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http://pf.39.net/bdfyy/zjdy 了解一个城市 得先了解它的地名 城市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符号 更浓缩着地理、人物、历史 民间传说、人情百态…… 磁县的很多地方你也许走过 却不一定清楚它们名字的来历 小编整理出了 磁县一些村的地名来历和故事 希望能让更多人记住 这些属于磁县的文化记忆 01磁县:古称磁州,位于河北省南端,因地产磁石而名慈州、礠州、磁州,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屯兵之地,所以不少地方都以营名之。 02讲武城:相传,战国时建村。东汉时曹操在此筑城练兵讲武。讲武城在战国时就有武城之称。《汉书·地理志》记载:邺郡有武城。宋时改为讲武城。现东北角和北部还有古城址存在,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03东小屋:相传,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迁来几户姓孙的在此定居,因在西小屋东,得名东小屋。04双庙:相传,宋朝时建村。村中有一条沟,沟两边住着人家。沟东的人家修庙一座,叫庙上村,后来沟西的人家也修庙一座,得名双庙村。05孟庄:相传,三国时建村。起初姓孟的在此建村,叫孟家庄。后来姓孟的绝户,有黄、贾二姓在此定居,仍叫孟家庄。因历代不断在此驻兵,又改称孟家营,亦称北营。后复为孟庄。06南白道、北白道:相传,南北白道建于南北朝初期。起初这里有一个白塔寺,建村取名白塔村。白塔寺院内和尚很多,其中有一和尚品德不正,为非作恶,百姓把这个和尚杀死,将其余和尚赶跑。因百姓厌恶白塔寺,把村名改为白道,道是教育子孙要讲道德。后来发展为两个村,按其南北地理位置叫南、北白道。△讲武城镇北白道村 07王家店:相传,清朝时建村。原名槐荫铺。后乾隆皇帝南巡时,在此居住一夜。为纪念此事,将村名改为王家店。08高庄: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末从临漳高家楼迁来一对姓高的夫妇,先开饭铺,后发展成村,叫高庄。09南营:相传,三国时建村。起初有讲武城营和窑底两个居民点。后来讲武城营又简称讲武营,当孟庄称北营时,这里又简称南营。年,讲武营和窑底两个自然村合二为一,称南营。10朝冠:相传,明朝时建村。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此定居,因村西有一个太监墓,太监是在朝的内官,人们以此起名朝官,后沿用中写成朝冠。11申庄:相传,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申氏兄弟迁来时,为了后世联系,摔破铁锅一个,各拿一片为标记。其中一兄弟迁到这里定居,起名申庄。另一兄弟在临漳县称勾集定居。12前、后港:相传,后港建于唐朝,前港建于清朝。两村之间相隔一条小河沟,河沟也称港,按其南北相对位置起名前、后港。13刘庄:原名三板桥。源于泉水从村边流过,用三块板搭桥,故名三板桥。后因灾荒,一家姓刘的献粮济贫,村民为报恩德,更村名为刘庄。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刘家庄。14滏阳营:相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建村,因该村座落在滏阳河西闸南渠的南端,后做过兵营,故名滏阳营。15东李庄:相传,清朝初年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因与时村营乡李庄重名,年改为东李庄。16大冢营:相传,北齐时建村。村西有一个大冢,是磁县境内北朝墓群最大的一个,据考为献武帝高欢之墓,看冢的人在此发展成村,起名叫大冢村、冢头村。后因不断驻兵,又叫大冢营。17东、西、中高禄:相传,三高禄建于汉朝。该地有一土楼,也叫高楼,依楼建村,得名高楼村。后地震楼倒,村民为取其吉祥,改名高禄,按其地理位置分别叫东、西、中高禄。18八里冢:相传,南北朝时期建村。因距城内县衙八里,村边又有三四个冢,故得名八里冢。