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戏剧中的语言无论是念白还是唱词,都很精彩。渲染气氛,突出人物,表明事理,作用不同,语句却是凝炼。有的如同名言与诗词,人们在生活中和文章里经常会用到。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一走茶就凉”等。由于当年样板戏的普及,老百姓都知道这两句话出自现代戏《红灯记》和《沙家浜》。至于别的戏词,用到的时候也很多,但关于它的出处,了解的人就层度不同了;或者说你用我用他也用,干脆没人想此语来自何处。有的本是戏剧里的经典词,被很有文化的人用在文章中,却当成打油诗词或谚语了。当然,这是极少数。有的戏曲经典词,被人用的频率挺高,但它没有诗词和名言那么幸运,不知者也会想一想,出自那家,或附庸风雅地“请教”一下。

按说,真没必要对这东西追本溯源费脑筋去考证。但我说几例,就是为了回味一下剧情,将这当成又看连册了。如有同好,能从中也有一些体会,那就更好了。

实话实说

在多少年之前,崔永元主持过一个节目叫《实话实说》。开播了好几年之后,这个节目没了;但“实话实说”一词却被广泛应用着。人群中,媒体上,剧目里,各种各样的人动不动都来个“实话实说”,生怕谁不相信他。但实话有多少,是否要拧干一些水分,就要看别人怎么相信了。

老百姓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句日常用语,让小崔推而广之了。其实,此语最先出自京剧《野猪林》里。这个词在剧中是坏人坑害好人的一句话,看过这出戏的人一回味说话的语境,一定会想,人啊。人!

高衙内想得到林冲的妻子,走狗陆谦为虎作伥,与高俅定下一条毒计,欲置林冲于死地。先使人在东京城故意激林冲买下宝刀,然后又谎称“太尉要看宝刀”。陆谦把林冲引入白虎节堂,转了几个弯之后,他却溜走了,林冲被当作刺客拿下。当万分委屈的林冲要与陆谦对质时,他矢口否认,说今天在太尉身边一直没有出门。本来是昧着良心,还装模作样地说:“林教头,你就实话实说了吧!”真是居心险恶。

善良忠直,一身好武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就这样被逼得家破人亡,上了梁山。

官官相护有牵连

《秦香莲》是一出很有名的传统戏,许多剧种都演过。老百姓对剧情体会很深,这是一个典型的包公断案的戏,民间也习惯称这是“包公戏”。

京剧《秦香莲》。有的院团演出时,戏名更醒目,叫《铡美案》。其实案情并不复杂,但被告是当朝驸马陈世美。审案牵涉到皇家事务,所以,包大人也觉得挺棘手。国太和皇姑在开封府大闹公堂,老太婆甚至以死相威胁;后来,秦香莲和这母女俩在公堂上又打起了口水仗。面对此情景,黑老包的思想斗争也很激烈,他左右为难地唱道:“皇家的事情难了断,此事怎能两周全。”按当今的话说,没法摆平。可见,手握三口铜铡的权利也不是太好用的。

包公真想出个“两周全”的办法,那就是让秦香莲“撤诉”。送给她纹银三百两,让她回家转,并深有感触地告诉秦香莲,教子“千万读书莫作官”。但秦香莲远非一般民妇所比,面对包大人此举,她哭诉地将了一军:“人言包大人是铁面,却原来是官官相护有牵连”。秦香莲悲痛至极唱出的两句词,对黑老包是猛然一击,也是一激。至此,包大人坚定了铡陈世美的决心。

洪洞县里没好人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这是京剧《苏三起解》里的名段,许多人都很熟悉也会哼唱。还有一句类似名言的话,叫“洪洞县里没好人”,也是出自本剧。就在苏三戴枷上路,唱完上边那段之后,押送她的老解差崇公道悲愤而又无可奈何地道出一句念白:“这就叫洪洞县里没好人”。这即是为苏三的事鸣不平,也是对黑暗世道极为痛恨。糟老头子一句话,多少年之后,面对人间不平事,许多硬汉也会仰天长啸:“洪洞县里没好人。”

苏三只钟情于公子王金龙,对其他人一概拒而不见。没办法,娼家便将其卖给了商人沈洪。沈某将她带回老家山西洪洞县。沈的妻子皮氏此时正与邻居赵监生打得火热,见丈夫归来,便以不愿见其夫纳妾为由,让他住在另院;沈某也乐于接受这种安排,但苏三心里只想王三公子,并未与他同居一室。沈某也未强行非礼。那位皮氏夫人觉得商人回来很是碍眼,就与赵监生合谋了一场杀人案。

