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哪家医院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421470077907&wfr=spider&for=pc 在小川镇以北的昆仑山之隅,有一人口不多,村子不大的小山村——贺家沟,也叫贺沟,距小川镇5公里,东邻后寨村,南接周旗村,北靠祁坝村,西与纸坊镇邵坪村接壤,共六个自然村——李家山、垭河、团庄、沟东、沟西、下堡子,总面积4.69平方公里。 在周围十里八乡都叫“化”沟,因为这里从古至今皆以读书为荣,以耕读传家为祖训,崇德尚文,在清朝初期就是成县西片最早开设私塾的地方,文化底蕴久远,文明积淀深厚。就是在民国时期,战乱不断,民生艰险的岁月,贺沟人也不忘;“人一日之不可无学,士一日之不弘毅”。在有识之士的倡议下,集民之智,注民之力,联动周、刘、贺三旗,办起了“保校”,自家筹资聘请当地名流执教,当时培养了不少国家、地方建设人才,也促进地方文明建设,为提高本地国民素质发挥了很大贡献。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文化沦陷,读书无用,革命有理的大背景下,在七七年恢复高考后,各大中专院校的首届招考中,从贺沟学校出去的考走不少,且后来他们都成为国家和社会栋梁,在不同的岗位为国家和社会做着应有的贡献。这里从古至今,读书人层出不穷,不计其数。竞相读书蔚然成风,很少有人羡官慕财,大多都看谁家娃读书有出息,念书仿佛是世代口传心授的法宝,一代代传承至今,也大有永远传承之势.所以有人曾说;“化”沟无白丁,老幼皆识文”,时至今日还保留有“学房里”“书房背”等地名。 贺沟村所辖六个社,二百多户,人口不足八百,除了一社几家季姓和六社几家张姓、田姓外,几乎全是贺姓。大都聚居在昆仑山脚下,面南背北。村底一条长年干涸小河,只有在雨季流淌着浑黄的山洪水。田间菜黄麦绿,依山而上,像一副田园山水画,农田改造的福利一览无余。村头路尾果树林立,两口古井,更是村民世代延续的依赖。简单古朴村落,彰显着气清山青的端庄,弥漫着庄稼和花香的清爽。虽然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但却从这出去的人,不管官多大,位多高,钱多少,回到家乡却有可能是光屁股娃娃的孙子侄子,更不敢胡乱造次,以免落下笑柄,让人叫着先人的名字数落。这也许就是贺沟村独有的风貌绵延余年的原因吧。 追溯往昔,贺门先祖贺小小在明朝永乐年间携三子世儒,世隆,世泰及妻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办理了移民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几经艰险,跋山涉水来此,开荒居住,躬耕劳作,迎晨送星,繁衍生息,历经几百年的变迁,人口现据不完全统计已达两千余口(小川祁垻,支旗贺坪人口不详)。从古至今,村民生性敦厚,民风淳朴,仅靠并不广袤的土地,养活了世代儿女,崇德励勤,耕读传家的家风至今还有所保留。山坡陡地种麦植薯,栽树种草,在十年九欠的自然时代常为温饱奔波,可在恶劣的条件下,也毅然顽强地挺了过来。河水不多但人畜饮水基本满足,不大的河摊地长满了芦苇,每到夏季疯一般地猛长,编苇席,便是村民们擅长的艺道,有时间编上个苇席换钱贴补家用。但慢慢地,苇席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政府投资硬化院落,晒粮大多都有晒场,苇席也许仅存在于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可收芦苇的喜悦,编苇席的感情,用苇席换生活的滋味,现在的年轻一代,却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意蕴。 过去,这里也曾是西和通往成县的必经之路。就在上辈人的记忆里,西和石夹关,西高山来往成县,去四川,一定从此而过,歇脚、喝水,一条东西小道,连接西成商贸,当时的喧闹还依稀犹在。先辈们最先利用优质的小麦资源,制成劲道滑爽的挂面,不仅是馈赠亲友,拜年送人佳品,更是自家农忙时节,省时省力的美味,简单的包装,却体现了走亲访友的真情实感,深受大家的欢迎,在生活紧张的年代,也悄悄地换点油盐等日常用品,使艰难的岁月有了一丝丝的希望,日子也不觉的那么难熬。