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音频何劲波老师: 这个地方还是个做功课的事情。 问:“近来妄念也觉少,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不知此是工夫否?”近来觉得妄念少了,而且最近也没有想得说:哎呀,赶紧用功啊,赶紧干嘛呢,也没有那么想。这个是不是也在功课里啊?就是我们没有要做的东西了。 这个时候,先生日:“汝且去着实用功,便多这些着想也不妨,久久自会妥帖。”说你现在有这个想,是不是功课?你有这个想法,这个本身就是个问题。你有这个感觉,本身就是个问题,所以你还是扎扎实实继续做功课,要去观,要去不停地观你里面那个小的那个,微妙的那个。久久自会妥帖,时间长了以后,你内在就不会想这些东西。因为没有恐惧感了,没有种子了,没有焦虑了,所以那些东西呈现不出来,久久自会妥帖。 若才下得些功,便说效验,何足为恃?一共才做了两次格物,就成天说哎呀我有效果了。这不好夸张这个事情。不足以作为你的那个资本,叫何足为恃。 好,再来下一段,这也是个功课。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他里面那个匮乏感出来了,他感慨呢,他说哎呀,我这个匮乏感一动的时候啊,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很多人是这个情况,就是那个情绪一来,一来他能看见,分明能看见,但是一格物,找不见,可是又分明知道那个情绪没有走掉,这个时候怎么办? 先生日:你萌时这一知处。就是它一出来的那个地方,谁知道的?知道它的那个知,那个就是你的命根,这就是你,这个就是本体。 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你去观,要观那个东西,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我也谈一下这个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情绪啊,它有时候,你一观,它没了。没了怎么办?没了我的办法是啥?我的办法是把呼吸放均匀,呼吸放慢了,你比如平常那个呼吸,呼哧、呼哧,可能是这样的一个节奏,那个时候把那个呼吸放的很慢,呼~,吸~,把节奏放得很慢。很慢很慢的会发现什么呢?你会发现呼吸进行到某一个位置的时候,那个情绪就出来了。比如慢慢均匀的呼吸气,嗯?在某一个位置上,那个情绪——诶!出来了。好,你发现你再呼吸,再深一点,那个情绪又过去了,你就在呼吸的那个地方,你停住,就观那个玩意,那个东西观一会儿走了。或者说你这口气憋不住了,好,换口气再来一次,再呼到这个地方,那个东西就又出来了,就继续观。我自己是这个办法,完了我跟他们说,没有问过别人的反馈,反正有人问我,我都是这么回答。反正我自己就是调呼吸。 说到这个情绪啊,有的人觉得他老是不会观,怎么就观呢?不会观。其实是啥呢?其实那个东西它是个实体,就是这个情绪啊,你要是学灵修啥的,就有人跟你讲有一个叫情绪体。就是那个东西,它不抽不象。比如拿生气举个例子,比如我们通常人一说生气,咋啦你?怎么气得不行呢?你知道你是怎么气的?它不知道,它光知道是生气。怎么生气?生气是什么症状?它自己不知道。 但是其实生气是一个很具体的一个东西。比如我举个例子,可能有的人生气,他就是胸口憋,有的人生气可能就是哪个地方岔气了,疼。比如还有很多女士一生气乳腺疼,对吧?我前段时间在哪上课呢,完了有一个女士来问我,她说跟她丈夫一生气就乳腺疼,她手夹着咯吱窝底下这个姿势,她说一生气我就胸疼。我说那你还气。她说没办法嘛。这个就是她很明显的一个生气的一个点。 每个人生气的感觉都不一样。你比方说我要是生气,我就会觉得心脏这个部位就很憋,我就会有这种感觉。那么好,当你情绪一来的时候,你不是憋么,那就盯住那个憋,比如我胸口憋,就盯住那个憋,就一直去品味它,就是体会它那个憋,这个就是叫格物。就一直体会。 那我自己比如再体会的时候,慢慢慢慢就会发现啥呢?就会发现好像身体里边,就比如说胸口这一块吧,就觉得好像是好多小气泡,就不均匀地分布在那,就像胶水倒出来咕噜咕噜里头好多小气泡。就好像是那种感觉。然后随着这个观它,随着这个格物的进行啊,你就会发现那个小气泡就振动起来了,嘟嘟嘟嘟振动起来了,然后那个小气泡就开始往中间聚集,那个小气泡慢慢慢慢就汇集成一个大气泡,那个大气泡就往上浮。