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历史,自然不清楚对联的意思。那时候,站在纪爷里的院落边,沟对面的山头如一头卧着的雄狮,守护着院落的安宁,西南方向望去,汾河波光闪耀如银龙一般飘荡在无边的绿色麦浪里。爷爷对联里所写的忠良正与纪爷里的称谓有关。我所在村子叫上纪落,村南与国士桥相连的是下纪落村,老君观里的元代碑刻记载,村子原为一个村,分上纪、下纪和西纪。后来,村子人口增多,逐渐形成上纪落和下纪落两个村子。村子的来历与一名汉代将军有关。相传,汉朝名将纪信、樊哙都是赵城人,一起跟随刘邦,项羽围攻荥阳,纪信为救刘邦而亡,后把灵柩运回村安葬,落叶归根。刘邦为纪念纪信将军,特以村中一坡分界线,坡上为上纪,坡下为下纪。妇孺皆知的《鸿门宴》上,纪信曾与樊哙等助刘邦安全返还。《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王三年,刘邦项羽围困于荥阳城内粮草告罄,危在旦夕时,替刘邦解困的正是纪信。史记中写道: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这就是历史上纪信狂楚的来历。当纪信假扮刘邦带领同样假扮的妇女士兵走出城门的时候,刘邦已在众将领的带领下出逃,发现被骗后,纪信被气愤之极的项羽火烧而死。没有纪信诳楚,哪来汉家天下。在刘邦君临天下,大肆封赏将士的时候,刘邦或许是淡忘了为汉家江山献身舍命的纪信。历代诗人均有不少纪念纪信的诗词。唐代诗人卢藏用的诗里这样感慨:“感将军之发愤兮,壮大义之在兹,仰前修以砥节兮,顾车回而马迟。呜呼!身既焚兮业既昌,楚歌绝兮汉道光。君不旌兮史不扬,功不录兮殁不殇。奄孤坟以载葬,抑千祀而为荒。”清代诗人李棠这样感叹:“汉业艰难百战秋,焚身原不为封侯,敢于诳楚乘黄幄,遂使捐躯重泰丘。隆准单骑从此脱,重瞳双眼笑谁酬?天今荒草空祠宇,一片忠魂万古留。” 纪信为汉家天下献出了生命,勇气与忠心日月可鉴。虽无封赏,但并没有被后人遗忘,世人修建纪信祠纷纷纪念,并将纪信庙称为“城隍庙”,庙中的纪信塑像即“城隍老爷”。 爷爷对联里的忠良说的便是纪信。纪爷里相传为纪信出生的地方,村中也曾有纪念纪信的祠堂。民国名流张瑞玑在诗词《赵城至洪洞道中》写道:飞絮飞花三月时,东风剪剪柳丝丝。断桥流水青山外,匹马寻碑纪信祠。可惜的是,至今已碑祠全无,空留感叹。 在世人的眼里,纪信作为洪洞人,他的身上体现着洪洞人仗义豪爽敢作敢为的性格,体现着槐乡儿女忠勇坚强敢于争先的精神,纪信所体现出的品格,不仅是槐乡儿女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精神。一代代槐乡儿女,一辈辈洪洞父老,名人辈出,忠良不断,在历史的长河里闪烁着名字中何止纪信一个。 当历史的河流,从汉代流向明初,从一个人的献身到数辈人的迁徙,洪洞被永久地记录在中华名族的史册中。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8次历史大移民,谁能记清槐乡儿女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和苦难,洪洞儿女经历了怎样的辛酸和苦楚,多少人累死途中,多少人病死荒野,在异域他乡,他们离别父老,开垦种植,养儿育女,繁衍生息,把槐乡儿女的拼搏和志气带到外地,把家乡父老的热情与豪爽带到了他乡。而今,槐乡儿女满神州,古大槐树正逢春,家乡建设热情高涨,大槐树祭祖园名满华夏,寻根儿女蔚然成风。无论走向何地,传唱不衰的依然是大槐树下老鹳窝的不老歌谣。 (完) 作者:张春茂 ???END??? 来源:洪洞县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