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宏村,这是一个蛰居在黄山余脉之中的古老村落,在光阴的流转中,远离俗世的喧闹与繁华,坚守着不变的宁静与秀美,除了用“世外桃源”来形容它,我实在无法找出其他词语形容。 初识宏村,是在盛夏的一天,伴随一路的蝉鸣,风尘仆仆的我们终于一睹“她”的芳容。 那是一个阴晴不定的天气。未进入古村却先与村前的南湖“迎面相逢”。站在湖的南岸,向北望去,宏村的“容颜”尽收眼里。 南湖水域宽阔,除了沿着绿树成荫的堤岸可以通向古村,还有一处小道儿直达对岸,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横亘湖中。 八月之时来宏村,碧荷半池,倾泻的绿意,把粉红的荷花衬托得更加艳丽。对岸,是古老的徽派建筑,白墙青瓦,鳞次栉比。更远处,青山迤逦,其色如黛,如亲临烟雨中。这般景色分明是一幅纯美的山水画卷,烟雨迷离,古朴雅致。 沿着湖岸的一边,我们走进宏村,走在幽深的小巷里。小巷窄窄,仅容下三两人并肩而行。两边是高高的马头墙,原本白色的墙壁已然斑驳暗淡,地上的青石板和旁边沟水中的潺潺流水,似乎讲述着穿越漫长岁月,未改旧时“容颜”的故事。于小巷缓行,仿佛能听到宏村先民的脚步声,又像是置身于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有一位带有丁香般忧愁的女子擦肩而过。 小巷深处的院墙上有几根南瓜藤探出了"脑袋",还有那藤上金黄色的南瓜花,让人前一亮,让我的思绪回到现世的人间烟火中。 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居住在这里的汪姓人在明清两代都有经商和做官的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的巨贾高官不知凡几。为彰显自己的成功,发财或告老还乡后,他们便不惜斥巨资修建豪宅,久而久之,就有了目前我们所见的规模。随便走进小巷里的庭院,也许就与曾经的某个巨贾或高官府邸不期而遇。可能是宅院主人崇尚“富不外露”的处世哲学,所以从庭院的外墙看来是低调普通,但宅院之内的奢华依然无法形容。这些宅院不仅正堂、回廊、厢房、书房、绣楼、花园等一应俱全,并且建筑物十分精美,尤其是木刻砖雕,镂金错彩,繁复之极,即便早已陈旧不堪,残缺不全,但依然在无言中昭示着主人昔日的豪奢气派。 在小小的宏村游走,人们不仅会感受到昔日的繁华,更能感受到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村落,居然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南湖书院”,以供宏村先民的子孙读书求学之用。南湖书院坐落在南湖北岸,面对就是风光优美的南湖。迈过古朴的大门,来到书院正厅的志道堂,只见正墙上书写着的是《朱子治家格言》,这篇格言中浓缩的古代中国人修身处世智慧。进入文昌阁,正厅中间挂有“至圣先师”孔子的画像,上有“万世师表”匾额,想是当年一批又一批学子前来膜拜。我最喜欢的是书院柱上“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的一幅楹联。据说,在南湖书院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培养了大批学有所成的才俊之士,清朝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总理兼财政总长汪大燮,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如今,南湖书院早已退出了培育人材的历史舞台。 走出书院,我们在小巷里品尝了味道奇特的“毛豆腐”。忽然发现,兜兜转转间,我又回到了进村时的来时路。 此时,云收雨霁,落日熔金,明净的湖面,倒映出青山、粉墙、黛瓦和拱桥,还有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与纯净的湖水浑然一体。 落日余晖中回望宏村,是透着简单、透着淳朴的另一种美景…… 来源:百度 作者:郭芊的快乐旅行 宏村艺术小镇 宏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安徽黄山西南麓,距黟县11公里。南宋绍兴年间(公元---年)始建村落名弘村,清乾隆年间更名宏村。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存明清居幢,保存较好完整的有幢,整个村落西临羊栈河、濉溪河交汇处,东傍东溪和东山,背枕雷岗山,北围月塘,南倚南湖和奇墅湖。虽历经风雨沧桑,依旧保存着那浓浓的古色古香文化韵味,走进古村浏览,就像在细细读着一篇美丽的田园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