△讲武城镇刘庄村 19东曹庄:相传,清乾隆时八里冢有几户姓曹的人家搬迁到这里,得名曹庄。因与时村营乡西曹庄东西相对,故称东曹庄。20南十里铺:相传,清朝时御路从此通过,十里设铺,五里设屯,因距离城区县衙十里,故得名十里铺。又因其与城北十里铺名字重名,年改称南十里铺。该村为刘、李、杨三户回民在此开车马店,发展成村,村民均为回族。21东陈、西陈:相传,三国时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后以其相对位置分别叫东陈、西陈。22小寨:相传,三国时建村,因村边有土寨一个,故称小寨。23时村营:相传,东汉时建村。因姓时的在此建村而得名时村。后时姓绝户,东汉时曹操在此建兵营,改称时村营。24白庄:相传,一户姓白的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到此定居,得名白家庄,后改为白庄。25上陈:相传,清朝时村庄建于岗坡上,村里姓陈的多,得名上陈。26田庄:相传,汉朝时姓田的在此建村,得名田家庄,后改为田庄。27小盆沟:相传,清朝时建村。该村居民原籍大盆沟,因家庭纠纷迁到这里定居,后发展成一个村,又较大盆沟村的人少,故称小盆沟。28牛尾岗:相传,明朝时建村,原名千家店。朱元璋童年住在他外祖父家,同几个小孩给地主放牛。一天,朱元璋和几个放牛娃把一头牛杀死烧着吃了,他们怕地主怪罪,就把牛尾巴埋入土中,牛头埋在屯头(即岳城镇的七屯头),骨头撒到撒谷(村),并和几个放牛娃约好,如果地主问及此事,就说牛钻地里了。回家后,地主果然发现少了一头牛,追问此事,朱元璋说钻地里去了,地主不信,逼着朱元璋一起去看牛钻到那里去了。结果找到牛尾巴,朱元璋往外拔,听见牛在地下叫,地主才无话可说。大家为纪念这个有趣的故事,把当时插牛尾巴的岗坡,取名为牛尾岗,把千家店改为牛尾岗村。29庆和峪:相传,明朝时建村。因村四面环岗,村西有一条天然河沟,四季浅水常流,得名清河峪。后因土肥水足,年年丰收,沿用中改为庆和峪。30西李庄:相传,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得名李庄。因与讲武城乡的李庄重名,改名西李庄。31小屯洼:曾名小屯庄。相传,清朝时建村,只有18户人家,和周围村比较起来,村子很小又处于低洼处,故得名小屯洼。32西曹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曹姓迁至西清流又转迁至此定居,得名曹家庄。简称曹庄。后为与讲武城乡曹庄相区别,改称西曹庄。33陈庄:相传,明朝时建村,原名东庄。明末兵荒马乱,从河南杞县逃来陈策夫妇二人,在该村落户,人口发展很快,东姓绝户,故改东庄为陈家庄,年简称陈庄。34西小屋:相传,三国时建村。曹操在讲武城练兵时,这里设有打更房。房建在一条小溪旁边,门头上题有溪晓悟三字(意思是房子建在小溪旁边,更员不误打更)。据查,清初村中百姓所用布袋上都印有溪晓悟三字,在沿用中写成了西小屋。35撒谷:明朝时建村。传说朱元璋杀牛,把骨头撒到这里,得名撒骨。后这里盛产谷子,改名撒谷。36上、下七垣:相传,商代就有人在此居住。因紧靠漳河,为防洪水侵袭,在村西南筑高墙一道,取名漆垣。后沿用中写成七垣。又因人口增多而形成两个居民点,并以其所处漳河上下游的相对位置分别取名上七垣、下七垣。37武吉:相传,明朝时一个爱武术的人在这里领着人练习武艺,当皓月当空,在漳河边练刀枪,刀枪之光映入河中,一片星光,古人以吉星高照为祥兆,故取名为武吉。38白家庄:相传,明代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从南京沿路杀往京城,每到村庄挨门挨户搜查,全村人被杀,仅留下窦姓一户人家。后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白、武、申三姓,而白姓最多,故取名白家庄。清康熙《磁州志》记载曾名申陈白家庄,又名白家屯。年改名为永红庄,年复为白家庄。39张庄:相传,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张成在此建村,起名张家庄,沿用中简称张庄。40辛家庄:相传,沧州辛氏兄弟10人因反皇上,四散避祸,其中一人来此定居,发展成村,故得名辛庄。因与都党乡辛庄相重,年改名为辛家庄。41陈家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姓陈的在此建村,得名陈庄。