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道情是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洪洞一带,原称“道腔”。年,田汉同志根据元代戏剧评论家芝庵所著《燕南芝庵论曲》等资料记载“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建议改称“道情”,洪洞道情由此得名。 洪洞道情,第一个职业班社于清咸丰元年()由洪洞尹壁村道士尉广甲组建。尉原系文人,酷爱戏曲,因功名难就,便出家入道云游,曾到河南、河北、陕西等搜集道歌,返乡后,邀集民间艺人组成班社,名“同乐班”。排演了《龙虎山》《郭巨埋儿》《三世修》等五个本戏和《小姑贤》《打灶君》《桂香研磨》等小戏到各地演出。 由此,洪洞道情开始不断发展,其足迹南达河南北部,西过黄河沿陕西关中地区直至河套东部,北至晋北到内蒙的南沿。 《瓦盆告状》酒保扮演者——王永芳 年洪洞道情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宁愿不吃一桌席,不能误了道情戏”,这是百余年来洪洞人民对这一剧种的高度评价。它对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社会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保护道情文化,对于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百花苑,也将起到绿叶扶红花的积极作用。 《瓦盆告状》丁千、丁万(对盆) 古戏台对联: 01洪洞城内木偶戏台: 真君子不敢出头露面, 假人儿便能借口传言。 02洪洞文庙戏台: 歌舞台虽非赏罚地, 梨园子代操春秋笔。 03洪洞戏台: 娃娃戏真好看摇摇摆摆笑破文人学士口, 蛋蛋调实中听热热闹闹挤折武夫光棍腰。 04洪洞下柳村戏台: 下笔描成日月图白老卖画, 柳棍打断鸳鸯枕秋莲捡柴。 4洪洞曲亭戏台: 曲调幽雅扬白雪 亭声婉转遏行云。 06洪洞上张戏台: 上场舞刀弄枪, 张口咬文嚼字。 07洪洞道情戏联: 道首居上首诵经首除邪, 腔空置旁空楼阁空河房。 08洪洞水神庙戏台: 明德惟馨香两县人民盼, 应天补雨露万年祀典报。 09洪洞白石戏台: 白虎堂六郎斩子儿媳穆, 石佛口八姐探险伯父杨。 咏道情 古槐城外寻常客平凡浮华无几多 暂息风尘休道歌休酒饮对入经阁 恋书一卷梦小荷醒时茫茫观银河 长恨王母亲情隔道情一曲来追溯 始闻洪洞道情深我今不回续旧情 抚琴操弦到三更有人暗问到天明 弦息声远倚楼兰彩棚相遇才相见 重煮清酒舞飞燕一剑飞吟出寒潭 如新犹古龙虎山重台二本再相连 击鼓摇板苑声外曲调律和情常在 道情恢复叙心怀艺涯启航言不败 不诉平生不得志不下苦功花不开 万事始做时不待涓滴成溪入宝海 板腔唍转羞粉黛曲调和谐引仙来 四弦素弹问情在渔鼓声声催花开 小荷初沐夏灼热丝丝凉意人倦怠 传承弘扬三尺台曲径辟新出心怀 此情无声胜有声高官平腔如春梦 箭衣铁骑重相逢宽衣轻笔耸山峰 唱作念打各不同汾河两岸擂几声 谁识道情今犹成一捧汗水育花丛 辗转岁月蹉跎行相识道情悔无声 小院一岁一岁情载下硕果看兴隆 自言本是戏中梦入戏更知梦不重 春花秋月冬来空青山绿水染古城 吾辈粗浅总在做槐乡故里凭人说 仙乐入耳如织梭过眼云烟不做客 安身草木问几何 文章摘自:山西人民出版社《洪洞道情》 END扫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