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滑县东部,有一个名叫小李村的村庄。虽说在地图上还可以查得到这个村名,其实这个村基本上名存实亡了,目前全村仅剩一户一人。 小李村,原名大李村,是一个古老村落,立村时间是不是传说中的西汉或者更早,已无从考究。但该村原有居民不是从洪洞县迁过来的,应该不容怀疑,他们确实没有所谓的移民标志——第六颗脚趾甲。 除了整村搬迁等政策原因,要让一个村,尤其是平原地区一个好好的村庄消失简直是不可能的。那么,小李村是怎么消亡的呢?据本地传说,该村的消亡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大多认为,移民是发生在明朝时期的事情。其实,早在东汉,移民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没有后来明朝时期的力度、规模大。由于西汉时期的连年征战,河南、山东一带人员稀少,大面积的土地荒芜。刘秀也是一代圣君,当了皇帝后,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他及时废除了王莽时代的苛捐杂税,让老百姓修养生息。为了开发河南山东一带荒芜的土地,鼓励山西等人口集中的地区迁民,并推出了很多优惠政策。一些耕地较少的农户,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纷纷做伴到山东河南安家落户。 几年后,刘秀带领随从卫队查看移民政策的落实情况,当他行至大李村时,发现周边的土地依然大面积荒芜着,建设的移民安置房屋空闲的也很多。刘秀立即下马,让随从召集移民前来搭话。刚开始,移民还不敢说,听说来的是皇帝,众人便道出了实情:原来呀,从外地赶来落户的百姓一听说大李村附近,都不情愿,怕在附近安家受欺负,宁肯走的远一点,也不想在这里安营扎寨。刘秀听后,哈哈大笑,说到:“你们多虑了,大李村不就五六百口人吗?那能叫大村啊,以后就改叫小李村,人口会渐渐减少的。”移民听说皇上发了话,便无后顾之忧了,几天的时间,李庄村周围的移民安置规模便满员了。 再说大李村,自从改了村名后,真的是应了皇帝的“金口玉言”,村子开始衰败,村丁不兴,举家外迁、到外村做上门女婿的逐年增多。再后来,随着土地被外来人口分割,收入减少,村内光棍逐年增多。就这样,该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从大村到小村,从行政村到自然村,再到不像个村,人口也越来越少,直至目前的基本消亡。真是: 帝王一句话, 千年村落枯。 乡愁无处寻, 满目荒凉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