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8/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按:杨志远先生史学知识丰富,对揭发武清胡编滥造是有功劳的,协助弘农杨氏把周宣王曾孙是弘农杨氏始祖这个伪论调从神坛上取下,因为弘农杨氏始祖是伯侨,怎么可能是周宣王曾孙?一个家族有几个始祖,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想不到志远先生大肆否定伯侨老祖,依据之一是梅州尚父谱,查遍史籍,查遍所有谱书,连梅州谱都没有尚父世系的流传,尚父世系是杨布生教授为了推销《通史》给朝鲜箕子的裔孙杨涧取个名字,首次出现尚父世系。志远先生力挺尚父是弘农杨氏始祖,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不相信伯侨了,把杨布生的尚父世系挺起来,这是低估大家的智商。先生说伯侨世系是宋代谱匠制作的,笔者认为,宋代谱匠的作品比今人杨布生的作品更可信,因为宋代谱匠的作品已经流传千年。实际上,先生差已,我文中已经提出从秦汉到宋代杨氏家谱的目录,说明弘农杨氏谱系没有间断,伯侨世系是从古到今的世系传承,并非宋代谱匠的编造。而且,《宰相世系表》是当朝最著名的谱学专家吕夏卿作品,并不是什么谱匠。周宣王、尚父世系都没有流传,先生否定伯侨,这不是就想让杨家以后没有老祖宗吗?而且先生以梅州谱作为证据之一,这梅州谱清朝初年都认伯侨,不知道云岫父亲,现在,什么都知道了,才两百左右年的谱,你作为挺尚父的证据,这恐怕基础不扎实吧?一句话,周宣王世系明朝之前无载、尚父世系杨布生没有出生之前无载,然而伯侨世系从古至今流传,建议不要否定,想否定也否定不了,华阴晋公子宫、羊公石室在那里摆了两千多年,那是古迹,能够否定吗?历史你可以否定的,比口才嘛,古迹在那里,你用嘴把他搬不走嘛!否定不了晋公子宫、羊公石室,伯侨就无法否定。

志远先生是杨岳萍女士的同路人可能不错

一、驳伯侨非弘农杨氏始祖论的意义

据历代史书记载,伯侨、尚父、周宣王曾孙是杨氏的始祖,杨干是杨氏始祖最早出自于民国《洪洞县志》,该志与历代史载出入非常大,故不取其载。其中,有世系传承的就是伯侨世系,史载他是弘农杨氏始祖。现在,网络上大肆抹黑伯侨史载,如果伯侨被抹黑了,弘农杨氏就没有祖宗了。因此,提醒弘农杨氏族人少发表抹黑祖宗的文章,至于非弘农杨氏,我们无法阻止他们,笔在他们的手上,想怎么抹黑那是他们的事情。其中,杨志远宗亲《杨氏祖源考》一文主张尚父为弘农杨氏始祖,误差很大,特发文更正。

先生把羊舌家族抹黑成贪腐家族,但是孔子怎么说的?

二、正确认识伯侨为始祖的文化认同地位

伯侨、尚父、周宣王曾孙、杨干都是姬周杨氏,他们都有共同的血脉,后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个始祖的血脉,但是每一个始祖都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现在我们认伯侨为始祖,那是因为只有伯侨世系历代传承,所以,伯侨为始祖是一种文化认同。

挺一个今人杨布生假造的尚父世系有千年传承伯侨世系权威吗

三、伯侨是弘农杨氏的血脉始祖不容反驳

历史上关于弘农杨氏的始祖记载是多元化的,前后矛盾的,争论是无休止的,但是有一条,华阴古迹证明弘农杨氏的始祖是伯侨。

第一、羊公石室

羊公石室在华山主峰西北的白羊峰上,与壶公石室毗邻,是春秋战国时天下杨姓先祖晋公子羊舌氏隐居避难的地方。

史载:白羊峰在岳西北五里,层岩晃朗,洞室空漾。昔有隐此峰者,莫知姓名,当乘白羊往来,因以名峰。每至三元八节,即有神灯或三或五现于崖端。《列仙传》记述得更为神奇。说战国时有修羊公者隐于石室,每日以黄精为食,以藤萝为榻,眼看吊榻的藤索就要断裂。他依然睡卧不动。到西汉年间,景帝曾慕名以礼请修羊公入朝廷讲道,但修羊公就是不答话,使景帝求仙的愿望数年得不到实现。景帝下诏问他何时开口讲道,修羊公不语,忽然变化成一只石羊,羊腿上有修羊公谢天子六字。景帝命侍从把石羊置于通灵台,羊却不知去向。因此汉刘向有诗赞曰:

卓兮修羊,韬奇含灵。

枕石太华,餐茹黄精。

汉礼虽隆,道非所经。

应变多质,忽而变形。

《唐书》记载:杨硕,字太初,晋叔向之后,祁盈之难,其先祖逃居华山仙谷。及硕,隐居不仕,洞习天文。生子八,俱从沛公征战。第八子喜击杀项羽有功,封赤泉侯。《杨氏族谱》记载:杨氏之先避祸逃于阴晋,筑室华山之麓,名晋公子宫,故址在今县治东南三里小涨村北人称墙口的地方。王处一《西岳华山志》载:白羊真人有《禁山录》及《制虎豹狼熊符七十道》行于世。唐初,被称为诗坛四杰之一的杨炯,也曾领群僚来石室追寻先祖遗迹,并写下数篇诗文,在诗序中记载了访寻先祖隐居处的经过和感慨。文中说:太华千仞,长河万里,则吾土之山泽,壮于域中;西汉十轮,东京四代,则吾宗之人物,盛于天下。……塞山四绝,烟雾苍苍,古树千年,藤萝漠漠,诛茅作室,挂席为门,石隐磷而环阶,水潺潺而匝彻,乃相与旁求胜景,遍窥灵迹。论其八洞,实唯明月之宫。相其五山,即是交风之

地。仙台可望,石室犹存……由此可见,华山白羊峰的羊公石室即是当年杨氏先祖避难处无疑。白杨硕子杨喜被汉高祖刘邦封侯始,杨氏后世名人辈出,其后裔四时八节石室祭祖,于是产生了神灯的传说。杨硕子孙中也有继承杨硕遗志,隐居山林不愿出仕者,这便有了修羊公的传说和后世文人的赞诗等。至东汉时期的杨统、杨厚父子在天文地理方面的研究已形成较大影响。

羊公石室年代久远,伴随岁月流逝,地质地貌改变,当年通往石室的小径,已湮没在草石之中,今只能遥望,而很少有人能攀人洞内。年华山管理局在仙峪白羊峰西侧崖上镌刻石碑一通,上凿杨氏先祖避难处七个大字。

志远也会造谣打海中的牌子这不行的

第二、晋公子宫

晋公子宫又名紫微宫,今称东宫村,在华阴市区,属太华路办事处所辖,为华阴杨氏先祖所建。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华阴县志》载,伯侨的后裔羊舌氏晋叔向的子孙为避晋室六卿之祸,幸免者逃入华山仙峪,几经磨难,起根发苗,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弘农杨氏在华山北建立宫室纪念先祖伯侨,安居乐业。宫虽名曰紫微宫,然老百姓习惯称晋公子宫,史志也记为晋公子宫。

数千年来,宫室旋废旋兴,形成一定规模,至清末时,宫城周长米,占地平方米。宫城设东西两门,门楣分别悬有紫气东来、呈祥西土匾额。一九二四年,在阻击镇嵩军的战斗中,宫城被镇嵩军炮火所毁,杨氏宗亲遭枪杀者32人。宫中所居杨氏后裔为不忘先祖遗训,门楣上多雕有清白传家四字,并于巷道庭院广植古槐,寓意继承先祖杨震之槐市遗风。

杨氏宗族植根于此,世代吉昌,人才辈出,王侯将相,屡见不鲜;学海名流,灿若繁星。他们当中,有为西汉王室卓建功勋的赤泉侯杨喜,有廉垂四知、美名千古的关西夫子杨震,有汉文学家杨修,有完成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统一的隋文帝杨坚,有初唐诗坛四杰之一的杨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等等。其功业皆显赫百代,流芳千秋。故世称天下杨姓出华阴,华阴杨姓归东宫,或称东宫为天下杨氏第一村”。