第二天早上,皮氏做好了沈某爱吃的辣子面,并亲手在里边下了毒药。送去两碗还有苏三一份。可苏三闭门哭泣,并未起床;沈某独自各吃完两碗面后,便七窍流血而亡。案情很简单,县官一问就已经很清楚了,这是典型的奸夫淫妇合伙谋害亲夫案。但狡黠的赵监生占有了商人的妻子,又拿人家的银子去行贿。县官和他手下的各种办案人员都不同数额地得到了银子,于是,命案就栽到了一点都不沾边的苏三身上。

贪官污吏,恶棍刁民,合谋作恶,为真凶开脱罪责,让好人蒙受不白之冤,真是“洪洞县里没好人。”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歇后语。意思谁都明白,人家两人头都愿意的事,别人就没必要也不该参与进去了。此话用在戏剧上,更是平添了不少趣味。

京剧《群英会》里,周瑜听鲁肃讲了“草船借箭”的经过之后,想到没难为住诸葛亮,心时着实不悦;但表面上还装作十分高兴的样子,为孔明先生摆酒庆功。宴席上,他做出抗曹御敌的安排。没想到老将黄盖却站出来大唱反调,提出降曹的主张。周瑜大怒,喝令将黄盖推出去斩了。众将苦求,方免其一死,但却被打得皮开肉绽。

事后,鲁肃来见诸葛亮,责备地问道:“孔明先生,今天周瑜都督在大帐发怒,要斩黄老将军,众将都替他求情;先生是外客,为何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啊?”诸葛亮笑笑说:“他们两个,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劝他有何用啊!”鲁肃一听,越发觉得这个孔明先生有些不近人情了。当诸葛亮揭穿这是他二人定下的“苦肉计”时,这位诚实厚道的鲁子敬才如梦方醒。

脸朝黄土背朝天

黄梅戏《天仙配》全国各地的人都很喜爱,戏里的一段唱《满工对唱》,全国人民几乎都会唱,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夫妻双双把家还》。但我要说的是《天仙配》里的一句经典词,大家都不会陌生,那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

黄梅戏《天仙配》第一场,戏刚开始时,七个姐妹都觉得在天宫里呆着怪寂寞的。七嘴八舌地议论一阵后,大姐决定带六个妹妹走出天庭,出去散散心。姐妹们在云端里欣赏人间美景,观察男女怡然自乐的劳作生活,心情格外舒畅。尤其小妹对人间各种情形更是羡慕和赞赏。从唱段中可以看出,她对“渔樵耕读”四种人,均表理解和赞誉。尤其是对农民,体会更深。“庄稼之人不得闲,脸朝黄土背朝天。求得五谷收成好,欢欢喜喜度丰年。”正因为她羡慕人间男耕女织的劳动生活,所以她下凡与勤劳善良的董永结为夫妻。

“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词,讲的是农民种田的艰辛,可以由此联想到珍惜粮食,尊重劳动,关爱农民……往远伸展一下,我们又会想起那四句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料料皆辛苦”。又使人想到朱夫子治家的那句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多说一点,还有一句唱词,大家都会唱,就是“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满工对唱》里的最后一句,也可以说是中国人传统良好的婚姻观。今天的我们,如果都能拿这句话当作家庭生活的幸福观,那么,许多生活中的不愉快插曲就不会发生了。

我站惯了

“我站惯了”,这是京剧《法门寺》里的一句台词,只因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引用过这句话,一夜之间,一句戏词和一个戏名全国人民就都知道了。其实,毛泽东引用的这句话时,这出戏早就被当做“坏戏”封杀禁演了。本文的广泛学习是年,距文章的发表时间已经超过10年。在40年前,有那么一阵子,社会上曾以这句话当奴才思想去批判;贾桂自然是典型的奴才代表人物。当年那些随波逐流的起劲批判贾桂的人,不知他们对《法门寺》和贾桂其人在本剧的表现,到底了解多少。

