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白癜风好治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在中国的北方这段话和大槐树移民的故事被人们口耳相传,流传至今。洪洞大槐树在中国北方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民间修谱都将祖先追溯到洪洞大槐树移民,这是一个民间文化的大认同。自明朝建立,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便开始了重塑汉民族儒家纲常伦理,试图扭转元朝草原文化对汉民族传统文化冲击所产生的社会纲常伦理松弛的局面,祭奠祖先、修家谱成为民间潮流。众多的山西移民及其后代修家谱时都将洪洞大槐树作为其祖先故土家园的象征,这不仅仅是认祖归宗、敬宗收族、建家族谱系的问题,而且推动了汉民族的儒家纲常伦理文化的重建,对北方伦理道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带动了中华文化的大认同。 一、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事略 葛剑雄先生在《中国移民史》中写道:“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洪洞大槐树了。”年,北宋灭亡以后,中原沦陷,士大夫及广大百姓随宋朝宗室南逃。蒙古汗国灭金后,年灭南宋。北方的自耕农在战乱中被掠为驱奴,蒙古贵族抢占大片农田作牧场,大量农民流离 失所。草原文化严重冲击了传统中原文化,致使社会纲常伦理松弛。年朱元 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北方中原地区人口的南流,连年战争,造成明初中国北方土地荒芜、人烟稀少。为了巩固统治,恢复农业生产,明政府制定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政策,拉开明朝洪洞大移民的序幕。 明朝建立以后,中国北方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巩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为明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中原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 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一)。山西境内,大的战乱很少波及,自然灾害少。山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邻省的难民纷纷流入山西,使山西人口暴增。《明太祖实录》 卷一百四十载: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人,河北人口人,山西人口人,是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山西人口稠密,平阳府居首位,而洪洞县是山西省人口大县。明政府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广济寺,集中移民,此地成了各地移民聚集、开拔外迁之地。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民间家谱碑文记载从洪武到永乐年间的50年里几乎年年都有移民。山西洪洞的移民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移民分布18省市余县,移民始祖姓氏个,有汉、蒙、回、满四大民族,参与人口逾百万,经余年转迁,至今其后裔分布神州大地,人口逾2亿,可以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后裔。 二、洪洞大槐树移民谱牒中伦理道德的体现 洪洞大槐树移民修谱牒自明朝至今有三次高潮:一是明初,在朱元璋恢复汉民族正统地位的政策下,私修家谱现象越来越普遍,修谱牒为大槐树移民热衷。二是民国初,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大槐树移民修谱牒不只是追思祖先,更是团结民族、抵御外辱的体现。三是在现代,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