历史是人写的,有偏颇之处,但是古迹无法淹没,羊公石室和晋公子宫已经是多年的历史,古迹证明,弘农杨氏始祖是伯侨,无论历史怎么写,别有用心的人怎么抹黑,他们消灭不了古迹,能够歪曲解释历史,但是无法否定历史古迹,想撼动伯侨的弘农杨氏始祖地位这是蚍蜉撼大树。

四、历史上关于伯侨是弘农杨氏始祖的记载

第一、伯侨世系千年传承,没有间断。战国时期杨章之子曾撰杨氏家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篇》载:《杨氏血脉谱》二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一卷、《杨氏枝分谱》一卷、《杨氏谱》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载:《杨氏谱一卷》,《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系统记载弘农杨氏族谱。杨氏族谱在宋之前没有断过,只是今人未见。从宋朝以后,杨氏谱系也是一直传承到如今。

第二、历史关于伯侨的记载有:在《汉书·扬雄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日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智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江)之阳日郫。”扬雄《反离骚》中曾哀叹其祖先日:“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牒伯侨兮,流于末之杨侯。”《世本》载:“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至晋出公逊于齐,生伯侨,归周,天子封于(为)杨侯。”《姓纂》也说:伯侨系“晋出公之子”。据《晋世家》载:“智伯、赵、韩、魏四将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东汉文学家蔡邕作杨秉碑文曰:“其先盖周武王之穆,晋唐叔之后也,末叶以支庶食邑于杨,因氏焉。”杨烔作《杨去溢碑》曰:“叔虞建国,天锡之唐,伯侨受邑,食采于杨。”唐代李隆基作《杨珣碑》曰:“公讳珣,字伯珣,华阴人也,叔虞剪圭自周封晋,伯侨食采受邑君,杨氏族之先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古今姓氏辩证》载:“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五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其中,《史记》已经说晋出公道死,说明伯侨是其儿子已经没有理由,叔向是伯侨的五代孙,称杨氏始祖显得多余了。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说明羊舌是一个地名,非姓氏,当然伯侨有的后代改姓羊舌这个不容否定,杨封在前,可以说羊舌氏是杨氏的一个分支,但是不能够说杨氏是羊舌氏的一个分支。

五、历史上关于弘农杨氏始祖的争议

第一、其他杨氏始祖没有世系传承,说是弘农杨氏始祖缺乏直接依据。尚父是杨氏始祖,已经被近年出土的文物“四十二年逑鼎”证实其真实存在。有人说,尚父未必有后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但是没有尚父到如今的传承世系流传,说他是弘农杨氏始祖缺乏直接依据,只能是一种怀疑。经考证,唐朝十大才子钱微所写《杨宁墓志铭》记载:……宁公,字庶玄,弘农华阴人也,本盖姬姓周宣王之子日尚父,邑诸杨,得氏于后。至汉赤泉候喜、安平候敞、征君宝继家华,下为关西令族鄢……”,铭文中明确指出:一是尚父封为杨候,二是杨喜、杨敞等弘农杨氏的祖源是尚父。《广韵》中《阳》记载,《尔雅》云:“杨蒲柳又姓出弘农,天水二望,本自周宣王子尚父幽王邑诸杨,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爲氏也。”除此之外,再无尚父是弘农杨氏始祖的记载。这就奇怪了,就是《尔雅》和钱微这样写,其他所有史籍、碑刻都不载,为什么呢?至于尚父是杨氏始祖之一,这是史册公认的。笔者不仅要问,《尔雅》是否受《左传》影响?《左传》云羊舌氏灭,《尔雅》只好定尚父为弘农杨氏始祖?《史记》关于羊舌氏灭的记载是否又受《左传》和《尔雅》所影响否?《杨宁墓志铭》是否又受《左传》、《尔雅》、《史记》的影响否?尚父是弘农杨氏始祖这个观点站得住脚否?至于周宣王曾孙封于杨的是《元和姓纂》等有载,但是没有讲他是弘农杨氏始祖。

