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老牌名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5777843.html 山西两日 今年中秋、国庆同一天,过完这个重叠的双节,儿子一家三口和我们老俩口一行五人开车踏上了去山西旅游的路程。 时值秋末,天高气爽,不冷不热。尽管大地和群山都披上了枯黄的外套,收割庄稼后裸露的禾茬也显得有点寂寥,但心里一片阳光,甚至有点兴奋。因为,去山西第一站一一洪洞大槐树“寻根”,是我多年的一个心愿。 汽车登上高速,风驰电掣般地向前飞奔,祖国的壮美河山一幕幕在眼前闪现。令我感慨的是祖国的大交通,方便快捷,四通八达,不愧为世界第一。这条路也像去四川一样,翻山越岭,穿洞过桥,(最长的一个洞13公里)过平顺,越潞城,过长治,越屯留,过安泽,越古县,下午三点,终于到达目的地---洪洞县。 说来也怪,一路上阴晴不定的老天不知啥时一扫阴霾,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和风送暖,秋阳如春。我顿觉心旷神怡,丹田内又泛起一阵亢奋。从进入洪洞那一刻起,我对这片土地就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爱恋,这里的人,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使我感到异常的亲切。这种感觉很微妙,就好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 是啊,五百多年前,我们的先人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虽然明代远迁河南林县,但我们的根在这里。我们有山西人的烙印,我们有洪洞人的基因,我们是凝聚“王”姓大旗下永不离分的一家人…… 第一日:洪洞老槐树 景点人山人海,近处的两个停车场都满,只得远处停车。景区对65岁老年人免费开放,进门时都进去了,我被卡住了。我是10月12日生,今天10月3日,相差9天,我不到老年人的年龄。好在验票人告诉我,让我去补办一个入场手续,费了一点小周折,还是免费进去了。我感到了山西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明朝年间,由于瘟疫和战乱,其它地方的人有的绝迹有的锐减,人口稠密的洪洞倒成了一方安全圣土。朝廷实行了大规模的外迁,外迁人口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就气候环境而言,洪洞这块地方,无疑是一块宜居、生存的风水宝地。 我在众多外迁家族姓氏牌位前找到王姓,那横平竖直的“王”字情不自禁地使我想起了我们的先祖王中祥。 在那酷吏暴君的动荡年代,这个老实巴交的种地农民,拖家带口从这棵老槐树下启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翻越峰峦叠障的太行山,一步一步地来到河南林县,如果按一天三十里计算,也足足需要二十多天,途中的劳累,途中的吃住,途中的不测……每一件难事今天想起来都令人发怵,令人胆寒。先人们吃的苦受的罪实在太大了!真难以想象他(她)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历经千难万险挑战生命极限来到林县,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到林县后,在没吃没住没地一穷二白极端艰难因苦的条件下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发展壮大,这又是一个奇迹,而且是实打实的真本事……你不得不佩服中国农民的生命顽强,你不得不佩服祖先们的生存智慧,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迄今己整整十九代…… 面对王姓的牌位,我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并在留言符上题字“平安快乐”,祈求家族的昌盛。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看到这里的王姓家谱。 景区最令人震撼的是那棵七男一女才能合抱的老槐树,那硕大的树身,那枯朽的枝桠,那稀疏的黄叶,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生命的厚重和古老……站在这位“垂垂老者”的身旁,我倍感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 是啊,在大自然面前,一个人的确是渺小的,小得如一粒尘埃,但是,延续的力量却是强大的,强大到改朝换代,强大到地老天荒…… 从大槐树景区出来,天已傍黑,我们本想先找好旅店再去吃饭,可是,洪洞有资质的旅店都已住满,只好寻找附近。最后无奈我们只好去三十多公里外的临汾住宿。感谢北斗为我们一路导航,到临汾己是晚上八点。吃过饭去临汾夜市转了一转,十点多准备休息。可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那棵古老久远、老态龙钟的老槐树以及先祖王中祥拖家带口远迁跋涉的一幕幕场景老在脑际萦绕…… 请看第二篇《乔家大院》 :王建庄,网名高山,林州人,现已退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 相关文章链接:《寻根老槐树》刘梅平 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