我自己是这种体感啊,你不一定非得是我这体感。自己就往上浮,浮浮浮,它有时候就往上顶,有时候顶的气管还疼呢,咕噜咕噜往上顶,顶上来“嗝”打个嗝,好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其实就是耐着性子观。但是有的时候你会啥呢?你观的时候你会烦躁:怎么还没出来呢?你会烦躁。这个时候干嘛?这个时候继续观,如果你那个烦躁很强烈的话,你可以这个时候观烦躁。当然你也可以不用观烦躁,你还是去观那个,都可以。但是你要去观,这个时候你千万要记住,就是不评判的,全然接受的,这个里面不抗拒,就是什么情绪都没有,只是静静的观它,它就出来了。好吧。 好,这儿又一段。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傲,匮乏感嘛,傲后面是个自卑,所有傲的人都是自卑,所以这个只是一傲字。那么傲呈现出来了,呈现出来个现象。自卑我前面讲过,自卑加特长,他就呈现出傲慢了。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你只要内在有这个匮乏感,你作为儿子,你就没办法去跟父母链接,因为你内在那个匮乏感很深。那么为臣而傲必不忠,只要你有匮乏感,你一定是更多的观照自己,你不会观照这个团队的。为父而傲必不慈,你关心自己,你那个爱的感觉出不来。为友而傲必不信。 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因此象和丹朱啊,都是不相似啊,不像谁呢?不像他爹。所以都只是用一个“傲”字就把这辈子交代了。象是谁呢?象是舜的弟弟,丹朱是谁呢?丹朱是尧的儿子,尧的长子。丹朱是棋类的鼻祖,因为这个人不喜欢治理天下,没有那种胸怀,所以这人没事干每天就弄个石头,弄个棍棍,摆过来摆过去的,好玩这个,所以就是他发明了棋,棋类的。后来尧不是要传天下嘛,天下交给谁呢?一看,这丹朱不成器,不能把天下给他,那给丹朱封个地方吧,就给他找了块地方,画了个圈:这地方是你的了。那个地方就命名为“长子”,今天长治这边,长子就是他的封地。象知道吗,象的事迹很多,这不用多说了吧,舜和象成天就是那种的。 就是他们俱不肖,他们跟古圣先贤不一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里面那个匮乏没解决。就是一个傲字,傲不是说他形式上多牛,不是这个意思。是他里面那个匮乏,他里面一直有那个匮乏,所以他一辈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成不了圣贤,就这个意思。 诸君常要体此。王阳明就讲,大家都要常常觉察你的匮乏感。觉察到了格物它。 所以我们课上一直讲,说匮乏感是人生的第一道关,是你修行的第一道关。这个匮乏感一旦处理了,你会发现你的人生真的就翻篇了,你的命运完全不一样了。你一直都是在观照那个实体的部分,就是感觉,一直是观照这个东西呢。可是你这个东西没有处理掉的是时候,你就会一直陷入到那个东西里头去。 陷入到那个东西里头是什么样呢?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说红灯,警察说站住,红灯。你内在有个声音就不想站,你内在那个声音:我就要过,你能把我咋地?内在就会有这个声音。为什么?因为太匮乏了,你就必须要一些行动来支持你。还有,就像前段时间高铁要走呢,完了谁家老公没上来,那个女的就拦住高铁不让走。记得那个事吧,好像是前年的事了。就像这类的事情,她一定是内在很匮乏,她才是这种样子的,一定是的。 还有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的,警察拦住违章的:你违章了。要处罚他,气得不行就和警察打起来了。气的不行打起来了,为啥呢?这都是匮乏,全是匮乏。还有重庆公交车跳江的,飞到江里面去了,那个乘客为什么要抢他方向盘呢?匮乏的不得了。说我要下车,你不让我下,不让我下就不尊重我,所以他内在就认为我被侮辱了,我不被尊重了,我不被爱了,所以他就要发作。你想又是个陌生人,他完全有理由,有资格发作的,所以他就要去夺那个,他不怕死啊,那个时候已经叫冲昏头脑了。我跟你讲,人的脑袋一热的时候,他都是会钻到那个东西里头去,所以他就酿成很多惨剧。 所以诸君常要体此,干嘛呢?你要经常能发现那个东西,因为他内在是个匮乏,他就一定会给你创造一个匮乏的现实,一定会创造,现实就是感觉创造出来的。