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的寻根之旅(上)

书接上回

(3)大槐树下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第一次对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往事产生兴趣,源于数年前。

我的小脚趾指甲盖分为一大一小两瓣,一直不知为何,偶然间得知,小脚趾是两瓣儿的并非我一人,而是相当多的一群人,那么这群人的小脚趾为什么和别人不同呢?

当时一百度,就看到了这样的说法:明代大移民时,官兵为了给迁民的身上做记号,便在迁民的小脚趾上都砍了一刀,所以这就成为了大槐树移民后裔身上独特的印记,有道是“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当时便找来明代山西移民的史料来读,可后来又看到一篇科普文章,说小脚趾两半是自然现象,跟明代移民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无聊的科普文章让人瞬间扫兴,便再没有专门研究大槐树的事。

十一前已经定好了行程,从吕梁回到太原后,原计划从太原坐高铁直接到邯郸,去往我的祖籍武安。尤其期待的是,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坐了数十次高铁,都是和谐号,而太原到邯郸的G次列车竟是更加先进的复兴号,很想体验一下。

可中秋节回家跟父亲聊天,说起这次寻根之旅,问父亲,我的籍贯是河北武安,可申氏先祖又是从哪里迁到武安的呢?父亲笃定地说,山西洪洞大槐树。

我一听,心中一凛,我家先祖果然与大槐树有关!而且洪洞就在山西,既然去山西、河北寻根,怎么能错过大槐树?

于是立刻研究调整行程的可行性,大槐树在山西省临汾市的洪洞县,洪洞通高铁,而太原南站最早一班到洪洞西站的高铁是清晨6:30的,但是洪洞没有直达邯郸的高铁,再一研究,临汾西站有直接到邯郸的高铁,但是从时间上,只有11:01的G次列车时间合适。用高德查距离,洪洞西站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10公里,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到临汾西站是30公里,如果算上打车的时间,在大槐树可以停留不到两个小时。

足够了!

于是在出发前一两天紧急调整行程,退了太原到邯郸的火车票,订了太原南站到洪洞西站和临汾西站到邯郸东站的车票,又抹去了原计划中的武安京娘湖风景区,这样腾出了一个上午,专程去看这棵树。

10月6日清早五点多起床,赶到太原南站,乘坐6:30的高铁,因为太早,整个车厢都被我一人承包。到洪洞西站时,还不到7:40。出了站,门口一堆出租车司机拥上来,问你去哪、让你拼车……

按照我的性子,是绝不坐这种拼车的,但大槐树之行时间太过于紧张,心想着拼车就拼车吧,直接上车还能省些时间。没想到,上车前说好的一人20,坐上去两三个人之后,司机立刻张口变成了一人40,这种出尔反尔的要价方式瞬间激怒我,二话不说下了车,任凭司机在后面追了很远,说20就20,我也没有回头。按照我的性子,哪怕之前说好是50,那我也认了,但说好的事情张口就改,让我厌恶至极。

还是网约车靠谱,叫了滴滴,就在站门口,一个人坐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门口,不过21元而已。

大槐树景区认记者证,不用买门票便进了景区,按照我的性子,也不愿意请导游讲解,但是时间匆忙,担心自己逛走冤枉路白花时间,于是门口请了个导游。

刚进景区大门,便是标志性景观“根”字影壁,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最能体现我此次寻根之旅的缘由,于是不能免俗地留影拍照。

导游讲的那段移民往事,我还是通过资料介绍一下,以便更多的人知晓:

元末明初,兵乱天灾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天灾,风调雨连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从山西向外迁民,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多个县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迁徙涉及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明朝组织的移民,事实上并不都是洪洞人,还有来自太原府及泽、潞等州的民众。但是,洪洞县所在的平阳府是山西输出人口最多的地方,而洪洞又是其中人口最为稠密的县。洪洞县从唐宋时就建有驿站,驿站旁有一座古刹,叫广济寺。广济寺建于唐朝,到明朝时已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寺旁有一株古槐,相传是汉朝所植。明初规模浩大的移民,就是从这里集合出发,走向神州大地。

明代移民时的大槐树其实是汉朝所植,历经千年风雨,到明初仍然生机盎然,冠如华盖,繁荫数亩。据《洪洞县志》记载:其“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汾河滩上的水鸟老鹳在古槐上构巢,经年累月,树上的老鹳窝越来越多,成为洪洞县的一大奇观。明初,民众就是从这株古槐下集合,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这株老树见证了每一个人离开家乡时的不舍,同时也为人们守护着背不走的故乡。