值得指出的是,梅州出现尚父世系谱,武清出现周宣王世系谱,杨安生、杨年建弄出杨干世系谱不足论。

海南发现三百年前抄录的梅州序是载伯侨是弘农杨氏始祖,从宋朝的廷税、文富到明朝的宗信谱序清楚明白的写着,连梅州始祖云岫的父亲都不知道,怎么知道始祖的尚父?从乾隆三十七年梅州四修谱载“吾杨来自朝鲜而蔓延于天下”到同治十三年谱载始祖杨杼是朝鲜箕子的第八代孙,居然把姬姓弘农杨氏写作子姓箕子的后代?不可思异。子姓与姬姓连祖宗都不是一个,箕子是商王朝后裔,杨氏是姬周后裔,怎么能够把姬姓人当做子姓人的孙子?从宋朝一直到民国都没有发现尚父世系,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杨布生《通书(史)》写下杨涧又名尚父,尚父世系就由大学教授杨布生假造出来了。

武清自称他们有宋朝杨充广、邦宪谱,谱载杨端、杨业是阳球的后裔,阳球是周宣王的后裔。武清的周宣王曾孙世糸也并非宋代所云,武清谱纯属小说,据谭其骧《杨保考》记载,《遵义府志》云,杨业孙充广克广不清,到底与杨昭通谱者是充广还是克广?徐士贞在《四库》直言,延广与照通谱是笑谈,宋史又无载文广有后代,武清杨洪附会杨业不足论,连充广,克广,延广都搞不清楚,武清谈什么杨家将,谈什么周宣王曾孙世糸?

至于杨干世系,据杨维森先生考证,就是今人杨年建、杨安生所制造的,民国《洪洞县志》云杨干是杨氏始祖与所有史载,与华阴县志等都是冲突的,出现的时间太晚,不足信。

第二、《左传》、《史记》关于羊舌氏全族灭的记载是前后矛盾的,缺乏依据。《左传》说,“肸又无子”,可是,《左传》又说,晋杀楊食我,羊舌氏灭,肸无子怎么会有楊食我呢?所以,专家们忙解释说,肸无子是肸不满意楊食我而对友人骂楊食我的。《左传》说羊舌氏灭,但是《左传》把羊舌三族灭的经过写了:羊舌虎贪腐被邢侯杀掉,羊舌鲋与肸子楊食我一起死于祁盈之案,可是羊舌赤、子容父子却没有被杀之载,有漏网之鱼,怎言全部灭亡呢?共产党言消灭蒋介石万军队,结果怎么没有消灭完呢?人是会跑的,能够杀完吗?《史记》采纳《左传》灭羊舌氏的观点,但是没有注意漏网之鱼。没有漏网之鱼,晋公子宫是谁修建的呢?当然,司马迁是杨敞岳父,但是司马迁是杨志远,女婿能够反对岳父吗?也有人会说《史记》非常权威,《史记》是权威,但不是全对,我们不能够全盘否定《史记》,否则,中华民族会没有历史,所以,从黄帝到武王50多年发展1代,可能吗?也只能照样子收单。不过不能说《史记》就尽善尽美。

第三、对杨秉、楊赐碑记理解的误差。《太尉楊公碑》云:“(杨秉)公讳秉,字叔节,弘农华阴人。其先盖周武王之穆,晋唐叔之后也。末叶以支子食邑于杨。”《漢太尉楊公碑》云:“(杨赐)公諱賜,字伯獻,弘農華陰人。姬姓之國有楊侯者,公其後也。其在漢室,赤泉侯佐高,丞相翼宣。咸以盛德,光于前朝。”杨志远曲解为:两个碑文约相差20年,弘农杨氏祖源描述略有不同。杨秉碑语气不确定,以“盖”(大概)开头,只提及“以支子食邑于杨”。杨赐碑非常确定:“弘农华阴人,姬姓之国有杨侯者,公其后也。”大意是:在那些姬姓的国家当中,其中有一个叫杨的侯国,杨国的国君(杨侯)就是弘农杨氏的祖先了。这种曲解是把“盖”解读为大概的意思,如果曲解为大概的意思,则很明显,杨赐碑是根据弘农杨氏意见,对此前的杨秉公碑所载弘农杨氏祖源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修正。但是查考相关资料,盖在古汉语中有多重意思,多种用法,盖不但有大概的意思,还有原来的意思,为什么不把盖理解为原来的意思呢?如果理解为原来,那么,“其先盖周武王之穆”就是“他的祖先原来是周武王的后代”了,杨秉父子的碑记内容就是一致的。