所以要常体会。接下来又说:人心本是天然之理。说这个心是天生的啊,良知啊,天生的啊。 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这个上面没有任何东西沾染它,因为它是自动的啊,因为它是个纯粹的,它是个自动的,所以讲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所以你要做功课干嘛?你要做的功课只是无我嘛!你有没有发现,你从小到大学的那个东西都是无我,但是那个时候不知道无我是啥意思,现在知道不是小我心,是回到那个大我了。回到那个真正的那个我了。回到这个地方了。 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什么叫有呢?就是觉得我行。人家讲成就的那种人叫虚怀若谷,说我的心量,如虚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好像山谷,好像太空,就那么大,那么空。一有呢?一有就成了有限了。我有个特长,我会画画,我会讲课,我会干嘛……你这个一有,你有这个有的心,你认为你有,你只要有这个认为有的这个心,就是傲啊,就是匮乏啊,就是因为你没有啊,你有这个感觉就是因为没有啊!所以这讲切不可有,有即傲也。 有的人说哎呀我有钱,我有关系,我有地位,有很多这种的,就有。那么以前呢,我们做一期活动,有过一个学员,开班第一天就走了,这是一个义工老师的亲戚,他觉得我是义工的亲戚,就跟谁的招呼都没打,就走了,他往出走呢,正好有一个义工来得晚,他家里面处理事情,晚报道。他来正好看见那个人往出走,他说你怎么走啊?那个人说哎,我们就是主办方。完了就走了,这才知道有个人走了,完了到时候都不知道走的人是谁,正好我们办活动的场地有摄像头,查了一下摄像头,一看,哦,义工的亲戚。为什么他走的时候这么不含糊呢?我是主办方。明白了吧?有啊!这叫胸中切不可有啊!千万要观照你有没有那个有的那个感觉,特别观照,有即傲也。 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你只要不在匮乏感里,那个谦的感觉就出来了。而且随着那个观照的功课,你会越来越发现,越来越简单,越空反而是越轻松了。以前是老觉得非得有点啥心里才觉得踏实,以前是这个感觉。现在你发现啥也没有也挺踏实。真是这个感觉。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谦是啥?内在的那个谦虚心,它是很平静的。谦者众善之基,富足感是众善之基,匮乏感众恶之魁。为什么?因为都是各种感创造的现实,谦就是善的感觉嘛,傲就是恶的感觉嘛,就是这个,所以它叫创造善恶的现实。 好,这也是讲功课。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道就是一个,道有什么精粗呢?道无精粗,没有精粗,它就是一个本体,它就是那一个样子,所以道无精粗。 但是呢,人之所见有精粗。就是大象,大象不是扇子,也不是柱子,也不是绳子,但是你去摸的时候,你会摸到绳子,摸到柱子。这意思懂吗?它是个整体,它无精粗,但是人之所见有精粗。 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道只有一个,随着你功课的深入,你会越来越有体察,越来越体会到不同的法味,越来越有那个东西了。那么,就好像一个房间一样,一进来,哦,房子,四方的这么大一间房间;时间长了,里面的各种细节就看清楚了;完了再时间长了,连细节上的花纹都看清楚了。然只是一间房,这个意思是什么?不着相,不要着那个东西的相,但是你知道它只是一个它而已。 好,再来看一段。 先生曰:“舜不遇瞽瞍,则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 前面说了几件事,前面讲舜如果遇不到瞽瞍,瞽瞍是他爹,舜他爹号称瞽瞍。瞽的意思是瞎子,瞍是老头,号称瞎老头。不是盲人,但为什么叫瞎老头呢?就是那个眼神实在有问题,好赖人认不得,所以就叫了个这么个名字,叫瞽瞍。说舜他爹,舜他妈去世以后又给他娶了个后妈,后妈又生了个弟弟叫象——人心不足蛇吞象,吞了这个象了,不是吞大象,是吞了这个象了。 瞽瞍、他妈、他弟弟,这一家三口,特别执着的一家三口,齐心协力,二十年如一日,在做一件事,就是怎么能把舜弄死,翻着花样要弄死他,就是弄死舜的一百种方法。