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行政上归属临汾市。传统戏剧《玉堂春》中《女起解》一折“苏三离了洪洞县”唱段、民间相传寻根之地大槐树镇,均令洪洞县名闻遐迩。但是,县名中“洞”字的读音,不免令人心生疑惑:是该读tóng,还是读dòng呢?一决定一个地名的读音,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因素:得名之由、文献记载的读音、当地人的习惯叫法、方言语音折合等。洪洞县名的来历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是因县城附近有“洪崖古洞”而得名“洪洞”。既然这样,洪洞的“洞”就应该指山洞的“洞”,读作dòng。然而,在当今多种有影响的辞书中,“洪洞”一般都标注“hóngtóng”。如《新华字典》(第11版)“洞”字下注:山西省洪洞县的“洞”习惯上读tóng。《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单独列出“洞(tóng)”词条:“洪洞(Hóngtóng),地名,在山西。”《地名大词典》中“洪洞”注作“hóngtóng”。二“洞”读tóng音,可以追溯到《广韵》。《广韵》平声东韵徒红切:“洞,洪洞,县名,在晋州北。”《广韵》中,“洞”字除了平声东韵的“徒红切”外,还有去声送韵“徒弄切”的读音。《说文解字》水部有“洞,疾流也。从水同声。”徐铉据《唐韵》为其注音“徒弄切”。“洞”字自古以来就有两个读音,一是“徒弄切”,本义表示水流湍急,一是“徒红切”,专门用于洪洞县名。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读音呢?考察《广韵》的声韵系统,平声东韵徒红切同小韵共收45个字,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大多为tóng;去声送韵徒弄切洞小韵共收16个字,现代普通话的读音较杂,有dòng、tòng、tóng等,但大多为dòng,例如恫、胴等。“洞”的平声、去声两个读音,中古音声韵母都是,浊声母。北京话中,中古浊声母后来变清音的规律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洪洞县的“洞”是平声东韵,因此读为tóng。北京话“洞”的演变符合此规律。三那么洪洞县当地人又是怎样读的呢?洪洞方言共有五个单字调:阴平21调,阳平24调,上声42调,阴去33调,阳去53调。洪洞的“洞”当地人读,21调,阴平;而洞穴的“洞”读作,53调,阳去。由此可见,洪洞方言读音也是符合浊音清化演变规律的。特殊地名注音需要综合考量,不管是从文献记载、习惯读法还是当地方音看,“洪洞”都应该读hóngtóng,而不是hóngdòng。照搬普通话已有读音来称呼有特殊读音的地名,是不可取的。地名读音遵从当地的传统习惯,既便利民众,又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改编自《语言文字报》6月24日文章《“洪洞”怎么读》,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叶张永芳) (文字编辑: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