这些场景,父辈们每每说起无不显得自豪,更显的隐隐的伤疼,现如今,手工挂面已成当地不少人家的产业,精美的包装,纯熟的工艺,但远没有过去那个年代挂面的味道。贺沟人在挂面上有讲究,不仅从选料、制作、工艺、手法、天气等过程都是用心用情琢磨出来的。 冬种夏收,春种秋收,为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每到夏收的季节,也是农人最盼望也最害怕的季节。一年全家的希望,就在此举,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虎口夺食,此时一切都不重要,唯有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夏收,期盼紧张的心情才能放松。而如今,田间道路纵横交错,田间种植多样化,春天菜子花盛开时,与绿油油的麦田相互映衬,越发显得黄色更耀眼,绿色更嫩绿。竞相生长,只要等到成熟,收割机便会成为人们为完成夏收所使用的省时省力的工具,三轮车犹如蚂蚁,来去穿梭,在一片轻松愉快的说笑中完成了以往一月有余还做不完的活。现在做庄稼的情景才是现当代科技进步后农民应有的模样。 土墙瓦房修建在毫无地基的土地上,这便是我们儿时的记忆,尤其年5.12地震,使包括当时族人的骄傲雕花四合院在内的不少土墙瓦房的住所,因年代久远而毁损的面目全非。所幸人皆无碍。,统一部署,全面安排,全力救助,让惊魂未定,无处安身的村民很快恢复了信心和斗志,用三年的时间,重建家园,让村里的破屋烂房,消失殆尽,几乎全借灾后重建的机会,家家修起了宽敞明亮的平房,整洁漂亮的院落,协调搭配的厨卫,方便安全的自来水,干净平整的水泥路,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使村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走进村子,最美、最醒目的建筑也要算学校了。平整的校内外水泥路,穿戴统一亮丽孩子们,漂亮的校园环境,洁净的教室布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无不凝聚了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的关爱,更是镇党委、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村两委班子不懈努力的见证。故说贺沟是个文化村,一点也不为过。 近年来在政府关怀和村两委的不断努力下,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让乐于锻炼、勤于健身者有了理想的去处,这里更是村政治、信息发布中心,同时,也成为了老人们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有事没事来转转,说说笑笑,日子过得甚是滋润。前年在组织与政府支持下,施行脱贫致富的政策,村社之间水泥路,皆已全通,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让出门一片黑,走路靠记忆的日子都成了过去。河堤得以修缮,毫无管束的洪水,得以有效治理,让人们告别了“天上下雨地上滑,再好鞋袜都糟蹋”的日子,如今再也不愁出门难了。 农网改造,最先列项,村民生活有了质的改变,过去一年有半年忙在柴火上,出门始终不忘锅眼烧撒,炕眼咋填,冬天咋过。现在家家再也不为这些发愁犯难,到处柴火无人问津,过去的香饽饽现在倒成了多余;农田修整,让人们告别了肩扛背背的方式,田间道路到处修通,三轮车替代了以往让人胆颤的背扛,农活仿佛变得轻松简单了,时间也好像比以往宽裕的的多了;精准扶贫,不让一人一户落下,贺沟借助党政国策的东风,如鱼得水,干劲十足。如今的贺沟家家有网,户户宽带,在脱贫致富的路上,甩掉贫困帽,迈开致富步,跟着党的步伐,沿着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昂首阔步走的正起劲。 (来源:成县小川发布) 监制:刘敏责编:任向辉编辑:张杨捷 作者/来源:陇南融媒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