二十年,一万种方法,每天在做各种实验,怎么能把舜弄死。比如说,很经典的一些例子,比如说打井呢,让舜挖井,那个时候可能自然环境保护的好,大概挖一挖就能挖出水来,挖挖挖,挖的挺深的了,完了大家在上边问:舜,你到底了吗?到底了!这下这一家三口交换眼神,完了赶紧就把这个井就填了,就要把舜活埋了。但是舜机灵到什么程度?我现在这么体会啊,他那个良知肯定很清晰的,他提前侧面就挖好地道了,上面一看土下来,从侧面就跑了。就地道战,早早的就出去了。 舜还有很多发明。比如还有一次,修房子,过去全是草房子嘛,爬到房顶上,大家一看,好嘛,上了房顶了,梯子马上就给他撤了,底下就把这房子给点了,房子我都不要了,得把你烧着,一家三口就干这事,就点着了。但是舜不是有俩好媳妇嘛,尧的女儿娥皇、女英,洪洞人。怎么呢?就弄了两个大草帽,绑在胳膊上,就滑翔下来了,滑翔机。所以告诉你,舜的发明可多了。就飞下来了。反正就是二十年来,瞽瞍、媳妇、儿子,一家三口这样执着的要弄死他,但是舜就是没死。要不孔子就称赞舜是大孝。《了凡四训》上不是有这句话嘛,称赞舜大孝。为什么称赞舜大孝?因为没弄死啊,没弄死就没有辱没父母的名声啊!你说谁谁谁,他把他儿子打死了,那你说这人成啥人了?所以舜没有辱没父母的名声,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自己从来不气。你想二十年弄死你你都不气,每天弄得跟做游戏似的,每天真人CS那种,绝对是那种体验,好玩了,今天晚上睡觉还想,你说明天我爸支个什么招呢?每天这么的他是。 所以这儿讲:舜不遇瞽瞍,那么处瞽瞍之物无由格。他如果遇不上这个人,那么有关他的那种感觉,你格不掉。因为啥?没机会处理。所以我们讲,真的感恩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个不是个理由,不是个信念系统,说我们要感恩谁,感恩谁,不是这么个东西。但是你真格物的时候,这个好多人说过这个话,我自己也是,刚开始格物的时候也是这个感觉,就是刚格物的时候,你就真的特别感恩他,因为他那个事一来,你这儿“咵”一格物,你内在是很感激的,你说呀,多谢你给我创造了一次格物的机会。所以内在那个感觉是真的。当然现在我们讲的是个道理,你自己格的时候,你会生出那个感恩心来的。 原来平常生不出感恩心来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内在有很多阴暗的东西,所以就生不出那个阳光来的。感恩心是个很幸福的事,就是幸福感。感恩心是很美妙的一种感觉,有人说是啥呢?我记得以前跟谁说过来着,我说你找好处,那会儿不是讲找好处嘛,我说你找他的好处,找的时间长了你就对他生出感恩心来了。他说啥?让我感恩他?哼,门也没有。他还觉得他挺占便宜的。其实傻瓜,谁感恩谁幸福啊。真的,有感恩的时候那个感觉是特别美的那种感觉。 好,那么说不遇象,则处象之物无由格。摊不上这样的兄弟,关于这种情绪,你也格不掉。 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就是遇到流言、担心啊。周公不遇流言忧惧,则流言忧惧之物无由格。周公是谁呢?我前面不是讲过,周公是周武王的老四,周公不是帮助周武王料理朝政嘛,辅佐朝政,这个时候,他的弟兄几个就开始造谣,说周公想夺天下,周公想干嘛呢,就来这个东西。所以周公如果遇不上这种流言,遇不上这些东西,那么他这种感觉,他上哪格呀?他也是格不掉。所以所有遇到的所有的一切遇见全是功课。这个时候你就知道了,你观照的是啥东西?你观照的是感觉,千万别掉到事里面去,掉到事里面你一下就出不来了。掉到事里面那叫作茧自缚。自己就把自己绕住了。所以一定是格感觉。 故凡动心忍性。看到了吗,忍性是干嘛?忍性就是格物啊,你处理情绪了么。故凡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正吾圣门致知格物之学。看出来了吗?这个功课,这是致知格物的学问。 正不宜轻易放过,失此好光阴也。所以你千万别把这个功课放过,就是每一次,只要一动心,就是你的功课。但是说老实话,一开始呢,好多人意识不到,你发现不了,就是你看不见那个东西。说哎呀,这又是一次格物,你不知道。但是功课做得越来越多的时候,你那个警惕心就越来越清晰了,你就会越来越有意识的能看到那个,诶!格物了,诶!格物了。这种东西就越明显了。 知此则夷狄患难,将无入不自得矣。