因与时村营乡陈庄重名,年改名为陈家庄。42粮斗庄:相传,三国时建村。曹操推行屯田屯粮制度时,这里是粮仓,分发粮食,以斗为量具,故名量斗庄,沿用中写成粮斗庄。43南、北开河:古时漳河、滏阳河于此合流,明朝成化十一年(年),州判张珵疏滏北流,二水分开,得名开河。按其相对位置分别叫南、北、中开河。后来南、中二开河连成一个村,统称南开河。44东、西、小候召:相传,岳飞抗金时在此等候皇帝圣旨,建村时起名候召。后来发展成两个村,按相对位置分别叫东、西候召。小候召原是一个花园,后发展成村,因靠近西候召故名小候召。45后张庄:相传,张姓在此繁衍成村,又在西王庄之北,故名后张庄。明朝郭姓由洪洞县迁来,张姓断代,但村名未改。46东、西王庄:相传,清朝时建村,因村中居民多姓王,得名王庄。按其地理位置分东、西王庄两村。47二里铺:相传,元末明初建村。原村旁有一座"观稼亭",故得名观稼亭。后因这里距县衙二里半,俗名二里半铺,后改为二里铺。48关后:因村在县城北关之北,故名关后村。村中主街为东北-西南走向,俗称斜街。49北孟庄:相传,元朝时姓孟的在此建村,得名孟家庄。后改名为孟庄。因与讲武城乡孟庄相重,年改为北孟庄。50朱庄:相传,清朝时姓朱的在此建村,得名朱家庄,年改为朱庄。51台庄:相传,清朝时姓台的在此建村得名台庄。后迁来桑、王、霍三姓,台姓迁往商城,仍名台庄。52沙营:相传,因地处漳河故道,村西北都是沙土,历史上曾在此驻兵,故得名沙营。53常庄:相传,明朝时一户姓常的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常家庄。后改名为常庄。54魏庄:相传,清朝时河南魏姓二兄弟讨饭到这里定居,得名魏家庄。年改为魏庄。55兴王庄: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王姓在此建村,得名王家庄,因在东、西王庄之南,改名南王庄。又因与陶泉乡南王庄重名,年改为兴王庄。56三里屯:相传,汉朝时建村。在县城东南三里处,得名三里屯。△磁州镇槐树屯 57东、西槐树和槐树屯:相传,东、西槐树村古槐树较多,并按其相对位置而得名东槐树、西槐树。槐树屯因在两村之间,故得名槐树屯。 58尹家桥:明朝时,山西洪洞县尹姓迁民至此,繁衍成村。因村东北紧临滏阳河桥而得名。59张杨庄:明朝末年,南城张姓、磁州镇兴仁街杨姓,先后来此看坟地,定居后发展成两个村。以姓得名张庄、杨庄。清康熙《磁州志》载有张家庄、杨家庄,后因两村相近,合并成一个村,称张杨庄,俗称小庄。60固城:相传,汉初建村。原村东有一条护城堤,在堤根建村叫护城村。沿用中护字写成固字。61东窑头:明朝前建村。相传,明初河南林县石匠来此揽活,发现岗上有炭苗,组织人打窑挖煤,只挖到一寸厚的煤层,没开采价值,又到岗东开采,也未见到煤,便说煤窑到尽头了,起名窑头。岗东、西建村,岗西为西窑头,岗东为东窑头。62前湾漳:相传,唐朝时建村。这里是漳河故道,从村东南绕弯流过,村后又有土冢是南北朝高欢次子高洋文宣皇帝墓,冢前有石人,曾名石人湾漳,后改为前湾漳。63后湾漳:相传,汉朝时建村。这里有条旱河沟,沟中石头较多,曾得名石头沟。后又叫湾漳。唐时村南又建一村叫前湾漳,这时改为后湾漳。64湾漳营:相传,三国时建村。这里是漳河故道,漳河从村东绕弯经过。明时建圈楼于村东,故叫圈湾漳。后因这里驻过兵又改名为湾漳营。65湾子:相传,明朝时建村。滏阳河流经这里形成一个"几"字形,得名湾子。66磨里:相传,明朝时建村。滏阳河从村北流过,河边建一水磨,经营水磨的人在此定居,繁衍成村,得名磨里村。也叫磨里街。67南来村:相传,宋辽时期,这里为大片荒芜的坟地,只有几间房子住着一个看坟的人。一天南方来了一个上京赶考的举子,病倒在这里,误了考期,返回又无银两,往家写信把村名写成了"难来村"。后来这里发展成村,改名为南来村。68北来村:明朝前建村。因位于南来村北,得名北来村。69西来村:明朝以前,姓聂的人家来此定居,繁衍成村,取名聂庄。后聂氏家族衰败,聂姓绝代,因村在南来村西,改名为西来村。70黄官营、大营、小营店:相传明成祖年间,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太平庄有一姓黄的武官,升四品护卫,奉命平定叛乱,至此安营下寨,设立3个兵营。黄官见此处地质肥沃,均为水田,水陆果菜、南产北长之物应有尽有,并且西可望麇山,南可眺望滏水,于是下令在此造房修室、种田养马、建设家园。