第四、对扬雄《反离骚》和《汉书扬雄传》的记载理解的误差。扬雄《反离骚》写到:“有周氏之蝉嫣兮,或鼻祖于汾隅;灵宗初谍伯桥兮,流于未之扬候”。其中,“灵宗初谍伯桥兮”的大意是宗祠里供奉的扬氏谱牒里面最早的祖先是伯侨。《汉书·扬雄传》,扬雄自述其源流云:“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知伯弊。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焉。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州。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岿山之阳曰郫,有田一槟,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它扬于蜀。”杨志远认为唐朝之前,扬雄名满天下,弘农杨氏自然也知道《反离骚》里扬雄的祖先伯侨,但弘农杨氏却没有把伯侨写到碑文上,可见弘农杨氏根本不认可伯侨是其直系祖先。没有写上去,不等于说伯侨就不是弘农杨氏的祖先,应该说,弘农杨氏受到《左传》、《尔雅》、《史记》的影响,大家没有注意到史料的矛盾之处,没有把伯侨写上碑记,但是欧阳修是杨大雅的女婿,伯侨是弘农杨氏始祖不是空穴来风。晋公子宫等古迹已经说明弘农杨氏的祖先是伯侨,《左传》、《尔雅》、《史记》根本无法撼动古迹的证明效力。所以,欧阳修在《宰相世系表》采用了一云尚父,一云晋武公子伯侨为弘农杨氏始祖的说法。《吕夏卿大宗谱》中杨偕则省去尚父的说法,以伯侨的五代孙杨肸为弘农杨氏始祖。经考证,杨与扬是通假字,杨与扬是一回事,到扬雄的时候已经是很多代了,他都不知道伯侨是他的第几代祖先,只是知道他是伯侨的后代。但是他写到,伯侨是六卿之难逃往巴蜀,实际上,六卿之难发生在楊食我这一代,是伯侨的第六代孙的时候了。从《左传》中我们知道,子容没有被杀的记载,也许子容就是扬雄的祖先。而弘农杨氏就是《宰相世系表》里提到的羊舌季夙的后代。唐朝之前官方没有季夙的记载,季夙应该出自华阴家谱,杨大雅提供给欧阳修的。欧阳修照录杨大雅家谱,搞成羊舌五叔,与《左传》羊舌四叔的记载相矛盾。据了解,欧阳修是《新唐书》总编,但是负责家谱撰写这一块是谱学家吕夏卿所为,后来,杨绘、杨偕分支也有家谱,发现失误,只好与吕夏卿共写《吕夏卿大宗谱》纠正《宰相世系表》失误,正式把弘农杨氏定位成季夙的后代。之所以说扬雄的祖先伯侨与弘农杨氏祖先伯侨是一个人,理由还有:1、扬雄和弘农杨氏的祖先伯侨是周人,与周同为姬姓;2、扬雄祖先伯侨受封地在汾隅(隅是岸边之义,汾隅即今山西省的汾水两岸),弘农杨氏的始祖伯侨封地洪洞也是在这一带,扬雄只知道是洪洞这一带,没有记清楚具体的位置;3、扬氏、弘农杨氏的谱系都从伯桥开始;4、扬雄和弘农杨氏都传说伯侨都是末代扬侯,《扬雄传》说“流于末之扬候”后世以封地得姓扬,《太尉楊公碑》云:末叶以支子食邑于杨;5、扬氏、弘农杨氏均因为晋六卿争权受难,《扬雄传》云扬侯(也许是扬侯的第六代孙子容)被迫逃于楚巫山安家,弘农杨氏则是六卿之难杨侯第六代受难。

第五、《左传》对杨干的记载理解上的误差。杨志远认为,据左传记载:“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扬干是晋悼公的胞弟,估计采食“扬”,以食邑称扬干。他和羊舌赤、羊舌肸生活在是同一时代,说明扬氏根本不是羊舌的祖先。扬干在世时,晋国六卿争权尚未白炽化,末代扬侯伯侨极可能就是扬干公的儿子,他因晋国六卿所迫,出走到巫山安家。有家谱记载伯侨是定悼公(疑晋悼公)十三子,从辈分看伯侨确实比晋悼公低一辈,只是伯侨不是晋悼公的儿子,而是晋悼公的侄子(从子),扬干的儿子。这段话是有毛病的:1、左传写的是杨干,不是扬干,但是杨与扬是通假字;2、此处不能用“估计”、“大概”、“可能”等来推测,没有史料证明扬侯与杨干有任何关系;3、杨干不用解释,与杨肸等没有关系;4、末代扬侯并非是真正的扬侯,因为扬雄已经记不清楚了,前面已经阐述,弘农杨氏与扬雄家族均因六卿受难,扬雄所云扬侯也许是扬侯第六代孙子云;5、有家谱记载伯侨是定悼公的儿子,此谱是梅州谱,梅谱写的伯侨公是羊舌肸的外甥,前面已经写清楚,明朝之前梅州根本不知道云岫公的父亲是谁,能够知道伯侨是定悼公的儿子吗?杨志远引用了天下第一神谱实为不慎。

