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白毛毛 选送单位:洪洞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这首歌,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对,《游击队歌》!几乎每个人听到它都会热血沸腾。而这首歌就诞生在我的家乡——临汾。82年前,年仅34岁的贺绿汀,在临汾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他创作出这首令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为之振奋的作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大地烽烟四起,民族危在旦夕,贺绿汀跟随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辗转来到了当时八路军总部的驻扎地临汾。一路上,老百姓妻离子散、四处逃亡的悲惨景象深深触动了他的心。 一天,他们刚准备在驻地开演,一个小孩儿冲了过来,执意要参军。大家看他人还没有枪高,都劝他回家!可他瞪着眼睛拼命喊:“我没家了!我哥就是游击队员,我哥行,我也行!”喊着喊着,他竟哭了起来:原来,在他来临汾的前不久,日寇袭击了他们村庄,两岁的妹妹被活活烧死,父母亲被吊死在树上,姐姐被逼得跳了崖,他是被赶来的游击队员拼命救下的唯一幸存者!“我要打鬼子!我要报仇!”孩子的哭喊让所有人都义愤填膺!贺绿汀的泪水在流淌,怒火在燃烧,他冲上前去振臂高呼:“我们不要悲伤的泪水,我们要和鬼子拼到底!” 抗日的烽火燃遍全国,古老的民族正经历着血与火的考验。身在延安的毛泽东,针对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面对敌强我弱的局势,在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把游击战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游击队灵活机动、神出鬼没,让日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天,贺绿汀被刚缴来的钢炮和“三八大盖”吸引了!团长指着战利品说:“看,没有枪、没有炮,可有敌人给我们造啊!”在一旁的指挥员笑着说:“不光枪和炮,还有粮食、衣物和弹药哪”!“游击队员这么厉害”!于是,他跑去听彭雪枫的游击战术。在密林里、高岗上,游击队员的麻雀战、山地战、伏击战让他大开眼界。平型关,师冒雨伏击,歼灭日寇多人;阳明堡机场,团雨夜袭击,炸毁敌机24架。战士们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我们的游击战术:鬼子多了咱就转,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住下咱就扰,鬼子后退咱向前,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也看不见。在敌后,日本鬼子草木皆兵,他们大日本帝国的军校里从来就没有学过这样的战法。我们的敌后游击队,抗击着64%的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这些真实的故事,让贺绿汀热血沸腾。他再也坐不住了,转身奔向了窑洞,他要为游击队员写一首歌!窑洞里冰冷如霜,油灯昏黄如豆,贺绿汀的心中却似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脑海里的枪声人影化成了节奏旋律,节奏旋律又化作枪声人影……天亮时分,《游击队歌》与初升的太阳一同诞生!年春节,这首歌在洪洞正式唱响,朱总司令激动地拿着小本子,认认真真地记下了歌词。歌声插上了翅膀,穿越了硝烟,在汾河两岸、在太行山上、在全国各地的抗日军民中迅速传唱开来。它像阳光,驱散了阴云,鼓舞了斗志,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激励着中华儿女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2年过去了,这首《游击队歌》依然传唱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如今,我们拥有自己的人造卫星、航空母舰,有百万雄师守卫边疆,我们更有14亿颗拳拳赤子之心。当《游击队歌》再次响起,依然会激励亿万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前进! 来源:文明洪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