有黄官定居的村,故名黄官营。黄官营西较大的营为西大营,沿用中简称大营。较小的营因在路边开有饭店,故名小营店。71八里铺:八里铺一带原为十里铺杨姓家田,并建有储粮楼13座,后衰败破落,马、黎二姓在此定居,得名杨家楼。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杨家楼,年解放后,因距县城八里改称八里铺。72纪庄:相传,清朝时姓纪的在此建村,得名纪庄。后纪姓迁往讲武城,上寨和城里马、李等姓先后迁来,仍称纪庄。73五里铺:相传,清朝时冯姓在此建村,得名冯家庄。因距城内县衙五里,后改名为五里铺。74龙王庙:明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赵姓迁民至此,岁久成村,得名赵家店。村西北土岗上有座龙王庙,远近闻名,每年二月初二官民前往祭祀,故村名改为龙王庙。年改为四新村,年复为龙王庙。75南磨:相传,明清时龙王庙一户姓赵的来此地紧靠滏阳河建水磨一座,为附近村庄加工米面。后定居发展成村,因在龙王庙村南,起名南磨。76永旺:相传,明朝初年建村。因村南紧靠滏阳河,每逢河水上涨,河水冲刷良田,土地不断滩塌,故起村名塌河。后来为了吉利,改名永旺。77响水亮: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洪洞县姓伍的迁民至此,得名伍村。村庄座落在滏阳河北岸,村并开渠建闸,人行闸上,水发出很大的响声,更村名为响水梁。清末改为响水亮。78李庄: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建村,得名李家庄。因与辛庄营乡李家庄重名,年改为李庄。79岳城:相传,宋朝时建村。据《磁县志》记载: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宋建炎初,岳武穆(即岳飞)曾驻兵于此,故建村时得名岳城。80马水涧:相传,唐朝窦建德在那里扎营,沟里涧水是饮马处,故村名马水涧。原在现村北约一里岗上庄沟地,清道光年间地震后迁此。81梧桐庄:相传,明朝时肖、平、秦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种植梧桐树多而得名梧桐庄。82南神岗:在玉皇岗附近,又与北神岗相对而得名。原南、北神岗相距很近,南神岗称前街,北神岗称后街。因附近有一寺院,村民嫌弃它,北神岗北迁1里,南神岗向南迁现址。明朝时,山西洪洞县阎、赵、薛三姓迁此。83漳村:相传,很早以前,保障和漳村是一个村,后被漳河冲开,在南岸称保障,在北岸的因临漳河,得名漳村。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漳村"。明朝时,山西洪洞县王姓迁此落户。84水鱼岗:曾名水峪岗。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梁姓迁此落户。村在岗上,村西沟里常年有水,得名水峪岗,又因水中有鱼,更名水鱼岗。清康熙《磁州志》载有"水鱼岗"。85界段营:相传,宋朝时建村。岳飞抗金时,在这一带安营扎寨,是最西的兵营,村西有屯兵的圈马沟,后建村时故名界段营。86钟离:相传,汉朝时建村。汉朝人钟离权到此山岗上修行成道,建村时为纪念此人,取其复姓钟离为村名。87柿园:历史上,这里有相距不远的东码、西码两个小村。明朝时,山西洪洞县苏姓迁此,因这里柿树很多,像个柿树园,故得名柿园。88旺南: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董氏兄弟二人迁此,该村三面环岗,土薄石厚,收粮很少,唯村南沟里有一块好地,土质肥沃,产量很高,成为丰收的希望,得名望南,沿用中改成旺南。89里青:相传,明朝姓李的在此建村,因村后有一条小溪,四季清水而得名李清。后李姓衰败,改成里青。90潘旺:相传,宋朝时建村。传说村中有棵老槐树,宋朝潘仁美路过此地,把马拴在老槐树上,站在高地向伯阳城望去,见漳水汪汪,得名潘汪。后发展成两个村,即上、下潘汪。岳城水库建库时两村又搬迁现址合为一处,名潘汪。91香水:相传,明朝时山西洪洞县明姓来此落户,因种桑树多,四周水沟较多,得名桑水。后桑树减少,又因村南有一条香水河,桑水改为香水。岳城水库兴建时村庄向北搬迁约一里。92马家坟:相传,元朝时建村。据石碑记载,元御史马天骥墓在此,故村名为马家坟。