第六、对《元和姓纂》关于伯侨的记载理解上的误差。杨志远写到,如果按《元和姓纂》记载:“晋出公逊于齐,生伯侨”(这句话语序颠倒了,大意是:晋出公生了伯侨,晋出公死在了逃亡齐国的路上)计算,伯侨比羊舌肸出生晚近年。无怪乎自欧阳修的《宰相世系》以前从未没有伯侨是羊舌祖先的说法。这段话的毛病是:《史记》已经说晋出公逃亡齐国的路上死掉了,还有伯侨是晋出公儿子的说法吗?

第七、杨与扬是否通假字的争议。扬雄的祖先伯侨与弘农杨氏的祖先伯侨就是一个人,一些学者为了否定这个事实,就说杨与扬不是一回事,这不是个人说了算,是史学家说了算,杨与扬本身就是通假字。杨志远说扬干的封地在晋国的“扬”这个地方。在同一时期,羊舌赤的弟弟羊舌肸采食杨氏县,扬干采食“扬”,可见扬干的采邑“扬”和羊舌肸采食的杨氏县是晋国汾河岸边两个不同的地方。如果把杨和扬互通,就连地方都搞错了。到底是谁错了?杨干的封地与弘农杨氏伯侨、羊舌肸的封地本来就是一个地方。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相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这个事实被杨志远忽略。杨志远还说,司马迁不能够把《左传》的扬干写作杨干,本来《左传》写的就是杨干。《汉书·扬雄传》记载:“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亡(无)它扬于蜀。”杨、扬互通,扬雄五代姓扬也改变不了他姓杨的本质。

第八、杨志远写伯侨逃亡被迫逃于楚巫山,与欧阳修描述的伯侨逃往华山仙谷不符。《汉书·扬雄传》记载:“扬侯逃于楚巫山”。欧阳修撰写的《唐书·宰相世系》说:“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巫山、华山相距几千里。以伯侨为弘农杨氏祖先明显为错接。这段话也是错误的,欧阳修并没有写伯侨逃亡华阴,事实应该是伯侨的第六代孙中有的逃往华阴,有的逃往巫山。前面已经常熟阐述,不再赘述。

第九、杨志远说西晋五胡乱华以后,部分杨氏误以伯侨为祖,造成弘农杨氏流源混乱。杨氏在魏晋南北朝的命运多舛,某些杨氏支房或因家谱散失,家族传承变得不清晰,致使部分弘农杨氏误以扬雄(扬氏)的祖先伯侨为祖先,弘农杨氏以尚父为直系祖先的真实传承记载一直未曾中断过。如果有尚父世系,那么直接出具算了,今天我们只见年代杨布生看到梅州谱上杨家人是箕子后代,为了赚钱,发祖宗财,士威先生指出布生书错了,建议他修改,反而他见书畅销,于是拒绝修改,肆意发行“《通史》”,实际上没有什么史料作为支撑,反而是在梅州神谱的基础上猫刨土盖屎,把梅谱载是朝鲜箕子后代的事实修改杨涧是尚父,这样一改,梅州神谱就变为历史了,请大神们查一下,哪里有关于杨涧是尚父的史料,就在梅州也查不出来。

