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www.pfzhiliao.com/ 这就是古大槐树处吗? 这就是遍布华夏土地上的无数儿女不辞辛苦、千万里迢迢前来寻觅和祭典的“祖之根”吗? 这就是更多的人们魂牵梦绕心向往之的神圣之所吗? 风,从树梢上掠过,从亭头上拂过,像一段问候,随之,轻轻地,轻轻地拐进其后的古驿道去了。 古驿道自有古驿道的古朴。客观上,它是古大槐树处的一个衬托,将古槐处衬出了几许静谧和苍郁。古驿道为唐宋时所设,其职能是办理四方往来公差事务的。脚踏在这片古老的巷道里,仿佛能倾听到千百年来古人匆忙的足音,能听到一声声渐次模糊了的将士的呐喊。古驿道上古朴厚重的大青砖显然并非当年的铺陈了。可以想像,一辈又一辈古人勤勉的脚步,不知在其上磨下了多少坑凹不平;可以想象,它随着岁月的推移和朝代更迭的风雨,剥蚀了一批又一批。可是,磨不去的,是由来已久的悠悠地脉;剥蚀不了的,是古驿道展示给人们的独特气象。那曾经传递军情、传达十万火急的清脆急促的马蹄声,似乎依然在敲击着这一片故土,震动着一块块厚重的秦砖汉瓦。 如今,古驿道连同一端的古门楼均隐在一片树木的葱茏和时空的幽静里了,昔日古道上繁忙的脚步早已被悠长岁月稀释得一干二净。只有四周古建筑上的一条条砖缝儿,如同历史老人的一张张嘴巴,在默默讲述着风云变幻与尘世沧桑。 古驿道是从古大槐树处的浓荫下穿越而过的,如今,它成了“古大槐树处”的陪衬和背景。 还是再回到祭祖园的第一景点——古大槐树处。据相关史料载,古大槐树为汉代所植。它距明代移民之时,已生存了一千一百多年。如若活到今天,也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了。张青先生的《寻根》一书中曾写道: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祖先一代一代传下一个数——“七庹零一媳妇”。在张氏祖先离别洪洞大槐树时,为了牢牢记住大槐树并告诉子孙们不忘故里,特意量了一下树粗。当时没有尺子,只好几个人手拉手同树而量,七个男人连起来还差一段,当时正好有一个年轻媳妇站在一旁观看,人们就让她站在空缺处,正好接上。这个“七庹零一媳妇”世代相传,已有六百多年了。古时一庹为五尺,“七庹零一媳妇”也就在40尺左右,就是说围长在13米,直径在4.2米左右。如此粗大的槐树,难怪人们说其“树身数围,荫遮数亩”了。这也就是当时要将迁民集聚在大槐树下的原因了。由于它长在广济寺中,人们又称它为广济寺槐。清顺治八年(年),汾河暴发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大槐树毁于一旦。 今日看到的古槐亭,实则为碑亭,年建于第一代大槐树遗址上。立碑之意为以碑代树,故而镌刻了“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后来又为石碑修建了一座修长秀丽的碑亭。细看石碑左右,有补壁赫然入目,分别镶嵌了“举节”、“兴乡”纪事碑各一通。碑亭雕梁画栋,飞檐斗栱,造型秀美,一顶四坡各建吉祥鸟兽,檐下四龙观瞻四方,其寓意为,龙的传人奔向东西南北四面天地;四只大象固守四个角落,其寓意为,四象威镇妖魔鬼怪,八方平安。 “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是石碑正面中部阴刻的隶体,上下均有龙飞云绕图案作为衬托。碑冠在盘龙细雕中刻有篆体“纪念”二字。碑阴刻有迁民事略碑文一篇。 在亭边立柱上,有洪洞邑人、著名书法家燕森甫先生撰写的楹联一副: 开疆拓土筚路蓝缕启山野, 报本溯源铭功昭德兴中华。 其意为,当年被迫迁移离开家乡的先辈们,他们驾着柴车,带着简陋的家当,穿着破烂的衣服,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开疆拓荒,备受艰辛,耕耘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如今我们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应当报答祖先的恩德,寻找移民历史的脉络,多记他们的功劳,宣扬他们的精神,振兴我们的家园。(未完待续) 作者:张文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