93东风寨:东风寨原名黑狗寨,以村中有一土寨形似狗而得名。年建岳城水库,成安县民工营驻此,以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论断,改村名为东风寨。94张、傅、刘、王屯头,大、小庄:这六个自然村,原为一个村,统称屯头。相传,这里是曹操屯兵的东头,也有人说是岳飞在岳城屯兵的东头,故名屯头。年后,大庄、小庄称南屯头,其他四村称北屯头。年单独建村时,北屯头以姓氏取名为张屯头、傅屯头、刘屯头、王屯头,南屯头以村大小取名为大庄、小庄。95观台镇:位于邯郸市磁县西南部,观台镇北有一土台,相传三国时曹操为阅兵所建,故叫观台。明嘉靖《彰德府志》记载:“石虎所筑,以临漳水,故名曰观”。96.杨家堂明朝建村,当时全村都姓杨,为使代代儿女满堂,起名杨家堂。 97.北贾璧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走南阳路过这里,看见一个石碑,近前看时石碑上没字,对随从说:“原来是个假碑”,后来以音取字,成立了“贾璧”。 98.中岔口清朝,由白土迁来,在南北岔口河滩上建村,位于两村之间,故名中岔口。 99.下庄店明朝建村,因村边有一条东西要道,起初有几户在下庄村开店,起名下庄店。 .陶泉相传,在韩家沟后有一山泉,为使泉水增大,进行掏泉,水反而减少,以此为教训改为掏泉,后写成“陶泉”。 .白土县志记载,白土山在城西60里,地产白土粉,可绘画,故名。 .路村营原名路村,因在磁县至彭城要道上,宋时不断驻兵,改为路村营。 .五合年,由砚壑沟、老孟沟、小栲栳、寨壑、南西壑五个居民点合为一村。 .都党相传,土匪来此抢劫,百姓前往堵挡,故名堵挡村,后改为都党。 .黄沙周围皆是黄土夹沙而得名。 .驸马沟县志记载,宋金时代驸马韩洪曾驻兵于此。 △乐善社区的三尺巷 阜才社区:相传,战国时建村,原叫迎恩铺。明天启年间,该铺张仁声之子张镜心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督冀辽军务。其后辈子孙张溍、张榕端、张丙厚等人又相继中进士。因此,该铺被认为是出人才的地方,故改名阜才铺。年四清时,改名红星大队。年复为阜才街。 西城社区:相传,战国时所建。因西城街位于城内西北隅,故称西城铺。年四清时改为红光大队。年复为西城街。 滏阳社区:相传,战国时所建。该街在滏阳河西岸,清朝时叫滏阳铺,民国初叫滏阳里,后改为滏阳街。 乐善社区: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乐于行善,起名乐善铺。年四清时改为先进大队,年复为乐善街。 司前社区:相传,战国时所建。因位于州署(县衙)之前故名司前铺。年四清时改名前进大队,年复为司前街。 明德社区:相传,战国时所建。尊崇孔孟之道,要人们明理有德,起名明德铺。年四清时改为东风大队,年复为明德街。 务本社区:相传,战国时所建。以种地为主,尊崇孔孟之道务农为民生之本,起名务本。因位于北门外,又名北关。年四清时改为跃进大队,年复为务本街。 钅监上社区: 相传,东汉时曹操在这里造箭,得名箭厂。明朝时改为钅监上。因位于西门外,又名西关。年四清时改为永胜大队,年复为钅监街。 敦化社区: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清朝时仿照敦煌石窟女神在村北建慈云阁一座,说女神能化灾除难,得名敦化铺。年四清时改为曙光大队,年复为敦化街。 兴礼社区: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礼铺。年四清时改为先锋大队,年复为兴礼街。 兴仁社区:相传,战国时所建,原名南关。为尊孔孟之道,起名兴仁铺。年四清时改为长新大队,年复为兴仁街。 ……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故事 每一个故事的讲述都是传承 小编先盘点到这里,还有哪些村名故事,欢迎留言补充。“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么有“营养”的干货,“白送”拿走不谢!小编挥动“锄头”继续挖...... -END- ■编辑:张 玲 ■初审:杜东平 ■复审:周慧文 李治亚 ■终审:房淑萍 秦 冀 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