可惜,这棵大槐树后来被汾河的洪水冲毁,明末就已经干枯了。幸好,大槐树东边又同根孳生出第二代大槐树,历经多年光阴流转,到解放后才逐渐干枯。

年,二代大槐树被飓风吹到,洪洞县政府拨专款整修,将大槐树重新树立起来,年采取了防腐措施,作为迁民的见证。在第二代大槐树北旁又同根孳生出第三代大槐树,有上百年的历史,今已亭亭如盖矣。

如今,明代的那棵古槐曾经生长的地方,已经盖起了树冢,供寻根而来的后人们祭拜,香火十分旺盛。第二代大槐树和第三代大槐树从树高来看,相差已然不大。当然,看不到第一代大槐树的人也不必遗憾,因为景区根据古书上的记载,以钢筋水泥复原了一棵历史上的大槐树,虽是假树,却比第二代、第三代大槐树更具意象。

而大槐树旁边便是一道当年遗留下来的城门,据说当年的移民,在这里登记后,就是出了这道门,迁往全国各地。

这道城门后来经过多次重修,早已不是明代时的原貌,而真正还保留着明代原貌的,是一根石经幢,这是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

每一个导游都会讲起大槐树移民后裔小脚趾分两半的事,虽是传说,并没有科学依据,我却觉得,这要是真的似乎更好,毕竟,让人通过脚趾就能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件挺好的事。

除了这些移民旧址,再就是景区新建的恢弘雄伟的祭祖大殿了,百家姓的先祖牌位都在里面供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寻根者,可以根据姓氏找到祖宗的牌位拜祭,当然我也祭拜了申氏先祖,但我家先祖究竟是从何地来到洪洞又迁往武安?成了心中更大的疑问,却无处寻找答案。

从走进祭祖大殿之后,各种商业化的营销套路就开始让人生厌了,对导游说了无数次“谢谢不用”后,终于结束了对方的讲解,可以自己逛逛。

然而这时已经没有心思去逛,而是通过百度找各种冀南地区申氏先祖的来源,竟然有重大发现——河北邢台、邯郸地区的申氏,有可能是元代皇族后裔!

许多文献资料都提到,冀南地区申姓家族中世代相传着一个关于“铜锅申”或者“锅片申”的故事。其太始祖为元顺帝的胞叔,名叫:曰王景。朱元璋起兵北伐时,元顺帝逃离大都,北抵和林,元裔被明兵杀戮殆尽。作为元朝遗老、皇亲国戚的曰王景,为保一家老小的性命,携带家眷迂回山西绛县,避兵屯留。

这个曰王景有十八个儿子,依次为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临、文翰、文简、文瑞、文宪、文义。另外还有六个女儿。为留存血脉,曰王景把十八个儿子叫到跟前,告诉他们以后将自己的姓氏都加一竖改为申姓,并把自家的一口铜锅砸为十八片,在锅片上按大小排序写上号码,并按印记,以便后人相见时以此为证,这就是后来“铁锅申”和“锅片申”的来历。

在明初的移民浪潮中,申氏后人混在汉人当中,在大槐树下登记之后,迁往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后来通过寻根问祖,曰王景的三子申文正、七子申文智后裔就落在了武安市矿山村。

目前来看,已经有多篇文章考证了这个传说,那么,我家这支申姓会是“锅片申”的后裔吗?可若要再细考证,申姓有多个来源,有源于姜姓,是伯夷后裔一说,有出自炎帝的后人吕氏一族之说,这都是汉族,而除蒙古族外,朝鲜族、傈僳族、彝族、满族在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均有改姓为申的一支,那么我家这支申姓后裔,到底是祖籍山西的汉人?还是蒙族的“锅片申”?听父亲说,武安当地有爷爷这支申姓的家谱,要追根溯源,恐怕还是要到祖籍武安去。

于是,看过反映移民历史的实景剧,便匆匆赶往临汾西站,将要第一次踏上我的祖籍——武安。

最后补充一件很神奇的事。回到银川之后,给女儿讲我的寻根之旅,讲起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事,女儿非要看我的小脚趾,可是抬起来一看,不知道什么时候,它竟神奇地变成一瓣了!到底啥原因呢?

(4)武安寻根

从上学起到现在,填过无数张表,表里的籍贯一栏,始终填的是“河北武安”,然而我却没有去过武安。

这两年女儿也要填各种各样的表了,籍贯里还是填着“河北武安”,女儿问,家乡和籍贯有什么区别?

