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全国总人口约万,当代新百家姓排名第六,占全国人口总数3.1%。

杨,木也。从木,易声。

——《说文》

杨氏,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

——《通志·始祖略三》

得姓始祖:杨抒、杨伯侨

郡望: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

堂号:弘农堂、关西堂、四知堂等

代表人物:杨坚、杨万里、杨利伟等

发源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

杨姓女生做文人老婆,值!明证:诗圣杜甫没有小三,一生只取一个老婆——司农少卿杨怡之女:)

历史发展    

▉起源

●姬姓改姓

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1)周成王封三弟叔虞与唐(今山西闻喜县东北),称唐叔虞,到周康王时封叔虞次子抒为杨侯(古城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杨侯传至第六世杨康,随周宣王北征阵亡。周宣王命第五子涧(即尚父)到杨国以继其祧。周幽王封尚父为杨侯。公元千年,周幽王被犬戎附录,西周灭亡;次年周平王迁都洛阳,是为东周。到周恒王时,杨国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尊杨抒为始祖,有多年历史。

也有杨氏宗亲会认为,杨抒这个人物可能是假设出来的。

(2)唐叔虞之长子燮父由唐侯改封为晋侯,传到11世晋昭侯时,封其叔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史称曲沃桓公。公元前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晋武公灭杨国,封次子伯桥于杨,伯桥的曾孙羊舌肸(字叔向)以杨为食邑,其后裔以邑为姓姓杨。这一支杨姓有多年历史。

(3)周景公之后裔封于杨(今河南宜阳县西),是周朝的一个小邑,其后裔姓杨。这支杨姓已有多年历史。

百度贴吧发布的始祖杨伯桥

▉迁徙

杨姓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春秋时杨为晋所灭,杨姓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河南

春秋战国时期,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姓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随后,杨姓也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

宋、元、明余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杨姓人口的分布总格局也发生变化,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

当代,杨姓总人口已超过万,为全国第六大姓,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

          传统文化          

有人戏言:不跟杨长官打交道。送礼送不进,生意做不好:)

▉郡望堂号

杨姓郡望主要有弘农、天水、河内等,“弘农堂”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杨抒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华阴人、杨伯桥后裔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宗祠对联

●三公泽世四杰传芳。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列三公之位。下联典指杨炯,他和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三相才华齐凤阙千金诗赋重钟山

——上联典出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宰相。下联典出明代杨廉夫,能诗,太祖朱元璋曾称赞他的《钟山》诗“值千金,姑且赏赐五百”。

●忌我何尝非赏识欺人毕竟不英雄

——此联为清代名将杨芳自题联。

●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

——此联为广东省兴宁县大坪镇布路村杨氏宗祠善庆围堂联。

(杨尚昆家)

▉文化遗产

——杨尚昆故居

“杨氏民宅”是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祖辈修建的二品官员豪宅,俗称“田坝大院”。大院于清光绪四年(年)动工修建,光绪十六年(年)落成,历时24年,占地余平米,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精致,是经典的清代民宅建筑。

大院平面建筑呈内向长方形,横列四大单元房舍,进深跨院成四合大院。

首列中为正方形天井,左右对称各有一小天井;

二三列为两个横向长方形大天井庭院,轴线居中,九重门通透幽深,两厢对称,后列房舍除华丽的堂屋、厢房外,还有两耳楼成对犄阁,俗称“小姐楼”。

阁侧地面各置小花园,遍植腊梅、葡萄、黄桷兰等珍贵花木,四季飘香,形成阁中有园,园中有阁的微缩自然景观。

按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一道高高的风火墙外,一排独立的“长工园”和厨房,与院内分离开来。如关上各列大门,便单列锁闭,形成各自的深闺小院;若开启各列大门,则各列房舍有串通相连,构成院里有院,门中套门的规整而紧凑的格局。

大院的雕饰装修,更是千姿百态,玲珑精致。其中尤以门楣、门帘雕饰精美,堂屋前两立柱的斜撑工艺精湛绝伦。从设计到建造都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其学术价值更是不用多说,被誉为“清代民居博物馆”。

▉典故:程门立雪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宋史·杨时传》

译文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小的时候非常聪颖,善于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拜师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大概四十岁了。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正在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恭敬地站在一旁没有离开,等到程颐睡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杨时的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士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隋炀帝杨坚

历代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杨姓历代名人名,占总名人数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杨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数2.02%,排在第六位;杨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的1.96%,排在第十位;杨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12%,排在第十一位。

          当代传承    

年6月3日至5日,孔雀城·廊坊市首届杨家将文化旅游节隆重举办,向市民展现杨家将忠勇大义的中华民族精神,呈上一场传统文化盛宴。

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成立于年4月,系国内第二家正式注册成立的杨家将文化研究机构。据了解,杨家系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族,先祖是东汉名士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反腐,杨氏谱系世称“四知堂”),自唐朝播州宣慰使杨端为始祖,北宋杨业(令公)、杨延昭(六郎)忠义传天下;明朝杨家将后裔杨政及其子侄随朱元璋开国建功,被誉为“一门五虎”,封地于天津武清,称为瀛西杨家将,其后人杨皋(杨业21世孙)战死沙场,被御赐“金头”葬于广阳区许各庄村,目前该村70%村民都是杨家将后裔。研究会初步确定廊坊市杨家将文化五大要点:

一、杨令公埋骨香河县。

二、杨六郎主持修建永清——雄县宋辽古战道。

三、宋辽战争第二阶段“三关”中於口、益津两关在霸州市。

四、廊坊几百个村街因宋辽战争、杨家将文化得名。

五、明朝杨家将主要后裔在京津廊活动。

这五点决定了廊坊研究杨家将文化在全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杨家将历史文化高地正在隆起。

本次节在广阳区许各庄村设主会场,举办“杨家将文化论坛”。京津冀宋辽史学家、学者汇聚一堂,纵论廊坊杨家将文化渊源、杨家将家谱探究、杨家将忠勇大义精神的现实价值、杨家将文化所传承的民族凝聚力、廊坊市杨家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

本次节会举办的“杨家将题材书画展”、“杨家将文物雕塑展”,首次以现代艺术全面参与的形式,弘扬杨家将文化,《杨端嫡传族谱》同时首发。

与论坛、展览等同时进场的,是杨家将戏曲、评书大汇演、杨家将武术展演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更多市民观看。

节会期间,书画界名家、国内外杨家将后裔书画家、青少年书画爱好者参加;国内史学专家、杨家将后裔参观廊坊市宋辽文化遗迹,包括香河县土门楼村杨业埋骨地、永清县宋辽古战道、霸州市益津关,由北向南纵贯廊坊。

本届杨家将文化旅游节由廊坊市文广新局、廊坊市旅游局指导,中共广阳区委宣传部、广阳区文化体育局、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主办,广阳区北旺乡政府、廊坊市孔雀海房地产公司协办。

杭州滨江·三思屋

创业生活互动平台

责任编辑:袁三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