南,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碑楼内嵌青石碑文记载此墓为:敕授儒林郎候选州同赠朝议大夫议叙知府张公辰工府君暨赠孺人姚刘太君、王太君、杨太君之墓。该青石碑对后人研究清文化及葬俗有一定价值。   (十二)庄园教堂   位于大槐树镇涧桥村东北、庄园村的西南,又称露德圣母堂。年,由荷兰籍法神甫主持修建。每年耶酥复活、圣神降临、圣母升天、耶酥圣诞四大占礼期间,洪洞、临汾等地的天主教徒约千余人前来该堂过宗教生活。   (十三)梗壁文峰塔   位于大槐树镇梗壁村村南,始建于清代。塔顶放陶制宝顶,意为聚祥瑞,纳灵气,佑庇当地百姓之用。值得一提的是,塔顶葫芦形宝顶多年来一直北倾,历经风雨,仍坚固如初。螟蛉寒炙   广胜寺镇   (一)飞虹塔   位于广胜寺镇广胜寺上寺,屹立于山前的正面,建于明朝(——),历时十二载。飞虹塔呈八角形十三级,高47米,为锥形,全部砖砌。底层设有回廊,一层一组图案,尤为巍峨壮观,引人注目。其建筑艺术在全国首屈一指,为全国琉璃第一塔,被誉为“国宝”。   (二)广胜寺弥陀殿   位于飞虹塔后,即上寺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开门,四壁无窗,虽经明代重修,但仍保持元代结构特点。殿内主像是明代铜像阿弥陀佛像,两侧为泥塑观世音和大势菩萨像。墙边有一排红色的藏经木柜,闻名于世的《赵城金藏》原来就藏在这里。   (三)广胜寺大雄宝殿   广胜寺上寺中殿称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单檐悬山顶,殿内设佛龛,供木雕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两侧为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佛龛两侧及背后有明代铸的十八罗汉和清代泥塑观音像。   (四)广胜寺毗卢殿   广胜寺上寺后殿称为毗卢殿,系元代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泥塑三佛、四菩萨、三十五尊铁雕铸佛像和五十三佛壁画等,系明代作品。   洪洞县(五)广胜寺元代壁画   广胜寺下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壁布满元代壁画。这些壁画,内容多为民俗,实乃可贵,为元泰定元年(年)所绘。技法非常娴熟,人物清逸生动,线条流畅有力,构图章法巧妙,其艺术价值极高,为广胜寺“三绝”之一。   (六)泰云寺   位于广胜寺镇石桥村北,洪广路南侧,该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十五年(),北宋雍熙年间重修,清乾隆年间再次重修。该寺的建筑和绘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碧霞圣母宫   位于广胜寺镇坊堆村西,明代建筑,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雕塑、悬塑精美绝伦,是一处等级较高的道教圣地。—年,省文物局会同县文物旅游局,对碧霞圣母宫进行了修复。   (八)霍泉   位于广胜寺水神庙前东南隅,俗称海场,即霍泉源头。因流于霍山之麓而得名。霍泉源自沁源诸山,向西流至安泽县的渗水滩,涌入地下的透水层,伏流80余华里,于霍山之麓广胜寺山脚磐石中喷发而出,在此汇集成潭。泉水清澈见底,为水神庙又一胜迹。   (九)广胜寺地震纪念亭   位于广胜寺霍山南麓半山腰,年9月21日建成,纯木结构四角亭,琉璃瓦覆顶,饰以彩绘。亭中置石碑一通,上刻“地震纪念亭”五个行书大字。该亭为纪念元成宗大德七年()8月6日在洪洞、赵城一带发生的一次八级大地震而立。   (十)九箕山洗耳泉   位于广胜寺镇封里村的九箕山中,泉水从山脚流出,清澈甘醇,流量为1.5公升每秒。据当地人讲,泉水遇到干旱季节不减流,雨涝时节不增大。因口感稍甘甜,人们又称“甘泉”。   (十一)早觉村村门楼   位于广胜寺镇早觉村北,现存为清代建筑。底部砖砌基座,基座顶部四面砖砌护栏,中间立木起楼,重檐十字歇山顶。中间四柱直通顶部,柱间耍头雕刻成草龙形状,雀替雕作夔龙拱壁图案。站在楼上,可绕檐环行,四望烟村雾树,霍岳东峙,宛如图画。

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

订阅与交流

?回文章顶部,点“洪洞微资讯”进行订阅或者点击“原文阅读”(推荐)

?搜号码:htwzx或搜







































银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治疗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