我说,家乡就是你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籍贯,就是你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所谓寻根之旅,地理意义上来讲,不就是去籍贯么?更何况,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行,让我对我们这支申氏家族的来历大感兴趣,书接上回,要找到答案,还要到爷爷出生的地方——武安去寻找。几年前父亲和两位叔叔曾回过武安老家,据父亲讲,村部就有申氏家谱,如果能从家谱中找到答案,那么许多疑问,或许能够迎刃而解。

从临汾西站坐火车,经太原、石家庄,到达邯郸东站。武安是邯郸市下属的县级市,到了邯郸,去武安就方便得多,坐班车去或是打车去都可以,但是这一路集邮般地在各个火车站站前打卡,也不想错过武安站,于是,从邯郸东站打车到邯郸站,又从邯郸站乘坐K次列车去往武安站。

高铁时代,普通列车的管理和服务似乎有些不上心,整节车厢里座椅上罩的单子全部横七竖八乱作一团,但并没有人去管。

列车很快到了武安站。下车,踏上站台的那一刻,颇有些“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脚下的土地,便是我填写了三十多年的“籍贯”,武安在我脑中的概念,终于从抽象变得具体。

这是一座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小城,距离石家庄、郑州、太原、济南四个省会城市,均在公里左右。根据百度的资料,武安是一座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矿产资源以铁、煤矿为主,是全国58个重点产煤县(市)和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同时,武安也是著名的地方戏曲之乡、古代冶炼之乡、中国小米之乡,是全国百强县(市)。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武安“千年古县”称号。

走出这座迷你的火车站,叫了滴滴,前往预订的酒店。一路上端详这座城市,然而特色并不明显。这其实是许多城市共同的悲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每座城市越来越像了,越来越失去自己的特色,除非是北京国贸、上海外滩、重庆朝天门、广州小蛮腰、西安古城墙、香港维多利亚港那样鲜明的地标,而大多数城市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区别仅仅是规模上的区别,太原和石家庄这样的省会城市差不多,临汾和邯郸这样的地级市差不多,武安和青铜峡这样的县级市差不多……

这样的小城中国有很多,当然这一个对我而言意义不同,它是我的籍贯。另外,对于一个颇有武侠情结的人来讲,籍贯当中有个“武”字更让我开心,武安,以武止戈,所以平安,很好的寓意。

早晨在太原,上午在洪洞,中午在临汾,下午到邯郸,傍晚到武安,终于下榻酒店已是疲惫不堪。千里独行的潇洒,是需要体能和精力支撑的。

夜幕降临,在酒店周围吃了点饭,打车到城里逛了逛,再远的地方,两三公里也就到了,这面积很像多年以前的吴忠,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处,去哪儿都方便。

一夜酣睡,第二天早晨起来精神大好。退了房,叫了滴滴,前往爷爷出生和成长的村子——午汲镇上泉村。从滴滴导航来看,这个村子距离市区很近,大概四五公里的样子,按照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估计迟早会成为市区的一部分。

万万没有想到,滴滴行驶到下泉村,距离上泉村还有一公里左右的样子,却因为修路过不去了。于是只好下车,徒步从下泉村向上泉村走。这样也好,既然是来寻根,徒步走进村子才像话,打个车直接开到村子里,多少有些缺乏敬畏。

哼着小调,神清气爽,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却很快感觉到资源型工业城市的软肋——路边本该绿油油的树叶上,都落着厚厚一层尘土,一派灰蒙蒙的样子,从视觉上少了田野该有的生机。

走了没多久,看到了上泉村的界碑,这就是从下泉村进入上泉村了。再往前走几百米,就到了上泉村村委会,修的相当大气。

父亲曾说,几年前他来的时候,村部还有申家的家谱,可不知道是不是国庆节放假的原因,村委会里大多数房子都是空着的,一时间,我像是一个擅自闯入的外来者,不知道该找谁去问。看着公示栏里的网格化管理示意图,全村上百名网格员,竟然没有一个姓申的,这和父亲所说的村里姓申的人很多有些出入。

正茫然不知所措,一位七十多岁的大娘从村委会大楼出来,我心想这么大年纪的人,应当对过去的往事挺了解,便叫住大娘,说明来意,可大娘说,村里没有多少姓申的人啊,她也没有听过我说起的爷爷儿时的玩伴,让我去村里找更老的人问问。

我这就懵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其实此行最重要的是能看看家谱,可是村委会基本没人,我若专程想办法找到村干部,又很冒昧唐突,毕竟是个人的小事,父亲和叔叔们几年前倒是来过这里,也有这里亲戚的联系方式,但我此行行程紧凑,而且初衷为一个人出来散心,不管是山西碛口还是河北武安,都不打算惊扰从未见过的远房亲戚,否则行程肯定被打乱,更何况我觉得,寻根和认亲戚是两回事,爷爷上世纪四十年代就离开了村子,七十多年过去了,即便找到了远房的亲戚,也没人知道爷爷儿时的故事。