为审“拾玉镯”一案,在法门寺摆上公堂。大老公刘瑾胡吵闹地要亲自审案,他是想过把瘾,借机抖威风。问案的各种程序他全然不懂,一切都由知县赵廉去完成。但这位县太爷的待遇此时也和犯人相同,在堂下跪着呢。大小官员都知道这是违情悖理的事。但却没人敢向九千岁刘瑾提示说:“人家还在堂下跪着呢?跪着怎么审案啊?”刘瑾听贾桂这么一说,才让这位眉邬知县站起身来。但他没给赵廉设坐,这位赵大人只好屈尊站在堂上。这时,贾桂又说:“站着怎么审案啊?你得给人家设个坐啊?”刘瑾给赵廉“设坐”之后,赵廉礼节性地让了贾桂一下,当然对贾桂也是心存感激。贾桂很知趣,知道这场合没他坐的份,就很自然地说:“我站惯了,还是您坐”。

我觉得贾桂这么说话,很得体,很正常。他人很懂规矩,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该怎么做。他很明智,知道赵廉是什么意思。拿贾桂这句话大做文章,似乎有点文不对题。可憎的倒是那位飞扬跋扈、颐指气使,丑态百出的大老公刘瑾。也曾有那么几年,人群中有拿“我站惯了”一语当笑话说的。后来,渐渐的少了,很少了。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生活中,影视节目中,人在谈事情时,常听见这么一句话:“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显然,这是为了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也叫套近乎。

这句话出自豫剧《朝阳沟》。本剧是年河南省豫剧团创编的一台新戏,育人是知识青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早中期到“文革”前这十多年时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也是媒体宣传的一个主流。“知识青年”分“回乡青年”和“下乡知识青年”两类。“文革”前曾报导过农村或城里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不考上级学校,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先进事迹。现代豫剧《朝阳沟》就是在这种政治生态下应运而生的。当然,那是先前的“知青”情况,和“文革”期间的“知青”工作有诸多不同。

年夏天,高中毕业生没考大学,立志回家乡参加农业生产,为改变农村面貌做贡献。他的同学,女友王银环也随他来到了朝阳沟。银环是个在大城市长大的姑娘,她本来可以考一个象样的大学,还想报考剧团当演员。她做出了这个抉择,来到农村,真正山沟里飞来金凤凰。

她坚定了扎根农村,贡献青春的思想,但她的母亲觉得女儿念完书应该有个好工作,下农村太丢人,干农活太累。银环妈来到朝阳沟又哭又闹,全村人都变着法的让她开心。栓定娘更是从多方面劝说开导,尽量打开她的心结:“亲家母,你坐下,咱们两个说说心里话。”见她心意有所回转,尽量释疑,便真诚地对她说:“咱们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银环在一旁接过话茬说:“婆婆待俺像亲妈”。在众人善意的“围攻”下,银环妈没办法,回走了。后来,她看到了朝阳沟的变化与发展远景,也来了这里落户,参加了农业生产。

《朝阳沟》是“文革”前关于“知青”题材的现代戏,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成功。几十年后,“知青”的事早已成为历史,在理论和操作上也不同当年。但豫剧《朝阳沟》仍经得起时代的检验。作为保留剧目,且常演不衰,确实是个奇迹。《朝阳沟》是个经典剧目,“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是个经典词。这个词的用途很广泛,生命力也很强。

后记

要说经典词,还有很多,一定有不少更好的让我遗漏了。眼前还有几个好的经典词,我就不准备详细说了。如豫剧《七品芝麻官》里,“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花木兰》时在,“谁说女子不如男”。评剧《刘巧儿》里,“做一对模范夫妻立业成家”。评剧《花为媒》里,“生米已经做熟了饭”。越剧《红楼梦》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语句清新美丽,人们还愿意套用此句,说“天上掉下个”什么。好词如大海,我说的仅几滴。

戏剧与连环画的渊源很深,中国最早的连册上,很多人物都是舞台造型,尤以武侠英雄形象最为常见。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名家笔下的人物也能见到舞台人物痕迹,大家最熟悉的连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白骨精的装束,就很有古戏刀马旦的样子。反过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的人物造型,绝大多数是依据套书《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形象。电视连续剧《水浒》在筹备开始拍之前,先请著名连环画家戴敦邦先生进行人物造像。由此看来,戏剧与连环画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看书与看戏,各有收获,收获有相同的也有不同,但了解的都是人和事。

文:李洪庆

精彩连环画,请到以下店铺选购:

其他购买   “爱连说”微论坛已经开通了,微友们可以在“爱连说”微论坛进行连环画收藏讨论或者其它交流,看连环画,交真朋友,微论坛有你更精彩。(点击右上角菜单查看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