第十、杨志远说尚父、伯侨、羊舌肸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这个关系是:1、羊舌肸之前尚父的子孙已经很兴旺。这是可能的,只是尚父杨国被晋武公灭了,伯侨是以支子身份封杨,因为他不是嫡子不能够继承武公的爵位。2、羊舌肸因为没有嫡子,以杨氏县杨氏才俊杨石守器承祧。羊舌肸、杨石与尚父一脉相承。说羊舌肸没有嫡子,楊食我是谁?3、伯侨是末代扬侯,伯侨的采邑“扬”和杨肸的采邑杨氏县不是一个地方,伯侨不是羊舌的祖先。有家谱称伯侨是羊舌肸的外甥,羊舌肸为其外甥伯侨起名,可见伯侨是扬干的长子。伯侨和弘农杨氏是血脉相连的,河东杨氏之祖已是杨氏广泛共识。伯侨的杨与羊舌肸的杨是不是一个地方请翻《宰相世系表》,本来就是一个地方。伯侨是羊舌肸的外甥也是梅州神谱写的,不以史料为准,以假造为据,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吗?4、家谱说羊舌肸采邑杨氏县,合乎杨秉碑:“以支子食邑于杨”,杨秉碑指的是伯侨以支子的身份封于杨,不要搞错为羊舌肸。请不要以清朝以来的家谱为据,应当以史料为据。5、家谱说尚父是直系祖先,合乎杨赐碑:“弘农华阴人,姬姓之国有杨侯者,公其后也。”请问是哪个家谱?从古到今只有今人杨布生第一次发布尚父是弘农杨氏直系祖先,这是神谱,神史,学者不能以它为依据否定杨家老祖伯侨。杨秉碑记是写尚父是弘农始祖,但是有世系传承吗?请出具呀!

第十一、杨志远说杨氏错接伯侨很尴尬。《汉书·扬雄传》,记载“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庶初食采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雄自己都不明确自己是哪位周朝王族的后裔,其他人如何能精确知道其细节?把扬雄的祖先接羊舌氏应该是欧阳修的创举。扬雄的祖先的采邑在“扬”地,扬雄祖先伯侨极可能是扬干后裔。伯侨(末代扬侯)因为晋国六卿排挤逃到楚巫山安家并非华山仙谷,扬雄一脉到东汉末年都坚持以“扬”为姓,并没有和“杨”氏合并,所有这些是确定的。真的很尴尬吗?他人如何能精确知道其细节上面已经阐述(见第四点),扬雄祖先与羊舌肸祖先、杨干三人封地就是一个地方。欧阳修也没有说伯侨逃到华阴。杨与扬就是一回事,文字专家比杨志远更有说服力。

第十二、杨志远说应该尊重史实及文物发现,不能抱残守缺欧阳修的《宰相世系》继续误导了弘农杨氏流源。误导了吗?说什么欧阳修为了粉饰岳父家的源流,这有依据吗?欧阳修在家谱这个方面已经全部丢给吕夏卿去做了,黑《宰相世系表》却不知道《宰相世系表》是谁做的,吕夏卿可是当朝最优秀的谱学家。杨志远还批评历史老专家以史证谱不能够搞成以史正谱,我说,以史正谱比以梅州谱正史强多了。伯侨是羊舌肸五代祖弄成伯侨是羊舌肸外甥这种神谱杨志远都用来反对历史,杨志远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第十三、杨志远说杨氏后人应该对杨氏家历史有敬畏之心,“四十二年逑鼎”出土已经传递了强烈的信息,弘农杨氏的直系祖先是尚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宰相世系》关于伯侨描写的硬伤,对《宰相世系》去伪存真,决不能抱残守缺,生搬硬套,否则纵使后世记载多么风光,也是南辕北辙,愧对祖先的。是这样吗?从古到今只找到杨布生的尚父神谱,杨志远把伯侨老祖否定了,让杨家人如何接上尚父?只要杨志远提出尚父世系的史料,相信弘农杨氏不是傻瓜。如果要以梅州那清朝以来出现的神谱统一杨氏,可能吗?明末清初,海南抄录的梅州谱都是以伯侨为始祖,离尚父世系出生日期年代是三百多年,请记住,尚父世系是今天才有的,如果今天产生的世系可以作为杨家的谱系,我一天可以给杨志远制造百十个老祖宗,杨志远应该相信笔者的能量!

总之,历史是人写的,也有人会改之,但是,古迹永远更改不了,无论谱匠们如何粉饰神谱,搬不走华阴羊公石和晋公子宫,因此,也就无法撼动弘农杨氏伯侨的始祖地位。(杨勇年10月8日)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