于是临时决定进村子里走走。沿着村子主路向深处走,路两边的村舍院落大都修得精美讲究,院门里大都建有照壁,门楣和屋顶以石雕装饰,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停着轿车或者SUV,一看便属于比较富庶的村子,除了植物的叶片上都落满尘土,其他的一切,都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红火景象。

想起爷爷生前回忆的,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里兵荒马乱,连年灾害,时常颗粒无收,最终不得不背井离乡去讨生活。而如今,同一片土地,却已换了一副天地。沧海桑田,岁月如斯。

路边竟还看到一家“亮的小吃店”,可惜大清早并没有开门,不然一定进去试试,万一老板和我同名同姓,那就更有趣了。

因为还要赶回武安市区,再赶到邯郸东站,再赶到石家庄,没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向村子深处走了一公里多,便走了回头路。路过村委会,再次进去想问问家谱的事,依旧没什么人,只好离开。

沿着原路,从上泉村步行到下泉村,一路上很想把沾满尘土的树叶擦得油亮,哪怕只是一片,这想法最终却只是停留在脑中,没有付诸行动,也没有停下脚步匆匆。

家谱并没有看到,但依然有所收获。先祖是明代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在冀南地区繁衍生根,后来乱世飘零,为谋生路,七十多年前,爷爷飘泊至宁夏,解放后在外太爷开的药房做学徒,娶了奶奶,又把申氏一脉扎根在塞上江南。就像植物的种子,任凭风把它吹到那里,只要有泥土,总能顽强扎根,破土发芽,最终参天大树,所结果实又会把种子带到各个地方……

至于到底是汉人还是元朝皇裔的蒙古人?又有什么关系?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更迭中,本就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大迁徙、大融合,早已没有什么所谓的“血统纯正”,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是比“来自何处”更加重要的血脉根源。

(5)慷慨悲歌

虽然是第一次来到祖籍河北,但是有一句话一直让我心折不已——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要比什么自古多才子佳人、自古多帝王将相……更加符合我的审美。

这句话是最初是韩愈所说,后来苏东坡也说过,“幽燕之地,自古号多豪杰,名于图史者往往皆是。”

自古以来,人们便说燕赵(河北)一带英雄辈出,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燕国太子丹好养侠客,赵惠文王好养剑客,古老的燕赵文化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

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侠士豫让;有“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处报仇身不死”的邯郸游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刺客荆轲,有“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燕人张飞,有一身是胆,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常山赵子龙,有刺配沧州道、雪夜上梁山的好汉林冲,有血染沙场、舍身报国的狼牙山五壮士……

对于自幼酷爱武侠文化的我来说,燕赵之地侠情万丈的慷慨悲歌,何尝不是我要寻的精神根源?

话说从上泉村步行至下泉村,从下泉村打车至武安汽车站,从武安汽车站坐班车至邯郸汽车站,从邯郸东站到石家庄的高铁预订的是13:36的,也就是说,还可以在邯郸停留两个小时左右。

邯郸是值得怀古的。历史界讲“春秋无义战”,其实战国更无义战,然而,小时候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读廉颇蔺相如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的故事,总是不自觉地把赵国当作战国七雄中最正义的一方。

而且邯郸给我们贡献了太多成语!除了前面说的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还有邯郸学步、纸上谈兵、黄粱美梦、毛遂自荐、利令智昏……所以这应当是个很有故事的地方,两个小时实在有些匆忙。

原本有两个方案,一个是去邯郸市区西南方向的赵王城遗址公园怀古,可是在携程上看到这个项目几年前就已经停滞,除了一个大门以外,啥都看不到,赵王城埋没在地下七到九米深的地方,而且路途相对较远,实在太紧张,遂放弃。

另一个方案是去邯郸博物馆看看,无奈又赶上了新馆刚刚结束试开放,旧馆的东西已经搬到了新馆,结果啥都看不上。

站在邯郸汽车站门外一边用手机查询一边吐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竟然没有一个能够让人去感受赵国历史文化的地方,虽然我走路不好看,总也不能到学步桥上邯郸学步吧?正在这时,丛台公园映入眼帘。

丛台,是邯郸市的象征,国家重点公园,中国百家名园之一,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曾多次登台观赏赋诗。