因此你再遇上什么夷狄啊、患难啊,夷狄就是住到边疆去了,就是到偏远地区去了。患难,反正不管遇上啥事,你自动就会把这个事情解决,自动就自得了么。这么一个事。 问:“据人心所知,多有误欲作理,认贼作子处。何处乃见良知?”他说,根据人心所知,根据一般人关心到的,他都是什么?他都会把欲望当成他要做的事情。什么叫欲望当成自己要做的事情?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老觉得说这个事不管不行。比如说老人家走路呢,这老人家不行,我得扶住点,不扶不行,万一摔倒了呢?你以为是做好事吗?是不是很多人以为是做好事?但是你有没有看到他里面的恐惧感啊,有没有看到?可不敢摔倒,可不敢摔倒,有没有看到恐惧感啊?这个时候就叫误欲作理啊!误把人欲当成要做的事情了啊。 所以很多人会干吗?跟多人就会拿逻辑评判,你说这能不管嘛?比如还有我们讲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冷。天气凉了不就得让穿衣服,那不穿感冒了咋呀!其实很简单,我告诉你,让他感冒一次,他下次自动会穿,他只要一次,他一辈子都是自动穿。对不对?好简单的事情啊,可是你不啊,你偏要用人欲去干涉,结果他一辈子都等着你伺候。我说的对还是不对?你还以为你是做好事呢,你说我是当妈的,我咋能不管呢!难道就不管吗?那感冒了咋呀?良知跟你怎么说的?要跟良知走啊,不是跟欲望走啊,你有焦虑,有欲望怎么办?格物呀,这才是你干的事情呢。 所以有没有看到多有误欲作理啊。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太多了,他愣是觉得我做好事呢,你知道吗?你为什么就不能让他自由的去生长啊。你好好体会这个东西。你为什么一再要去干涉人家呢?为什么呢?你里面有一个多不放心你才要干涉人家呢。对不对?你为什么不交给他,不把他自由生长的空间给人家呢?对不对?你体会我说的这个话。所以我跟你讲,就是人家讲的,佛是没事干的,佛没事干,佛谁也不度。明白吗?是菩萨度人。为啥菩萨度人?菩萨有一品无明未破。佛就啥都不干。明白了吗?他不是找事的,但是佛是啥?佛是你找我,我肯定干。为什么?有缘啊,就是有条件啊!条件成立了啊。所以他就干啊。没有缘分他绝对不攀缘。明白吗?在佛的眼里边叫“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明白了吗?自扰之。 何处乃见良知?怎么见良知呢? 先生曰:“尔以为何如?”你觉得怎么找良知呢? 曰:“心所安处,才是良知。”我那个心安的那个地方,那个感觉舒服了,这个地方是良知。 曰:“固是,但要省察,恐有非所安而安者。”说,是,这个道理是没错,固然是这样,但是你要省察,你要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别把不安的那个地方当成安啊。什么叫不安的地方当成安?你明明是匮乏感,就像刚才举的那个例子,你明明是匮乏感,然后愣觉得我是做好事呢,愣觉得我是关心谁呢,其实就是你很恐惧。所以你要观察你才能看到你的恐惧。 你不观察还愣要往前冲。人家还劝你呢,别了,你让他自己成长。不行不行,那感冒了呀!对吧。家里边不是成天这种情况嘛?孩子他爸说你不用管他了;这个妈妈说那不行,感冒了,你这个当父亲的就不负责任。她还要把那个训一顿,明白了吗?后来他爸说算了吧,因为个这事何必引起争端呢?好,算了,不管了。于是你就更加放纵的在非所安的地方去安你的心啊。是不是这样的?这不就是现实生活吗? 所以一定要会干嘛?省察啊,觉照,你得经常看。这个功课得经常练,一辈子都做不完这个功课,说是简单,大道至简。但是它不是你做上一两次就好像万事大吉了,因为你想,你有多少情绪在里头啊,你有多么复杂的感受在你里头,没有止境的,所以一直勇敢得看,那经上讲的,佛陀在成佛之前,有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什么叫忍辱仙人?做格物致知的功课啊,五百世啊,成佛之前五百世干这个事,所以别着急,慢慢来呗。 好,那么这节课就到此地,谢谢大家。 下期预告《活出来的秘密》(二十九)我们学习就是为了活出来!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课程报名\入群学习\合作,请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