二话不说,打车前往。进了公园大门,走不远,便能看到高高矗立的丛台。只不过,虽然古朴雄壮,却早已不是战国时期赵国所修建的丛台,在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已改变了原来的规模和布局,失去了原有的建筑风格。

现存的丛台是清同治年间在原址上重建,虽然无法重现赵国时丛台的胜景,却也颇有气势。

丛台之上有间“武灵旧馆”,内有赵武灵王赵雍的雕像和生平介绍。赵武灵王凭借“胡服骑射”的胸襟和胆识,让赵国迅速崛起,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驱,这种眼界和见识在如今偏激、极端、狭隘的民粹思潮网上盛行的年代里,仍需多多提倡和学习。

丛台之下,是座七贤祠,七贤当中有三位是《赵氏孤儿》里的主角韩厥、程婴和公孙忤臼,另外四位是我们自幼非常熟悉的名将廉颇、赵奢、李牧以及贤臣蔺相如,正是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让赵国在战国七雄里甚至比秦国更耀眼。

10月7日中午,匆匆告别丛台,赶往邯郸东站,乘坐高铁赶到省会石家庄。在火车站附近入住客栈,稍微休息片刻,又马不停蹄赶到河北博物院。

这几年来每到一地,行程再紧也要挤出时间去趟博物馆,当历史课本里的马王堆女尸、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太阳神鸟金饰……活生生就在眼前,那感觉与看图片完全不同。

河北博物院分为南区、北区,展区庞大,时间所限,只去了最感兴趣的几个区:《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抗日烽火——英雄河北》。

《慷慨悲歌》部分,自然展出的是战国时期的燕赵文物,让人惊奇的是,燕国的部分竟然远比赵国的部分更丰富,难道赵国更多的文物都在邯郸博物馆?只不过,文物虽多,却没有营造出慷慨悲歌的意境,我觉得最起码让人一进去,就能迎面感觉到易水之寒,而走出来的时候,已然热泪盈眶,才对得住“慷慨悲歌”这四个字啊!

《战国雄风》部分,展示的是却不是战国七雄当中任何一国,而是在七雄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的中山国。对河北而言,燕国主要在今天的张家口、承德一带,而赵国主要是今天的邯郸、邢台一带,而中山国恰恰在石家庄一带,难怪中山国的文物如此丰富。

《大汉绝唱》部分,展示的都是满城汉墓里出土的文物,而这座汉墓的主人就是《三国演义》里,刘备口口声声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的那个中山靖王刘胜。而最有名的金缕玉衣就在这个展厅,这也是又一件从历史课本里变到了眼前的文物,印象深刻。

《抗日烽火》是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时才正式对公众开放的主题展览,小时候看了无数白洋淀雁翎队、地道战、地雷战的故事,今天终于来到这些故事的发生地河北,只可惜这个展览主要以图片为主,文物并不算太多,还不如四川民办的建川博物馆抗战文物多,略有些失望。

来到石家庄,不免想起网络上关于“吾乃石家庄赵子龙”的调侃。虽然《三国演义》里,赵子龙的主要事迹是在湖北、四川和陕西完成的,但是这里作为赵子龙的故乡和出道之地,自然还是要查查有没有可以瞻仰凭吊的地方,一查,正定果然有座赵云庙!而石家庄国际机场正好也在正定。于是,最后一天放弃了从石家庄打车直奔机场,改为了先从石家庄坐了一站高铁到正定,逛完赵云庙,再发车去机场。

许多年前,大概我七八岁的时候,正是在《故事大王》里如痴如醉地读了一篇《单枪赵子龙》,才开始对三国产生了浓厚兴趣,紧接着找连环画、找少儿版,直到九岁十岁,就找来了罗贯中的原著看,而因为熟知了“单骑救主”的故事,读起文言文的原著也不觉得费劲。

然后兴趣又由三国,扩展到了“水浒”、“岳飞传”“杨家将”“封神榜”……到后来,什么《呼家将》、《薛刚反唐》都爱不释手,而这一切最初的启蒙,便是赵子龙。

时至今日,我家的书架上,依然有好几本以赵云为主角的衍生书。赵云也是我在接触武侠文学之前,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之一。在那个“一时多少豪杰”的灿烂星空,赵子龙或许并不是最耀眼的一颗,却是无数男儿的精神偶像,这一点影片《八佰》当中有很好的体现。

7号晚上在携程预约门票,8号一早,又一次在五点多起床,六点半赶到火车站坐高铁,七点多便到了正定站,打车直奔赵云庙。

来早了,八点才开门,只能在庙前的赵子龙雕像附近,找各种角度拍照。距离开门还有五分钟的时候,工作人员陆陆续续到来,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八点钟总算准时开门,我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入的游客,这叫一个惬意自在。

赵云庙是年,正定县政府在原道光年间的赵云庙遗址上重建而成。进了庙门之后,先是一座四义殿。

所谓四义,自然是刘关张加上一个赵云。如歌中所唱“虽未谱金兰,前生信有缘。忠勇付汉室,情义比桃园。”其实相比刘关张各自的性格缺陷或颜值弱点,赵云的形象实在要完美得多。

君臣殿里,则是五人雕像,关羽张飞在刘备身后,诸葛亮和赵云在刘备左右两边。这个组合从博望坡之战到赤壁之战以及战后夺了荆州期间,是最完美的创业组合,后来事业做大了,问题就来了……

比雕像更吸引我的,是四周墙面上的壁画。当年《三国演义》连环画当中“单骑救主”、“截江夺斗”、“定军山”……等等赵子龙的名场面,都被一一放大重现,让人瞬间回到那个沉迷连环画的童年岁月。

五虎殿里,自然是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的五虎将组合,虽然是赵云的庙,依然把关羽放在“C位”,当然这也合情合理。近些年有些人看了两本史书甚至只是看了两篇自媒体的文章,就一副只有自己获悉了历史真相的嘴脸,认为赵云被高估了,在历史上的地位远不如关张黄马四人,不过是个高级保镖而已。后来也有人通过各项史料对比之后,证实了赵云在蜀汉的重要地位。其实,这些人真是闲得无聊,哪怕我喜欢的是张辽许褚,关兴张苞,糜竺糜芳,这跟他们的历史地位有什么关系?董存瑞、黄继光也只是个普通士兵而已,难道就不是英雄了?

最后一座大殿便是顺平侯殿,里面供奉的是这座庙的绝对主人——顺平侯赵子龙!只不过,不再是其他殿里银甲白袍的俊朗造型,而是留了胡须的中年形象。事实上,赵子龙单骑救主时已经是这个形象了,文艺作品当中,赵云白袍小将的形象是误解,自己算算可知,诸葛亮54岁去世之前,70多岁的赵云已经去世,那么诸葛亮27岁出山之时,赵云怎么也已经四五十岁,哪里是白袍小将?

白袍小将的形象,来源于赵子龙出道时的造型——公孙瓒手下的“白马义从”,这是东汉末年最让人胆寒的一支“特种部队”,公孙瓒在与匈奴的对战中,深深感觉一队精锐骑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为原形,组建了一支轻骑部队。由于公孙瓒酷爱白马,因而部队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战马,而部队为表达忠心,均高喊:“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而得名白马义从。

白马义从建立之初,战功赫赫。史料记载中,胡人惧怕瓒的白马义从:“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英气逼人、俊朗非凡的少年赵子龙,正是其中的成员之一。

这句“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与“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异曲同工,遥相呼应,燕赵之地铮铮男儿的英武形象跃然眼前。

发了朋友圈后,成都的朋友留言说,赵子龙的墓就在成都大邑县,有机会必去打卡,当然,还有湖北当阳的长坂坡。

告别赵云庙,结束整个寻根之旅,直奔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回家!

(6)沿途攻略

此行短短五天,在我的精密设计下,总共去了两个省会城市:太原和石家庄,三个地级市:吕梁、临汾和邯郸,三个县(含县级市):临县、武安和正定,换乘了多种交通工具,具体如下:从银川坐飞机到太原,从太原坐火车到吕梁,从吕梁打车到临县碛口古镇,从碛口坐班车到吕梁,从吕梁坐火车到太原,从太原坐高铁到洪洞,从洪洞打车到临汾,从临汾坐高铁到邯郸,从邯郸坐火车到武安,从武安坐班车到邯郸,从邯郸坐高铁到石家庄,从石家庄坐高铁到正定,从正定坐飞机回银川……

看似奔波,实际上我行程中每一个目的地,都留了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基本上没有走马观花。当然,一个人的旅行类似修行,怎么样奔波都可以,但如果带着老婆孩子或者带着老人,切不可将行程安排如此之满,否则就背离了休闲放松的初衷。

接下来用这个篇章介绍一下这条路线的攻略。不过我是寻根之旅,要把爷爷的故乡、外公的故乡和山西大槐树串起来,所以只能这么走,但对于大家来说,基本上不会串联起这么一条线路,即便走这条线路,最方便的方式也是自驾,我换乘这么多交通工具,只是因为“在路上”也是一件挺享受的过程。

银川的朋友如果要去碛口古镇,像我这种从银川飞到太原、再坐火车到吕梁、再打车去碛口,实际上是成本比较高、也比较折腾的走法。银川有好几趟能够直达吕梁的火车,但问题是,银川到吕梁的车次都是深夜凌晨两三点,这个时候从吕梁站出来,除非你愿意在火车站附近卫生和硬件很差的小宾馆将就到天明,否则的话,真的不建议坐火车去,人到中年,没有必要玩穷游。另外从银川还能坐火车K次到碛口对岸的陕西榆林吴堡站,到达时间是晚上六点多,可是从吴堡能不能方便地到达碛口?也要打个问号,毕竟黄河两岸分别是山西和陕西,个人也不建议这么走。所以从银川到碛口最好的走法,就是自驾!另外再三提醒,去碛口的话,别走夜路!别走夜路!别走夜路!

从碛口古镇到洪洞大槐树,因为吕梁和临汾之间不通火车更加没有高铁,所以我选择了从吕梁回到太原后,再从太原到洪洞,实际上这样走也比较折腾,因为吕梁到临汾是有班车的,可以坐班车过去。当然这个年代,人们的长途旅行基本上不太会坐班车了,所以最好的方法也是自驾!

洪洞大槐树,连当地人都说是一个不去后悔、去了更后悔的地方。我个人觉得倒也不至于,如果对移民文化有情结,或者有这种寻根的情怀,不妨去看一次。景区认记者证,挺好,但建议不要请导游讲解了,因为导游讲解的后半程,基本上是想方设法让你花钱的。

另外还想说几句,到临汾才发现,当地除了大槐树之外,还在打造中华尧都,号称是尧的故乡,打得也是寻根牌。再加上什么炎帝故里、黄帝故里、尧舜禹的故里……寻根文化被商业裹挟,开发过度了,寻根情结再重的中国人,也不可能炎帝故里走一趟,黄帝故里去一趟,尧的故乡走一趟,再去大槐树下走一趟吧?听上去是“根”,不妨把木字旁换成金字旁,不都是为了“银子”么?

邯郸热度排名第一的景区,是武安的京娘湖,另外还有附近的北武当、七道沟等等,都是自然风光、山山水水,美当然美,但让人有些失望。喜爱游山玩水的人,估计不会专程跑到邯郸来看山看水,来邯郸的,多半是喜爱历史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邯郸不应当有更多的文化遗迹让人凭吊怀古吗?可惜赵王城遗址公园这么好的一个项目竟然半途废弃。

另外说起北武当,这次才发现,不但我们宁夏石嘴山有个北武当,山西吕梁也有一个北武当,河北武安也有一个北武当,想问问湖北十堰的武当山,它们当中,到底谁才是你的北武当?

石家庄,市区除了博物院外,也没有什么逛头。但是周边离西柏坡、白洋淀、赵州桥都不远,石家庄所属的正定县倒是有不少值得去的地方,除了赵云庙外,还有正定古城墙,拍摄87版《红楼梦》的荣国府,始建于隋代的隆兴寺和始建于唐代的广惠寺华塔,对古建筑感兴趣的人可以去走走。

但是在这里要忍不住对石家庄的城市管理和服务意识吐个槽。石家庄火车站建的气势雄伟,硬件设施很到位,但是在软的方面实在丢分。8号一早要从酒店到火车站进站口赶火车,先是叫了辆滴滴,滴滴司机打电话说他正在吃早点,让我等他两分钟,我等了两分钟之后见对方的位置还是没有挪动,果断取消,换了出租车。

出租车司机说送到进站口的地方会很堵、很麻烦,只能把我送到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一个地方,可是这个地方应当怎么走到进站口?既没有路标,也看不明白。当时有十几个人都被陆续放在了这里,我们只好一条路一条路去试,第一条路发现不通,折回,第二条路发现因为施工被围挡,看门的老头死活不肯打开围挡处的小门,再折回,最后所有人都是一路狂奔,绕了挺大一个圈子,才跑到了进站口……

请注意,不是我一个人偶尔的个人体验,是十几个不同的旅客,一起在找、一起在跑,就这样的服务意识,怎么能配得上“国际庄”的称号?不能建的像大都市,服务意识真的还像个“庄”吧?

最后说说此行四个晚上住的四家酒店。我对酒店向来比较挑剔,不追求高档,但追求个性和特色,基本上在景区,有民宿客栈绝不住酒店,在城市,有公寓也绝不住酒店,但是此行特殊,要赶的交通工具太多,不得不在火车站周边选择。

总体而言,这四晚的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让我惊艳。最失望的是第一晚碛口古镇的住宿,提前预定了携程上评分颇高的河畔人家客栈,以为住的是窑洞式的特色民居,结果,呵呵。

老板人好归人好,但老板人好,不代表住的就舒服,当然我既然是一个人住,也不会太挑剔。只是想提醒人们,对于古镇古村来说,我们在携程上搜,搜到的结果都是古镇古村外围的一些客栈,(这点很奇怪,古镇里面的客栈难道不用上携程、去哪儿之类的平台)而实际上,古镇古村里面,往往都有一些由老房子改建的客栈或是民宿,既然想感受古镇,既然想趁游客进来之前,就早早去拍摄、写生,那么不如到了古镇里面,再随机去找客栈,就住在古镇里。当然这么做的风险也很大,不预订的话,万一没房了呢?

第二晚住在太原,因为隔天清早天不亮就要去坐第一班高铁,所以就住在太原南站附近。住火车站附近,通常是到站太晚、或是为了赶最早的火车,所以火车站附近的酒店,往往就不是太讲格调和卫生。但订的尚客优精品酒店太原南站店,从硬件到服务都相当不错,干净卫生,环境典雅,周边吃饭方便,早晨还免费送火车站或机场,值得推荐。

第三晚住在武安,订了携程上评分最高的汉庭酒店(武安中兴西路店),原本想着县级市嘛,又是快捷酒店嘛,没有报太高期望,只要干净卫生就行。没想到,北欧风格的装修,超大的室内面积,完善的硬件设施,空气中还隐隐飘荡着刚刚消过毒的味道,几乎满分。唯一的缺点是,周边吃饭不是很方便。

第四晚住在石家庄,同样因为要赶第二天清早的火车,住在石家庄站附近的蜗牛客栈,位于塔谈国际村里,是一片超大的商圈加住宅区,生活极度方便。这家客栈让我感到之惊艳,大大超出意料,过去这十年,全国各地有格调、有品位、有个性、有特色的民宿客栈我也住过不少,但最让我眼前一亮的,竟然是石家庄的这一家。装修和装饰风格自不必说,有图为证,各种各样的小细节,绝对的宾至如归,有按摩椅、有室内秋千!油盐酱醋各种厨具一应俱全,通常酒店都是送两瓶水,人家送两瓶水、两罐可乐、一大盘各种各样的水果!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房间在一些旅游城市,至少七八百甚至上千,可是这里一晚不到两百块钱。有太多细节无法一一赘述,总之必须为它打call!要不是当天下午要去河北博物院,我都想一下午待在客栈里不出来。

(7)把根留住

寻根之旅至此记录完毕,但似乎还应该有个结尾,呼应一下开篇的问题——寻到了吗?

如果说,寻根只是到祖辈生长的地方走一遭,便算是寻到,但那未必也太过简单,毕竟在交通如此便捷发达的年代里,走到哪里都并不难,一天之内便能到了。

所谓根,扎于泥土之中,有干、有枝、开花、结果、果中有籽,籽飘向四方,又扎入泥土,生根发芽,循环往复,绵绵延延,这才有所谓的兴旺。

自己的根,必须要寻到,知道自己来自何方,才能想明白自己要去向何处。

然而根的内涵,又不止血缘意义上的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然而,在这个看手机的人远比看书的人多、看小视频的人远比看文字的人多的年代里,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观点,可多数网民不自觉地成为喷子,发表的观点、思维的方式,如同几十年前一般偏执、极端和狂热的背景里,谈论寻根文学、寻根文化,又有些矫情和奇怪。

所以只说自己,寻根之旅是一场远行,去了祖辈生长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我还想弄清楚,那里的土地造就了那里的人身上什么样的品性特质?自己从祖辈身上传承了什么基因、继承了什么又遗失了什么?比如,我对武侠文化的喜爱,是否因为我是燕赵之人?骨子对慷慨悲歌的东西有天然的好感?比如我自诩还算认真敬业,是否是晋商之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工作态度?

或许,答案并不在于一场寻根之旅的远行,而在于一场人生之旅的远行。

人,还是要远行。就像韩寒说的,连世界都没有观过,谈什么世界观?

威海烟台的亲子时光

古徽州的慢时光

香港的怀旧时光

重庆武隆的麻辣时光

西藏的难忘时光

大理的游侠时光

青岛大连的亲子时光

江南的诗情时光(游记+攻略+精美照片)

丽江的柔软时光

成渝的巴适时光

日照青岛的蒸笼时光

厦门的清新时光

九寨沟黄龙的糟心时光

新疆的难忘时光

广州的浪漫时光(下)

广州的浪漫时光(上)

海南的亲子时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